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一南
本刊顧問,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少將,博士生導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國家安全戰略、國際沖突與危機處理等。
巴西軍工經營狀況難以為繼才想起軍民融合,卻已經來不及去全面實施;印度創新能力不強,行業結構不合理,傳統武器生產嚴重過剩,高技術武器裝備生產薄弱,至今未能形成獨立的、完整的國防軍事工業體系。
軍民融合是指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上將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目的是要解決軍民分割格局使國防投入與國民經濟發展呈此消彼長、難以獲得雙贏這一難題。而強國是經濟與軍事共同作用的結果。就資源分配、占有和使用的情況看,經濟和軍事又是一對矛盾體。處理好這對矛盾,實現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相互促進,國家才能走向持續發展和最終強盛。否則,任何單一因素的強大都難以持久。
巴西的國防軍工一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典范。其特點一是與大國錯位發展,大國搞的優勢裝備它不搞,重點在拾遺補缺上做文章;二是與發展中國家合作,解決部分資金和技術問題;三是大力發展軍品外貿,彌補內部需求不足。冷戰時期是巴西國防軍工發展的黃金時期,生產的飛機、裝甲車和導彈在世界武器市場上引起重視。1980~1987年,巴西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武器出口排列到世界第10位。
這種依托冷戰時期美國、蘇聯兩極世界夾縫完成自身軍工發展的模式并不能持久。隨著冷戰結束,蘇聯的武器裝備大量向外界流失,美國也把自己多余的武器裝備大量向全世界傾銷,原本在夾縫中生存發展的巴西國防軍工的黃金時期立即過去,三大軍工集團中的兩家——生產裝甲車的恩杰薩公司和生產火箭、導彈系統的阿維布拉斯公司——很快申請破產。最后一家國防軍工企業巴西航空工業公司正是通過軍民融合——實行私營化、依托民品項目——才勉強站住腳,以兩種支線飛機ERJ-145和ERJ-135承接國際定貨,支撐了其軍品生產線生產的AMX戰斗機和Tucano教練機。
巴西國防軍工的起伏發展狀況在第三世界國家中頗有代表性:經營狀況好的時候,想不起來搞軍民融合;形勢變了,經營狀況難以為繼才想起軍民融合,卻已經來不及去全面實施。
印度的國防投入長期以來一直保持較高強度。經過幾十年建設,已經成為第三世界中僅次于中國和巴西的第三大武器生產國,某些領域甚至超過中國和巴西,躋身于世界武器生產大國行列。印度的軍工企業都是國營企業,于1964年實行國防科研與生產的計劃管理,建立了內閣、國防部以及軍種與國防部各局的三級規劃計劃體制,內閣一級設“國防計劃委員會”,負責向最高當局提出政策建議,審查國防年度計劃執行情況和重要方案。三軍和國防部分別設立計劃小組,負責本軍種和各部門計劃的制定和檢查。國防部還設有“國防計劃協調執行委員會”,具體負責審查和監督國防規劃計劃方案,幫助協調落實。直到9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確立“國防建設與國民經濟并重,優先考慮國防需求”的方針,開始推行軍民融合,才允許私營企業參與軍品合同競標,但面臨的問題也很嚴重:
第一,其國防軍工長期受國家保護,缺乏競爭,相對封閉且技術陳舊。
第二,印度走的是購買引進、特許仿制、改造創新的發展之路,至今大量先進武器裝備系統需要進口,表現出很大的依賴性。
第三,印度雖然是計算機軟件大國,但隨著軍、地科技人員收入差距的拉大,國防軍工招募科技人才十分困難。
這三個問題也恰恰成為推動印度實現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強勁動力。目前印度政府已經改變了過去對軍工企業一包到底的做法,采取計劃與市場并重、突出市場調節作用的做法,對經營不善的實行股份制改造,對于效益低下、運營狀況不好的實行兼并重組以至拍賣給私人經營。國防部明確規定:如果私營企業已具備某種軍工生產能力,就不再在國有軍工企業中重建這種能力。
通過這些舉措,節約了部分國防資源。但從總體看,印度的國防軍事工業一直表現為雄心很大,發展很慢,長期創新能力不強,行業結構不合理,傳統武器生產嚴重過剩,高技術武器裝備生產薄弱,重要武器裝備至今需要大量進口,引進之后消化能力又嚴重不足,長期表現出很強的依賴性。特別是因為至今未能形成獨立的、完整的國防軍事工業體系,被很多評論家認為是印度至今不能稱為完全意義上的軍事大國的關鍵性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