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軒萌
摘 要:本文以某一山區土地利用項目為研究對象,首先介紹了該區域土壤類型和土壤環境質量,然后分析了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土壤問題、農田灌溉問題及農業生產問題,最后,根據黃底灰泥田綜合利用改良區,灰黃泥田綜合改良培肥區,灰泥田綜合利用區,新增耕地土壤改良綜合配套區四個不同的地塊區域類型,針對不同的土壤類型提出相應的土壤改良配套措施和實施內容。
關鍵詞:山區土地 土地開發 土壤改良 土地利用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2(c)-0133-03
Abstract:Based on the land use of a mountainous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rst introducing the regional soil types and soil environment quality , and then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oil, irrig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blems, finally,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nd improvement area of yellow mud field,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fertilizer area in grey and yellow mud field,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rea of the plaster field, new cultivated land improvement comprehensive supporting area, such as four different land type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soil improve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content for different soil types.
Key words:Mountain land; Land development; Soil improvement; Land use
山區土地在生態環境類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約占全球地表的20%。對山區土地利用的情況是多樣和復雜的,其特征表現在地大物博,地形地貌錯綜復雜,具有十分多樣的資源類型,落差特征顯著。資源開發活動儼然而生的山區土地利用問題,正隨著日新月異的科技成果的投入使用而日漸突出,生態環境惡化,山區經濟下滑幅度較為明顯。近幾年,縱觀國內外土地資源科學領域,研究人員一直把山區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作為重點關注的山區問題的對象。
土地利用是很多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的表現,它既是人們借助土地勞作生活的反映,又是人們使用自然資源并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活動[5-6]。我國山區占國內陸地面積的2/3以上[7],具有顯著的區域性、差異性、封閉性、脆弱性及不確定性且距離中心城市較遠,阻礙了山區當地的經濟進步[8]。近年。由于國家各項技術的成熟運用。山區城鎮化建設水平得以穩步提高,與此同時生態承載能力下降,隨之而來的是土地資源濫用(即低丘緩坡土地綜合開發利用)問題逐漸走入人們及科研專家的視野。
1 項目區概況
該項目所處地區地形屬于丘陵,四面由中低山環繞,大致為長方形盆地,地勢相對平坦開闊。項目區位于亞熱帶潮濕季節性海洋性氣候,氣候溫暖,熱量充足,雨量適中,具有較長的無霜期。項目區年平均氣溫18℃,年日照時數1845h,每年有270d的無霜期,年降水量基本維持在1650mm。項目區地處七里溪流域,降水形成流域的徑流。項目區屬亞熱帶,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境內森林密布,山巒眾多,森林資源物產豐富,有大量的杉木、松樹泥、竹林,森林覆蓋率高達80%。農作物品種主要包括水稻、煙葉、茶葉、水果、蔬菜等。
在長年土地耕種的影響下,溪河兩岸谷地、平洋谷地和山垅谷地的水耕地已變為水田土質;灰泥田、砂底灰泥田是河谷小盆地的主要土地類型;灰黃泥田、黃底灰泥田是坡地及緩坡帶的主要土地類型。
查閱以往的土地土壤區域資料,得到土壤環境質量指標如下表所示,表中數據說明:
該項目區域內的土壤內重金屬(Pb,Hg,As,Cd, Cr)含量符合國家二級標準土壤環境,滿足國家無公害食品對土壤質量的要求。
2 土地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土壤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產田少而中低產田多,該區域內水田土壤主要為黃底灰泥田、灰黃泥田、砂底灰泥田等。土壤養分分布不合理,土壤存在淺、旱、瘦、砂、漬等低產障礙因素。同時土壤可耕作較淺,作物營養容量小。由于長期粗放式耕作方式使得土壤容納營養的空間小,營養嚴重流失,制約著農作物根系成長,影響產量。
2.2 農田排灌存在的問題
農田所需灌溉量及灌溉方式未曾制定詳細方案,溝渠系統管理混亂,缺少維護,溝渠滲漏的地方比較多,導致項目區域內的工程存在缺水現象,有的地塊灌溉水充足,,局部地塊卻嚴重缺水。排洪系統不完善,基礎設施不到位,區域內部的水基本是從高到低從田間流出,不具備完善的排水系統。
