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呂躍
脫貧攻堅是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隨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間不斷迫近,獨山縣扶貧不斷加大力度,開啟“沖刺模式”。全縣范圍內拉網排查,對扶貧對象、幫扶措施、脫貧成效的實時動態管理、全程掌握,增強了打贏脫貧攻堅的“底氣”。
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獨山縣全力以赴打扶貧信息數據“精準戰”、產業扶貧“覆蓋戰”、補齊短板“時間戰”、易地搬遷“進度戰”、惠民利民“保障戰”、創業就業“質量戰”。在脫貧攻堅這場輸不起的戰斗中,獨山全縣干部群眾體現出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消除貧困,讓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讓老百姓兜里有錢,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
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脫貧方案,是攻堅戰的難點重點。獨山縣探索出的脫貧攻堅“43216”模式,從產業布局、強化基層黨建、基礎設施建設、移民搬遷、企業帶動、鎮和園區融合發展等方面出發進行部署,在全面把握氣候、地理、交通等優勢條件,帶動貧困群眾從階段性短期性增收向穩定性增收轉變。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脫貧攻堅,知道要做什么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怎么去做。攻克貧困堡壘是一場戰斗,必須保持高強度的戰斗力。獨山縣解放思想,借鑒軍事作戰思想和作戰模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脫貧攻堅“兵團化”作戰執行機制,前線指揮部、作戰團、沖鋒連、攻堅排、攻堅班密切配合協力攻堅,在扶貧工作推進過程中,展現出強大的戰斗力和執行力。
脫貧攻堅中表現出的高效執行力,還來源于行政權力的有序下放,這符合國家簡政放權的改革大勢。仔細梳理、分析獨山縣近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獨山縣最大限度向基層放權,不斷優化便民服務平臺,簡化審批服務流程,給鎮黨委、政府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中提供堅實的保障。
尤其對產業的重視,奠定了決勝同步小康的基礎。值得稱道的是,獨山縣的產業扶貧決不是蠻干,而是遵循市場規律,在市場經濟的導向下選擇和發展產業,以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為帶動力量,規劃“六園六場”實現對貧困人口的全覆蓋。縣有主導產業、鎮有優勢產業、村有支柱產業、貧困戶有脫貧產業,種植業和養殖業相互促進,農業“接二連三”相互融合,共同組成扶貧產業方陣。
就業同樣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就業是實現致富的有效手段。老百姓發展農業種植業,收入容易受季節性、氣候不可控性的影響,就業的穩定性,正好彌補種植業的劣勢。從麻萬鎮的標準電機有限公司、下司鎮的獨山杭佳織造實業有限公司、百泉鎮的軸承產(創)業園可知,獨山縣各個鎮能吸納上千人就業的企業已經很普遍,這對全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取得脫貧攻堅戰的最后勝利都是一個利好。
縱觀獨山縣脫貧攻堅各項工作,成效十分顯著,僅在2017年,全縣就建成了通組路、串戶路共373公里,超額完成省州任務;易地扶貧搬遷惠及1964戶8157人;1.8萬戶貧困人口實現“一戶一人”就業;完成農業產業扶貧項目達到52個,新增覆蓋貧困群眾2.27萬戶7.46萬人……
同時還要清醒地認識到,貧困縣“摘帽”、貧困村出列、貧困人口脫貧退出標準、硬件設施補短板標準等每一項指標都是硬任務,全縣干部要對標對表,堅持問題導向、民生導向,把實事、好事辦到老百姓尤其是貧困戶的心坎上。
脫貧攻堅需要持續發力,繼往開來,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始終如一的奮斗精神。距離決勝同步小康的時間一天比一天少,要把目前的良好勢頭保持下去,持之以恒落實脫貧攻堅各項部署。鞏固優勢的同時,抓緊時間補齊短板,建立起群眾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拓寬群眾致富的有效渠道,力爭讓群眾早日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