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 墨

2018年6月12日,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左)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新加坡舉行會晤▲
6月1日,美國與朝鮮在新加坡峰會前的磋商移至白宮,特朗普總統在此接見朝鮮勞動黨副委員長兼統一戰線部長金英哲,此舉是美朝18年來在美國領土上舉行的最高級別的會談。就在前一天,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表示,雙方在紐約的磋商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我希望它有意義,”特朗普5月31日談到新加坡峰會的可能性時說,“這并不意味著一次磋商就可以一勞永逸,也許得再開一次會,也許我們什么都不會達成。但是,可以告訴你的是,目前穩操勝券。”
去年特朗普剛入主白宮不久,就有媒體預測他在外交上搖擺幅度之大會像“翻筋斗”。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的新加坡之約,到底去還是不去?特朗普在兩天內態度兩變,真實上演了“翻筋斗”外交。先是以一封語氣柔和但態度堅定的公開信,取消了原定6月12日在新加坡舉行的美朝首腦峰會;在平壤做了他認為“有建設性”的回應后,他又宣布峰會可能“如期舉行”。
是否會“如期舉行”?再樂觀的猜測里,也不會排除特朗普再次“翻筋斗”的可能性。
不過,圍繞美朝首腦峰會展開的劇情,并不是特朗普的獨角戲。5月26日在金正恩主動約見下,朝韓第四次首腦會談在板門店朝方一側閃電式舉行。此后,韓媒又傳出韓國總統文在寅可能出席新加坡峰會,與美朝共同宣布朝鮮半島結束戰爭狀態的消息。
5月24日,就在朝鮮剛剛炸毀了在豐溪里的幾條核試驗坑道之際,白宮網站上貼出了一封特朗普致金正恩的公開信,核心內容是取消原定6月12日的美朝峰會。此信給外界制造的第一個謎團,是它的突然性。
公開信發出時,剛剛結束美國之行的文在寅回國才幾個小時。而文在寅訪美并盛贊特朗普在半島局勢變化中“創造奇跡”的目的,就是撮合特朗普和金正恩如期舉行峰會。從媒體報道的情況來看,特朗普做出取消峰會的決定,不僅沒有事先告知文在寅,連美國國會也被蒙在鼓里。
這樣的突然襲擊,很契合特朗普“不可預測”的行事風格。不在乎盟友感受,不按常理出牌,是特朗普的常態。
仔細閱讀公開信的內容,會感覺特朗普不只是“不可預測”,更像在彰顯自己的“深不可測”。雖然是“分手信”,但語氣柔和得讓人大跌眼鏡。一方面明確表示取消新加坡會晤,另一方面又曖昧地希望朝鮮回到談判桌。這是第二個謎團。
據白宮方面透露,因朝方官員無故缺席朝美之間的工作會議,且不回復美方對此的問詢,以及這期間朝鮮官媒抬高對美國的批評,特朗普才做出取消新加坡會晤的臨時決定。
但從他的公開信,不僅讀不出特朗普式的“火與怒”,甚至連“火花”也看不到。特朗普在信中做了一連串的“感謝”:感謝金正恩為新加坡會晤所付出的時間、耐心和努力,感謝朝鮮釋放了美國人質。就連對朝鮮副外長崔善姬此前“要么談判桌上見,要么核戰場上見”這樣直白且不友好表態的回應,也表現得出奇淡定:“你在談論你的核能力,但我們的核武器是如此之多、之強,以至于我要向上帝禱告,它們將永遠不會被使用。”
公開信的“高潮”是文末的這句:“如果你改變了關于這場極為重要的峰會的想法,別猶豫,給我打電話或寫信吧。”行文至此,話語間流露出的態度、傳遞出的信息,已看不出絲毫毅然決然“分手”的意味了,反倒略顯李清照的“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既視感。
