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云英
摘 要:文章以青海省海北州海晏縣為例,通過對縣域城鄉空間管制分區劃定方法及原則的解析,提出具體的空間管制分區及管制導向要求,從而優化縣域城鄉空間布局,以實現縣域土地利用的最佳空間結構,達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
關鍵詞:海晏縣 空間管制 分區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2(c)-0063-02
海晏縣縣域城鄉空間管制分區是按照優先保護資源與環境,節約集約用地的要求,結合縣域范圍內建設用地布局及經濟發展需求,劃定具體管制分區和城鄉空間布局。海晏縣縣域城鄉空間區域的劃分既要考慮各自區域內具體環境及發展要求的影響,同時也要為區域整體發展提供空間整合支撐,以達到使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對不利因素有效防范,實現區域整體最優發展的目標。
1 劃定方法解析
根據《城鄉用地評定標準(CJJ132-2009)》相關規定,結合海晏縣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發展狀況和生態環境等多方面要素,從資料收集和評價體系的可操作性角度,海晏縣空間開發評價指標體系包括高程、坡度、坡向、建設用地集聚度、人口集聚度等方面因子。通過以上因子的構建,確定海晏縣建設用地適宜性基本因子評價指標體系,將海晏縣各城鎮建設用地進行適宜性評價,分為適宜級、較適宜級、不適宜級三類,為海晏縣空間劃分提供依據。
在海晏縣建設用地適宜性基本指標評定結果的基礎上,將不適宜級和特殊因子(主要包括水文氣象、人為因素等不適宜作為建設用地的因子,評價方法為將水系水域、永久基本農田、永久基本草場、水庫和重大基礎設施走廊等剛性邊界的保護范圍直接劃定為不適宜建設區)的保護范圍作為不可建設用地范圍,將適宜級和較適宜級的范圍作為可建設用地范圍,考慮用地的完整性,綜合較為破碎的小圖斑,得到海晏縣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結果:(1)不可建設用地范圍包括坡度大于25%的地區,河道兩側、水庫外延100m范圍內,永久基本農田、永久基本草場、重大基礎設施走廊等,總面積279198hm2,占縣域總面積的62.82%。(2)可建設用地范圍:海晏縣縣域范圍內除不可建設用地外的其他用地均為可建設用地范圍,總面積165245hm2,占縣域總面積的37.18%。
2 空間管制分區的劃定
為實現城鎮建設與資源、環境的統籌協調,規劃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在對城鎮建設空間進行控制的同時,對非城鎮建設空間也實施有效管制。按照區域各分區的主體功能、發展特點以及存在的問題,針對不同區域管制力度有所差異,對各類分區進行分級管制,與此同時,在劃定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優化建設區、重點建設區四大類空間時,針對各用地類型的空間特點,進一步建立“點、線、面”結合的空間管制體系:在“面”上控制城鎮建設用地增長邊界,明確耕地、林地、風景名勝區等面狀空間的保護范圍,在“線”上控制生態廊道與各類基礎設施廊道;在“點”上控制歷史文物點、水源保護地等。
3 縣域城鄉空間布局
以鄉鎮為基本單元,基于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及剛性邊界的劃定,結合一定的自然邊界,將海晏縣全域劃分為生態保護空間、文化保護空間、農牧業生產空間、城鎮發展空間,形成一張將空間開發與保護融為一體的布局總圖,作為編制海晏縣縣域城鄉發展戰略規劃的關鍵,也是銜接協調相關規劃的重要平臺。
生態保護空間:指基本保留自然生態原生狀態,維護珍稀物種繁殖、維持水源涵養、保持生物多樣性,主要承擔生態服務和生態系統維護功能的地域。
文化保護空間:指縣域內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究基地舊址(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銀灘原子城等體現海晏縣歷史文化特色的空間。
農牧業生產空間:指保障農牧業、林業產品環境安全,主要承擔農牧業生產和農牧區生活功能的地域。
城鎮發展空間:指人口、產業集聚密度較高,重點進行城鎮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區域。以西海市為核心,包括中心鎮建成區、鄉鎮核心區、重要產業發展區塊,以及部分生態景觀用地和城鄉發展備用地。
4 空間管制導向
空間管制應以規劃協同為導向,對生態保護、文化保護、農牧業生產空間及城鎮發展空間提出管制要求:(1)生態保護空間必須以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保護自然資源、保障飲用水資源安全為前提,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嚴格執行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生態公益林等區域管理制度,禁止導致生態功能退化的開發活動,實行嚴格的產業和環境準入制度,嚴控開發活動,控制開發強度,并對其中的禁止開發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強制性保護。(2)文化保護空間主要針對文物保護單位提出要求,嚴格按照相關規范進行管理,其余文化資源采取保護措施。(3)農牧業生產空間則要求嚴格實施基本農田保護制度,保留與牧業生產緊密關聯的牧戶居住點,允許適度發展旅游業,適度降低開發強度,最小化開發建設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草場內劃定永久基本草場,不得變更、占用,保障縣域農牧業生產安全,為青海高原生態畜牧業發展提供保障基礎,草場內可以開展人工補種等項目,對退化草場進行治理,但不能使用破壞原生環境的農藥、化肥等。(4)城鎮發展空間按照盤活存量、提升效率的要求,積極引導和推動人口、產業等發展要素向區域內集聚,鼓勵發展綠色經濟,增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增強就業吸納力和人居承載力,支撐綠色現代化鄉鎮發展需求。
5 結語
在縣域層面對空間進行劃分、管制,可有效保障基本生態本底和生態安全,協調各類規劃的矛盾,從而提高規劃的空間管控能力,保障縣域層面各類重要設施的落地。海晏縣“四大空間”的劃定,一方面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鄉發展提供科學的空間用地保證;另一方面則是保護生態環境底線,為城鄉發展明確所必需的生態資源保障,最終實現縣域土地利用的最佳空間結構,達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潘安,吳超,朱江.規模、邊界與秩序“三規合一”的探索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2] 程永輝,劉科偉,趙丹.等.“多規合一”下城市開發邊界劃定的若干問題探討[J].城市發展研究2015,22(7):52-57.
[3] 辛修昌,邵磊,顧朝林,等.從做什么到不做什么:基于“多規融合”的縣域空間管制體系構建[J].城市發展研究,2016,23(3):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