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江婷婷
獨山縣強化黨的領導,抓好產業發展和陣地建設兩個基礎支撐,著力構建互促互學、互幫互助、互敬互愛的“五鄰”幸福家園,有效推進了基層黨建與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度融合。
“給錢給糧,都不如引來脫貧致富帶頭人實在!”
在獨山縣8個鄉鎮里,活躍著那么一些人:當了幾十年農民,種了幾十年地,但是思維活躍,肯鉆愛想,他們不甘受貧,有一顆熱愛生產、樂于助人的心;他們是種植能手,種肥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還要帶領鄉親共同致富。
張昌文就是這些“能人”中的一個,他是麻尾鎮三棒村黨支部書記。回憶起當時帶領村里種蔬菜的情景,張昌文說:“當時心里也沒多少底,也擔心耽誤了鄉親們,現在試種效果不錯,種植戶都賺錢了。”
早在2015年,張昌文帶著全村七八十戶村民一起種植菜苔,來年,參加種植的村民每畝地便增收了1200元。隨即,三棒村成立了“三惠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與廣西南寧海吉星農產品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合作,以“公司+村委會+農戶”的模式,在棉團、新街、麻道及新董村部分的村民小組發展菜苔種植。截至目前,三棒村種植農戶達600戶,其中包含貧困戶245戶742人,種植面積達2000畝,年增收達240萬元。
更讓張昌文高興的是,去年村里引進了獨山縣偉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展砂糖桔種植,該項目總投資1200萬元,覆蓋全村3個組193戶1003人,現已投資700多萬元,流轉土地1000畝,這意味著全村離脫貧又更近了一步。
“要致富,跟黨走!”在獨山縣,和張昌文一樣,愿意甩開膀子帶著群眾干的黨員能人越來越多。
這是獨山縣著力推行“大黨建+大扶貧”工作模式的鮮活事例,獨山縣以選好一個黨支部書記、配強一個領導班子、建強一支黨員隊伍“三個一”目標,激發脫貧核心帶動力,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和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將思想解放、脫貧致富能人選進村“兩委”班子,為加快全縣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脫貧是一場勢在必贏的攻堅戰。只有把基層黨組織的堡壘作用、組織作用、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才能不斷攻堅克難。
獨山縣強化黨的領導,以黨建“125”工程為抓手,實施村干部職業化管理,抓好產業發展和陣地建設兩個基礎支撐,著力構建互促互學、互幫互助、互敬互愛的“五鄰”幸福家園,有效推進了基層黨建與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度融合。
“扶貧先扶志和智,幫人先幫技和藝,獨山縣通過大力開展群眾教育、創業技能、就業指導等培訓,強力推進美麗鄉村、文明鄉風建設、弘揚公序良俗,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為農村產業發展、脫貧攻堅奠定堅實社會基礎。”獨山縣政協副主席、縣開發扶貧局局長張德蘭說。
6月5日,在獨山縣上司鎮蓋寨村的青龍農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龍公司)廠房里,村民何立嬌正在對剛采摘下來的中藥“無患子”進行清洗。何立嬌是這里資歷較老的員工之一,經過一系列培訓,除草、育苗、培植,這些工作的技巧,她爛熟于心。
“2016年,我來到公司上班,當時就希望一直工作下去,在這里既能有相對穩定的收入,又能照顧到家人。”拿到第一個月3000元的工資時,何立嬌算了一筆經濟賬:“比起以前在浙江打工時,要負擔房租和日常雜費開支,現在一個月下來還能多存幾百塊錢。”
青龍公司主要經營無患子林苗的培育、種植及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目前,已發展種植無患子20000余畝,其中約5000畝豐產。“我們通過流轉荒山荒坡、引導農戶以土地入股、聘用農戶到基地務工等方式帶領老百姓一起發展。”青龍公司總經理黃三福說。

圖為貴州日泉農牧有限公司建設的15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獨山縣脫貧攻堅前線指揮部供圖)
近年來,上司鎮通過生豬、奶牛養殖、茶葉、生姜、青豆、西紅柿等果蔬種植項目激活脫貧發展的內生動力,帶領農民脫貧致富。
“養豬貧困戶一年可以增收6000元,種植青豆畝產就能達到2500斤,以每斤1.5元的市價,每畝就可增收3000多元。光是這兩項種養殖,就能讓貧困群眾實現脫貧。”上司鎮副鎮長李小芳說。
強化黨建在脫貧攻堅中的引領作用,獨山縣出臺《獨山縣抓黨建“43216”模式決戰脫貧攻堅百日會戰實施方案》等重要文件,要求重點圍繞茶產業、生態畜牧業、中藥材產業、種桑養蠶等特色產業,做大能人經濟、特色經濟和規模經濟,大力發展“一鎮一特”“一村一品”或“數村一品”,確保扶貧產業對所有貧困戶實現全覆蓋。
麻萬鎮結合市場需求和本地資源優勢,規劃建設藥園1300畝,茶葉600畝,蔬菜500畝,生產的農特產品也贏得了市場認可。下司鎮大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引進貴州日泉農牧有限公司建設年出欄150萬頭生豬養殖項目,帶動產業發展。
此外,基場鎮水巖村的種桑養蠶,玉水鎮玉丙村有珍珠李、溫泉村有白茶種植,下司鎮新同村種植砂糖橘,影山鎮黃橋村發展綠殼蛋雞……“一鎮一特”“一村一品”初見成效。
獨山縣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構建產業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大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確保扶貧產業對所有貧困戶實現全覆蓋。
從過去單純依靠一頭豬、一畝田,進一步發展到一畝林、一畝果,不僅培育了專業大戶,促進了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合作與共同發展,還實現了貧困戶的整村脫貧。
作為獨山鐵皮石斛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之一,貴州濟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濟生公司)自2014年入駐基長以來,已建成集組培、種植、加工、銷售、研發為一體的一條龍發展模式,并吸納了250戶貧困戶以扶貧項目資金購苗入股,每年固定分紅不低于5%,同時帶動就業70人。
“去年一年,我拿到了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務工收入共3萬多元,日子變得好起來。”基長鎮貧困戶吳明元不僅是濟生公司的長期工人,也是企業的股東之一,他以專項扶貧資金入股公司,定期獲得分紅資金。
與濟生公司一樣,發揮龍頭帶動的還有貴州綠健神農有機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兩公司齊頭并進,帶動全縣各鎮組建鐵皮石斛種植專業合作社20個,項目覆蓋農戶3000余戶。
“我們堅持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的思路,做強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為重點的鄉村經營實體,推廣‘鎮引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加快培育新型生產主體,加大引領力度,推進示范輻射。”獨山縣副縣長曾紀澤表示。
通過龍頭帶動、政府引導、政策扶持等方式,李記集團、新貴集團、日泉農牧、貴州牧樂原奶山羊等一批特色種養殖龍頭企業相繼崛起,他們為貧困農戶供原料、抓培訓、銷產品,有效解決了農戶缺資金、缺技術、銷售難等困難問題。獨山天元食品、陽光農產品配送、玉水農林有限公司等一批蔬菜企業異軍突起,形成了蔬菜種、產、銷一條龍產業鏈,蔬菜產業發展蒸蒸日上。恒盛絲綢和絲綢之路兩家公司共建成蠶絲加工線20組,年生產加工蠶繭6000噸以上,種植、養蠶、成品加工均有保障,桑蠶產業發展日益成熟……
據統計,2017年,全縣投入農業產業扶貧資金1.2億元,覆蓋貧困群眾2.37萬戶9.13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