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樹利

一
說起1958年4月15日,作為封丘人,我腦子里的反應首先不是時間概念,而是毛澤東主席在廣州專門撰文寫作的《介紹一個合作社》。
在《介紹一個合作社》中,毛主席鄭重寫道,“我現在向全國七十幾萬個合作社的同志們,以及城市里的同志們推薦一個合作社。這個合作社位于河南省封丘縣,叫做應舉社,很有些發人深省的東西。”
據史料記載:應舉地勢低洼,土質鹽堿,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是歷史上有名的老災區。1956和1957年的連續兩年澇災,更是讓應舉人民的生活深陷囹圄。生死攸關時刻,應舉人民在應舉農業生產合作社帶領下,從實際出發,制訂生產救災、養豬積肥、興修水利、副業生產等根治澇災的規劃和措施。經過兩年的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終于戰勝了災荒,發展了生產。
在那個特殊年代,這,能不發人深省嗎?
同年6月1日,《介紹一個合作社》在《紅旗》雜志創刊號上顯著位置發表后,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剎那間,一股學應舉、把應舉當榜樣的浪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960萬平方公里的鄉村、城市、部隊、工廠、學校、機關、團體等角角落落持續蔓延、發酵。
同年6月14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了當時的應舉社社長崔希彥。接見中,毛主席問崔希彥:“你們的合作社,為什么叫應舉社?”崔希彥答:“我們村里過去出了一名文舉,這個舉人,同一般的舉人不一樣,他不剝削人,靠自力更生維持生活,我們的合作社也是依靠自力更生進行生產渡荒的,所以就叫應舉社。”
當年的應舉農業生產合作社就是現在的封丘縣應舉鎮。改革開放40年來,應舉人民用自己的力量與智慧,畫出了與當年不一樣的畫圖,在這個畫圖上,應舉人民享受的是現代化富裕生活氣息和高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氣息,這新時代氣息里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的索引,更是黨的一系列惠農政策的索引。
不久前,我專門到應舉感受其前進的脈搏。“想了解應舉,必須得去一個地方,那就是嘉聯生態園。”一位鎮領導告訴我說。

二
嘉聯生態園覆蓋應舉鎮的應舉村、前小寨村、宋小寨村等幾個村莊,從2015年開始籌建,現在的核心規劃面積約2110畝。
一進園區大門,就是景觀大道,也稱銀杏大道,我和陪同的鎮領導及園區負責人,順著該道由北向南邊走邊聊。
不必說融合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珍品盆景園;也不必說適宜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生長精品苗木的百畝林;更不必說培育石斛、蘭花、珍稀苗木、新優特果蔬的現代化連棟智能溫室大棚,單說臨近入口處的愛尚花海,就令我驚嘆不已。他們利用花卉、盆栽、動感風車、藝術小品、休憩亭廊等打造了一個流暢、生動、唯美的藝術畫卷,現實版的“露天花卉超市”被分組呈塊狀切割。五顏六色的花卉與造型別致的盆栽相映成趣,遠遠望去,宛如縱橫交錯的彩帶飄在空中。圍觀欣賞的游客,無不“嘖嘖”稱贊,置身于匠心獨運的愛尚花海,感嘆并感受著嘉聯人精湛絕倫的雕刻般的花卉園林技藝和極具審美追求的藝術情懷。同時,他們還一邊整理表情一邊擺弄身姿,與攝影愛好者一樣,從不同角度,或躬身或下蹲,把鏡頭對準千挑萬選的地方。