朝鮮對這封“分手信”的回應,也很值得玩味。首先,出面回應的不是金正恩,而是朝鮮副外長金桂冠。一方面,平壤或許也在玩“深不可測”;另一方面,則可能是想體現“誠意可鑒”。因為3月初美朝同意首腦會晤以來,朝鮮官方首次威脅“重新考慮是否參加”朝美峰會的人,正是金桂冠。由他來重申朝鮮參與新加坡會晤的意愿,無疑更能體現誠意。
其次,朝鮮聲明的內容很“外交”,一點也不好戰,連威脅的暗示都沒有。而且,雖然聲明是以金桂冠名義發的,但其中明確提出“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同志表示希望與特朗普總統見面”。
更值得玩味的是,聲明還寫道:“對于此次歷史性的朝美首腦會談,特朗普總統拿出了歷屆美國總統未有的勇氣,并付諸努力,我們對此表示高度評價。”對此,《紐約客》雜志分析稱,這樣的語言表明朝鮮人學到了彭斯以及特朗普身邊的人很早就學到的東西:要讓特朗普做你最想讓他做的事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爽快地、公開地贊揚他。
對于朝鮮的表態,特朗普很“受用”。他很快就發推特稱,金桂冠的聲明“溫暖而有建設性”“是個大好消息”。隨后,特朗普就公開表示新加坡會晤可能如期舉行。
“年輕人間尷尬的調情”,《大西洋月刊》一篇分析文章這樣評價道。這篇文章調侃道,從這些行為中可以感覺到美國著名搖滾歌手尼克尼爾森的名曲《我要你愛我》(IWantyoutoWantme)的味道。該文認為,特朗普與金正恩都太需要這場峰會了:金正恩想憑借與美國坐在談判桌上增加政權的合法性,特朗普希望通過峰會來證明,他能做到前任做不到的事——迫使朝鮮回到談判桌。但兩人都希望對方而不是自己表現出更需要見面。
除了臺面上的公開較量,更值得關注的是美朝的外交“暗戰”。圍繞特朗普與金正恩的會晤,雙方都在開展非常規外交。
特朗普政府與朝鮮官方的第一次直接接觸,是3月30日至4月1日蓬佩奧對平壤的秘密訪問。雖然當時蓬佩奧已被提名從中情局局長轉任國務卿,但還沒有走完參議院的程序。也就是說,密訪平壤的蓬佩奧,身份上還是一名情報官員。
路透社在4月底的一篇長文中,詳述了特朗普政府如何讓情報部門加速運轉,全面搜集有關金正恩的情報,以便特朗普在面對面的較量中占有優勢。文中提到,朝鮮與金正恩本人,對美國情報部門來說可謂情報盲區。正因為如此,金正恩近來的公開露面,尤其是與文在寅的會晤,其一言一行以及肢體語言都被重點關注。該文還提到,特朗普之所以派蓬佩奧赴朝鮮,獲取關于金正恩的“一手信息”是重要考慮之一。
在這一點上,平壤與華盛頓有著高度的“默契”。蓬佩奧兩次訪問朝鮮(第二次是5月9日),主要對接人都是朝鮮統一戰線部部長金英哲。按常理,金英哲負責的是對韓事務,但他出面接待蓬佩奧的關鍵原因,在于他“前朝鮮人民軍偵查總局局長”的身份,有著與蓬佩奧作為情報官員的“共同語言”。
5月30日,金英哲率團飛赴美國與蓬佩奧會面,協商美朝首腦會晤事宜。前些年,金英哲因被指是2010年天安艦事件的幕后黑手而遭美國制裁,美方為籌備特金會特別允許他入境。可見,美朝的確在為可能的首腦會晤做細致、周全的準備。
朝鮮主動提出朝美峰會,不太可能是即興發揮。年輕的金正恩想要長期、穩定地執政,需要化解的最大外部威脅就來自美國。美國是朝鮮戰略困局的核心所在,通過與美國總統會晤突破對美外交僵局,背后有著長遠的戰略考慮。