2.3 農業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調整農業結構方面處理不到位,在發展特色產業方面力度不足,規模較小從而導致綜合效益低下。常年保持把水稻作為主體作物類型,經濟收益較高的作物類型少。養殖業發展不發達,政府在農業方面投入有限,農業基礎設施發展落后達不到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農用水利、道橋,交通工具等基礎設施不完善,嚴重制約著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品牌農產品少,如名、特、優等品牌,農產品加工行業尚待發展,農產品大都未經加工直接流入市場,效益不高;有機農業與無機農業結構有待調整,土壤相對其他地區較為貧瘠。要適量使用有機肥與化肥,保證農作物成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從上個世紀以來,有機肥料使用明顯減少取而代之是化肥使用越來越多,并且很多豆科綠肥種植比以前都減少很多,因此造成土壤肥力減弱,伴隨土地利用率過高,施肥時過分重視氮元素而輕視鉀元素,造成中微量元素缺失,因此影響著農作物產量提高。
3 在土壤改良和利用方面所采取的配套實施措施
3.1 黃底灰泥田綜合利用改良區
由于該土壤所處的區域是丘陵緩坡地和平洋的較高地段,以黃底灰泥田為主要的土壤類型,占地178畝。在把排灌設施和田間道路工程修整好的情況下,為土壤改良配置的一整套綜合利用方案為:依據土地開發整治的相關規定及各項指標要求,通過一系列計算并對比指標要求,得出平整格田的最佳面積是2~3畝,且把區域農田改良成標準相對較高的基本農田;為了使表土的回田率~90%,采用全鏟法,也就是在有需要的田塊上剝離22-30cm的土壤熟化層;廣泛宣傳煙-稻-菜等復合輪作制度,使作物復種指數、土地利用率、產出率有所提高;此外,因地實際情況利用先進技術成果,如秸稈回田、平衡施肥等使土地生產力得到提升。
3.2 灰黃泥田綜合改良培肥區
該地域地處于山坡梯田和河谷兩岸高階地段,以黃灰泥田為主要的土壤類型,占地365畝。地勢起伏明顯,田塊面積小且耕層淺,易干旱。在把排灌設施和田間道路工程修整好的情況下,土壤改良配置的核心在于:依據土地地理地貌特征,在農田規劃過程中,為保護土壤結構和土壤肥力,防止施工過多帶來破壞,還要考慮水平等高的土壤布局要求,格田面積的大小應控制在1畝左右;為了使表土層回填率≥80%,在保持等高的水平平整土地時,應把耕作層和犁底層即土壤熟化層的高度定為18~25cm;對于那些無需挖填的農田,如果要提高其所種植作物的營養含量,可以采用深耕改土并逐年加深耕作層的方法來實現此目的;根據實際情況擴種綠肥,可投入使用有機肥,培養土地肥力,穩步提升土壤的生產能力;重點宣傳煙-稻-菜,煙-菜,稻-菜及其它高產高效耕種方式及復種效應,恢復改善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
3.3 灰泥田綜合利用區
此區域面積大約有1674畝,此種土壤主要包括平洋的臺地、山間盆地的臺地,還有河床附近的臺地,主要由灰泥田和砂底灰泥田兩種類型的土壤構成,該項目區域既要采取土地整理、灌溉設施的改善,同時還要對土壤進行改善,并提出如下的改良措施:按照土地開發標準和工程標準,項目規劃整理設計的平整網絡面積在3~4萬畝左右,而將農田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設施配套功能齊全、土壤肥沃、早澇保收”的高標準基本農田來規劃。需要挖掘,填埋的地塊,優先使用“全鏟法”,確保25~30cm的土壤熟化層發生剝離,保證表土回田率高于90%。大力發展煙-稻-菜等綜合輪作制,提高作物復種指數,使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上升。根據當地情況,適量改施有機肥,大力宣傳并實施秸稈回田,倡導平衡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從而提高產量。
3.4 新增耕地土壤改良綜合配套區
項目區域內的新增耕地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對荒草地的開發整理,一是對零星分散的坑塘水面的開發整理。由于新增耕地的來源,所以就形成該區域項目的分布特點:所處地塊相對分散,地塊本身形狀差異較大,地塊之間挖填的深度及不同的填土物存在差異,新形成的耕地土體物理結構模型存在差異,土壤理化性質也有很多差異,基于上述因素,為提高土地的生產力,在土壤改良和培肥措施利用等開發整理土地方面要做到因地制宜,抓點改造,全面實施及對癥下藥。
新增耕地面積237.08畝,主要分布在河流草地,坑塘水面等地,通過整理形成新的耕地。新開發和整理區應盡力收集表土層,時期堆積放置,經過平整,然后再對原來的土壤進行回填。為提高土壤的肥力條件,為植物提供舒適的土壤環境,在塘泥或較肥沃的山地表土50立方米的基礎上,還需準備客土11854立方米,將這些客土作為耕作層用來整理后續的田塊。同時還要考慮采取適量增施農家肥,套種綠肥,秸稈回田,倡導配方施肥,合理綜合輪作,改善土壤環境,培肥地力。
參考文獻
[1] 劉彥隨.山地土地類型的結構分析與優化利用——以陜西秦嶺山地為例[J].地理學報,2001,56(4):426-436.
[2] Ellis-Jones J.Poverty, land care, an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in hillside and mountain regions.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9,19(3):179-190.
[3] Price MF,Jansky L, Iatsenia AA.Key issues for mountain areas.New York,United Nations Pubns,2004.
[4] 劉紀遠,劉彥隨,鄧詳征.中國西部山區脫貧中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管理[A].中國自然資源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會議論文集,2003.
[5] 王萬茂.土地資源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劉黎明,張軍連,等.土地資源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5.
[7] 鐘祥浩,余大富,鄭霖,等.山地學概論與中國山地研究[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8] 鄧偉,方一平,唐偉.我國山區城鎮化的戰略影響及其發展導向[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28(1):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