時值春末初夏,整個園區一派盎然生動的萬象。忙碌的技術人員像蜜蜂采蜜似的,不時用剪刀或鐵鍬在花卉、苗木旁小心翼翼地侍弄著——這時,微風拂面,我聞到一股泥土的味道,不知怎的,我想起了我的父親,想起了父親的手,一雙勤懇勞作的手,這雙手如樹皮一樣皺褶蒼老,條條青筋如蚯蚓,雖不及技術人員那般靈巧,但有著泥土的溫暖,我握著的時候就感覺像莊稼的汁液傳到我的血管。我清楚地知道,這是泥土的溫度,這是大地的溫度!在這塊被60年前遭受嚴重澇災的貧瘠土地上,我的父輩們與他們同樣用雙手修剪對新生活的渴盼與向望。
在內層采摘觀光環道上,一直陪同的鎮領導和園區負責人介紹說:該環道主要圍繞植物迷宮、樂活果園、嗨翻天游樂場、感統訓練營、花仙子樂園、玫瑰驛站而精心設置。如果到采摘季節帶上家屬與孩子,這里便成了歡樂的海洋。石榴、葡萄、無花果、櫻桃、桃子、梨,等等,個個鮮嫩欲滴清脆可口,不一樣的游樂情趣,不一樣的休閑生態,無時不在刺激著我們跳動的心臟,飽了口福,賺了眼球,強了體魄,一家人其樂融融,感受與體驗生活的豐盈和美好。
“金秋季節哪里去,應舉嘉聯生態園。”在應舉,在封丘,在豫北大地上,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嘉聯不僅是養生、休憩、采摘、游樂、勵志、學習的好去處,還是附近數公里老百姓的精神圖騰!這里生長著的每一個精靈,哪怕是一草一木,一花一果無不洇透嘉聯人崇敬自然的親切感與儀式感。
慵懶的午后陽光,暖暖的,柔柔的。此時此刻,我被園區潮起的情緒格外高漲,漫步于綠意盎然的外圍自行車綠道,如詩如畫的果木圖,一點一點融入我靈魂的最深處,走著,看著,想著。我禁不住自問,是什么力量讓嘉聯人用短短三年時間把園區發展得如此美輪美奐?我不僅從應舉社的來歷上找到了答案,還從《介紹一個合作社》中得到答案。是的,“窮則思變,要干,要革命。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畫圖。”直到今日,這句話一直激勵、鞭策、鼓舞著一代又一代應舉人,從未停止!
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同知恩、念恩、感恩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富裕起來的應舉人,為了紀念和感謝毛主席撰寫《介紹一個合作社》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把每年的4月15日,定為感恩日或者紀念日。與此同時,他們把每年的這一天也稱作吉祥日。商鋪開業,工廠開工典禮,公司成立,孩子結婚,就連動工蓋房也選在這一天。除此之外,他們還紛紛舉辦和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熱鬧的集市里人山人海,唱歌、唱戲、扭秧歌、玩把戲,農副產品交易等。到用餐時刻,各家各戶還把平時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美酒佳肴拿出來,款待外村外鄉前來慶祝的親朋好友。夜晚降臨,鞭炮聲歡呼聲,和竄入云端的焰火聲響徹天空,仿佛過節一般,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歡樂、祥和、幸福的笑容。
三
應舉之美,美在嘉聯。嘉聯之美,美在生態。這里的每一寸土地與每一寸土地上的果樹、林木、花草和雞、鴨、鵝都沒有化肥、農藥、和飼料的浸染。
嘉聯不僅是一個跳躍元素,還是一個可以發呆的地方,直到你呆若木雞,凝成一幅果木畫、田園圖、自然景。在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讓厚重的歷史豐富你的思想,讓滿園的綠波敲打你的脈搏,讓鮮嫩的瓜果挑戰你的味蕾。
歷史是最好的美容師,時間是最好的泥瓦匠,窘迫的步履焦躁的心,緊巴巴的念想皺巴巴的情,來嘉聯一憩,這里能修復一切。
但是,我們還能修復被撕碎的鄉愁嗎?當一堆堆奇形怪狀的建筑垃圾、富麗堂皇的文化敗筆充斥我們眼簾的時候,嘉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鄉愁樣本。
沒有嘉聯,怎能憶應舉?
沒有應舉,何談《介紹一個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