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勇平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文葉飛
江口縣聚力打好農村公路“組組通”、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四場硬仗,有效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確保貧困群眾學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
今年以來,江口縣堅決扛起脫貧攻堅整縣退出政治責任,聚力打好農村公路“組組通”、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四場硬仗,持續掀起脫貧攻堅“春風行動”熱潮,有效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我要養牛?!薄拔乙N植中藥材?!薄拔蚁霐U大蜜蜂養殖規模,再發展400桶。”走進江口縣雙江街道鎮江村毛坪組,村民楊再福、楊喬兵、楊會喬正謀劃著今后的發展,昔日冷清的村莊開始熱鬧起來。
鎮江村坐落在梵凈山腳與江口縣城之間,各村民組大都分布在公路沿線,地勢平坦,唯獨毛坪組孤零零地位于海拔800多米的大山深處,只有一條羊腸山道連接山下。
農貨不下山,發展寸步難,毛坪組的村民吃夠了“路不通、業不興、民不富”的苦,紛紛背井離鄉外出謀生。短短十余年間,全組44戶120多人留下來的不到10人。
2017年,江口堅持把改善通行條件作為民生之重,集中力量補足交通短板,破解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制約瓶頸,徹底解決服務農村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隨著全縣農村公路“組組通”項目建設的全面告捷,4.5米寬的水泥路隨著山勢蜿蜒而上,給毛坪組村民帶去新希望。
路通了,村民紛紛返鄉發展?!拔一貋砗笤囍B殖了10桶蜜蜂,效果不錯,蜂蜜還沒割就有人訂購了,大半年時間賣了170多斤蜂蜜,凈賺2萬元?!痹谕鈩展さ臈钤俑T诼沸尥ê蟮谝粋€回到毛坪,如今生活越來越好。
據統計,去年以來,江口縣累計整合資金12.26億元,投入“組組通”和“通村通組路網全覆蓋”工程建設,共建成通村通組公路1000多公里,實現所有建制村寨通村通組公路100%硬化,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山翠水碧映侗鄉,和風拂柳賽蘇杭;天籟起處鶯歌舞,農家樂在詩畫廊?!弊哌M江口縣太平鎮寨沙侗寨,青石板路連接到每一戶農家小院,一棟棟整齊干凈的侗寨吊腳樓圍繞著寨中心高大的鐘鼓樓,處處散發著美麗鄉村與傳統民俗交融的和諧之美。
村民楊元菊在鐘鼓樓旁經營了一家叫“侗家驛站”的農家樂,生意紅紅火火。
“幾年前,這里還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環境臟亂差的貧困村,大部分村民不是外出務工,就是到梵凈山抬滑竿賣苦力,婦女在家務農,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說起過去的苦日子,楊元菊滿心酸楚。
如今,寨沙侗寨搭乘鄉村旅游發展快車,駛入小康生活。全寨像楊元菊一樣從事鄉村旅游開辦農家樂的有74戶,旅游從業人員達300多人,占全村總人口的88.32%,去年村民年人均收入達3萬多元。
一業昂首舞,百業氣象新。江口立足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緊扣“一帶雙核”旅游規劃,深入推進實施“一業帶三化”發展戰略,積極推動大生態、大發展、大健康、大文化、大扶貧與大旅游互促共融,發揮旅游業的帶動作用。
同時把握創建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機遇,按照“景城融合、農旅一體、接二連三”的發展路徑,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精品果蔬、生態茶園等生態特色產業,進一步推動綠色化、高質量發展。
截至目前,全縣建成4A級旅游景區3個、3A級旅游景區2個;建成4個省級、5個市級、8個縣級農旅結合的農業園區和3個旅游關聯度高的特色產業園區;建成生態茶園18.92萬畝,種植精品果蔬15.762萬畝、中藥材1.2萬畝。

去年以來,江口縣累計整合12.26億元資金,建成通村通組公路1000多公里,實現所有建制村寨通村通組公路100%硬化。圖為江口縣雙江街道磨灣社區觀音山通組路。(江口縣委組織部供圖)
“真是做夢都沒想到,我都幾十歲的人了,還能換個新活法。”4月25日,江口縣閔孝鎮舉行易地扶貧搬遷戶分房抽簽儀式,搬遷戶劉春發領到新房鑰匙后喜極而泣。
劉春發是閔孝鎮雙屯村電山組村民,電山組是村里最偏遠落后的地方,村民居住較為分散,交通極為不便,更談不上有什么像樣的產業。長年來,劉春發一家四口蝸居在不到40平方米的老木房里,生活環境和生產條件惡劣。
搬還是不搬?跟大多數搬遷戶一樣,劉春發的心里也是七上八下,“搬吧,田土咋辦?不搬,一輩子窩囊”。
為打消搬遷群眾顧慮,閔孝鎮做足了功夫。3月29日,該鎮組織首批73名搬遷群眾代表前往江口縣凱德張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參觀,提前讓搬遷群眾了解戶型設計、周圍環境及后續管理服務相關政策等。
“搬遷房的環境確實好,房子設計得很漂亮,交通也非常便利,關鍵是我妻子身體不好,常年患病,這里看病就醫、務工都很方便?!眳⒂^后,劉春發堅定了搬遷信心。
在江口縣,像劉春發家一樣,搬出大山、住進新房的群眾大約還有3000多戶12000多人。
江口縣全面落實“六個堅持”,創新實施了以就業崗位“定”搬遷人數、破生活保障問題,以群眾意愿“定”搬遷地點、破“窮窩”難移問題,以戶籍人口“定”安置面積、破大小不均問題,以家庭情況“定”脫貧舉措、破腰包難鼓問題的“四定法”,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同時,江口還緊緊圍繞“五個三”要求,抓好農貿市場建設、小區管理、移民黨建及就業、就學、就醫保障等后續扶持和管理服務工作,進一步提升搬遷群眾的滿意度。
“救護車一響,一年豬白養;住上一次院,三年活白干。”群眾中流傳的順口溜,道出了過去貧困山區群眾不敢生病、不敢看病、看不起病的現象。
如今,這一現象已得到極大改善。26歲的江口縣民和鎮凱里村低保戶楊康患毒血癥在縣醫院治療兩個多月,各種費用花了近30萬元,醫院也沒催他交款。
“因為政府對貧困戶大病就醫超過1000元以上部分實行全額減免,經過多重補償、救助后,治療費用個人最多只出1000元?!睏羁禐橛浾呓忉尩?。
近年來,江口縣整合扶貧、民政、社保等部門資源,建立起“基本醫療補償+大病保險補償+民政、計生醫療救助+醫療費用減免+非醫療費用救助”多重醫療保障體系,不斷筑牢困難群眾“醫療保障網”。
按照脫貧攻堅“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標準,該縣始終堅持把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三保障”作為實現穩定脫貧的重要標準,創新思路、落實責任,專門制定出臺脫貧攻堅的“江口標準”,量化具體實施細則,不斷提高保障水平,筑牢民生底線,兜實民生福祉。
截至目前,江口縣在“三保障”方面累計完成危房改造1280戶,實施“五改一化一維”人居環境改造工程2萬余戶;落實教育補、資助資金3921萬元,惠及近6萬名學生;落實完善“四重醫療保障”一站式結算,補償資金達1018.04萬元,補償比例達92.74%,貧困戶新農合參合率達到100%,確保學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