◎毛小北

一套樂高、一臺電腦對于城里的孩子而言也許并不能引起多大興趣,但對于靈丘縣城鎮小學的王茹而言卻如獲珍寶。每個周末一大早,她都會準時來靈丘縣文體中心大樓,由第十六批團中央駐靈丘扶貧工作隊資助建設的青年之家就在這里。
靈丘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目前,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13所,在校學生32192人,其中高中5888人,初中8350人,小學17954人;幼兒園128所,在園幼兒6928人。長期以來,受困于資金不足、師資力量短缺等難題,縣內公益類青少年課外活動陣地僅有青少年宮和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兩所,活動品類較少,覆蓋面十分有限,特別是在科技創新和教育科技前沿領域存在巨大空白,難以滿足當地青少年課外生活需求。對于“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和鄉村留守兒童來說,參加課外活動的機會少之又少。
每次看到孩子們期盼的眼神,第十六批團中央駐靈丘扶貧工作隊里的每一個人都心如刀絞。都說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決定圓這些孩子一個夢想。青年之家因此成立,并最終建設成為當地青少年熱愛向往的集創新實踐、團隊競技、入團教育、興趣教育、文體活動等功能于一體的成長服務基地,服務全縣6到18周歲的中小學生。
當然,第十六批團中央駐靈丘扶貧工作隊所做的工作不止于此。經過調研論證,一個又一個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扶貧項目應運而生。通過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科技扶貧等多條路子讓靈丘縣徹底甩掉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
走進青年之家,一種與縣城截然不同的科技感撲面而來。王茹輕車熟路地帶著記者走進了她最愛的“創新部落”。她告訴記者,都是因為有了“十六隊”的叔叔阿姨們,自己才可以用電腦去瀏覽外面的世界。
“十六隊”是靈丘縣村民對第十六批團中央駐靈丘扶貧工作隊的愛稱,王茹說,這樣和叔叔阿姨顯得更加親近。
“扶貧先扶智”。貧困地區長期受制于資金、人才等問題,無法為青少年提供與發達地區同等的教育環境。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差距越來越大。“十六隊”在調研論證基礎上,將協助靈丘縣改善青少年課外教育軟環境作為“教育扶貧”的一項重點任務。
作為“教育扶貧”的重點項目,堅持“公辦公益·扶貧扶智”原則,所有“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近三年脫貧家庭學生和鄉村留守兒童將免費參加所有活動,全年參加活動的貧困家庭、脫貧家庭學生及留守兒童占比不得低于40%。
因為每個小朋友的愛好都不盡相同,青年之家也是五臟俱全。除“創新部落”外,“青年之家”還包括圖書閱覽室兩處、功能教室(包括錄音、舞蹈、播音主持、數字影像、鋼琴、二胡、架子鼓、古箏、面塑、美術等)和體育活動場地(籃球、羽毛球、乒乓球、武術、踢毽等),充分讓孩子利用課余時間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點燃孩子追求夢想的火花。
王飛是樂高與3D打印的忠實愛好者,他給記者展示了通過自己設計并打印出來的鐵塔,并告訴記者,自己以后希望當一名設計師,為自己的鄉村設計出漂亮的高樓大廈。
“十六隊”隊長闞寶奎告訴記者,孩子們的想象力是無限的,如果因為貧窮而限制了這種想象力太可惜了。青年之家的成立就是為了激發孩子的潛力,同時輔以教育,讓他們成長為有用之才。孩子們有夢想這是好事,而他們的夢想就是我們的夢想。
對于73歲的楊成壽而言,團中央駐靈丘扶貧隊已經是老伙伴了。從第一任隊長開始,就一直著手大棚經濟,這一干就是20年,而超大棚則是“十六隊”引進的新技術。


楊成壽告訴記者,與傳統大棚不同,“超大棚”引進了先進技術,一個超大棚占地面積近一千平方米,安裝了自動卷簾機,現代化的滴灌設備,可以調控溫度,由于操作簡便,在經過簡單培訓后老人甚至孩子都可以應對自如。冬天可以種菜,夏天可以種瓜果,可以說全負荷運作,一分一秒都不會耽誤。相比傳統大棚,年收入可以增加5倍左右,全村人民的收入顯著提高。
以前沒有扶貧隊的時候,村民們都是用傳統的方式種植,不但辛苦,一年下來收入卻少得可憐,僅僅能保持溫飽。“十六隊”來了以后,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先是建立了拱棚,利用拱棚的靈活度高,投入成本低,技術難度小等優勢帶動了當地農戶的收入,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之后再通過建立超大棚保證農戶收入穩定增長。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楊成壽告訴記者,如果不是扶貧隊的支持,鄉親們也不會過上現在的好日子。
闞寶奎告訴記者,鄉親們富裕了,自己的任務也不算完成。靈丘縣年底要完成全縣整體脫貧任務,完成之后還要走上小康之路,這都需要結合實際情況的發展繼續作出改變和努力。現在鄉親們的農產品在當地已經不愁賣不出去,但是這還遠遠不夠,我們還通過融合電商,將農產品售賣到全國,讓全國人民“品嘗”到這里的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