特朗普執政一年多來,在外交上有兩大主攻方向,貿易問題和朝核問題。對于有任期限制的特朗普來說,解決朝核問題是有緊迫感的。如果考慮到今年11月中期選舉以及兩年后的連任競選,這種緊迫感就更突出了。從另一個角度說,特朗普解決朝核問題,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和外交考慮,本質上是戰術問題,戰略成分并不明顯。
金正恩長遠的戰略考慮,與特朗普短期的戰術需求,導致盡管美朝在是否會晤上目標一致,但在外交步調上并不合拍。這種不合拍,集中體現為兩國關于棄核方式的分歧。
至少從官方表態上看,朝鮮是想以漸進的方式,分步驟棄核。金桂冠在那份聲明中說:“正如見面時的第一杯酒雖然不能讓人飽腹,但分階段、逐步地解決問題的話,關系會比現在得到改善。”但特朗普對一杯接一杯的喝酒不感興趣,他更想“一口悶”——讓朝鮮一步到位地棄核。
從3月初以來美朝較量可以看出,在明知對方都有見面愿望的情況下,雙方也都用故意“搖擺立場”來刺激對方的敏感神經,給對方進行“壓力測試”,以期首腦會晤向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演變。“刺激”的結果就是,6月12日的新加坡會晤一波三折、前景難料。
在金英哲5月30日飛赴美國前,朝鮮高規格代表團已在新加坡與美方人員商議峰會的具體安排。朝鮮副外長崔善姬與早年相識的前美駐韓大使、現駐菲律賓大使金成,也于5月27日和30日在板門店進行了兩輪協商。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在經歷“分手信”風波后,朝美都加快了外交節奏,進入實質性的峰會籌備階段。這或許表明,朝美在棄核方式上的分歧在縮小,或者說雙方在朝著縮小分歧而努力。
在美朝最大的分歧點即棄核方式上,特朗普最近的閃爍其詞給外界留下了不小的想象空間。5月22日與文在寅共同舉行的記者會上,特朗普在被問到美國是要求朝鮮一次性棄核還是分階段棄核時說道:“我可以告訴你們,一次性棄核當然好,但我不會說那么明確。”有分析人士稱,鑒于朝美間嚴重缺乏互信,特朗普在棄核方式上可能正在展現靈活性。
平壤首次威脅“重新考慮參與朝美首腦峰會”的導火索,是特朗普的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多次提到“利比亞模式”,即朝鮮先行一次性棄核,然后美國再給予補償(解除經濟制裁、給予安全保證甚至建立外交關系等)。雖然特朗普與副總統彭斯也提到了“利比亞模式”,但與博爾頓存在微妙差異。特朗普在提“利比亞模式”時是這樣說的:“如果金正恩不通過放棄核武器達成交易,那么‘利比亞模式’就會擺在桌面上。”
但特朗普這樣提“利比亞模式”,是指卡扎菲的下場(政權更迭),還是卡扎菲棄核的方式(博爾頓的主張)?特朗普并未明說。如果是前者,那么美朝隨時都可能回到對抗的狀態。如果是后者,那表明特朗普在一次性棄核立場上有所松動,美朝還存在較大的討價還價的余地。
白宮發言人桑德斯在5月初曾說,在朝鮮棄核方式上,美國將尋求“特朗普模式”,但她對具體內容未作解釋。而金桂冠的那份聲明里特意提到:“尤其對于所謂‘特朗普模式’,我們一直期待可以消除雙方的憂慮。”這表露出平壤對與美國達成“大交易”的憂慮:特朗普能很快改變舊有的政策,那么他如何確保朝鮮棄核后體制安全無虞?
目前美國戰略界比較主流的看法是,朝鮮不可能如特朗普所期望的那樣快速棄核,甚至根本不相信朝鮮會棄核。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哈斯近日撰文稱,如果美朝峰會在較近的時間內舉行,那其主要目標應該是設置日程,而不是達成協議。“如果華盛頓做出較大讓步,那達成協議并不困難,但結果將可能是一次災難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