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潮流,馬林山
(1.合肥學院 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601;2.合肥學院 圖書館,安徽 合肥 230601)
響應式布局[1]是由WebApp開發研究發展而來的一種網頁布局解決方案,其目的是兼容多種終端的不同屏寬尺寸、像素比以及屏幕的旋轉取向,動態調整頁面布局(元素位置和大小),選擇性地顯示頁面內容,達到最佳視覺展示效果。眾所周知,網頁布局外在表現為版塊的形式美感,內在表現為結構的技術模式,外在版塊的整體美感帶來的用戶體驗[2]最終依賴于內在結構技術模式的實現。合理的網頁布局體現的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協調和均衡,能夠以清晰愉悅的視覺導向告知訪問者站點的主題聚焦,方便用戶快速而高效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同時還可以快速而準確地將數據信息傳遞給搜索引擎爬行。毫無疑問,響應式布局就是通過技術優化[3]來實現網頁跨終端適應性以及數據搜索引擎優化的可讀性,賦予用戶舒適的整體美感和良好的閱讀體驗。
網頁布局是網頁設計中的核心環節。以PC機為終端的網頁布局往往采用“國”字型、“匡”字型等版塊形式,內在架構普遍采用DIV+CSS2技術模式。而DIV+CSS2是基于盒狀模型的網頁布局解決方案,全程依賴于display、position和 float等屬性的設置,網頁寬度是一種可量取、可控制,以像素為度量單位的固定布局方案。當分辨率為800px×600px時,網頁寬度約定為778px以內,高度由布局和內容決定;而當分辨率為1024px×768px時,網頁寬度控制為1002px以內,高度控制在612~615px之間,以避免出現滾動條。然而,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移動終端的普及與應用,用戶上網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智能手機和iPad一類的平板設備來瀏覽頁面。移動終端設備分辨率千差萬別,分辨率極小值為320px,極大值已達2560px,甚至更高。以PC機為基準的固定布局式網頁一旦遷移到移動終端時,往往出現頁面雜亂不堪,造成用戶閱讀困難,難以聚焦信息內容。由此可見,基于傳統的網頁布局無法兼容和感知移動終端的視口尺寸[4]和旋轉取向,違背了移動互聯用戶無障礙獲取信息的初衷。
針對移動用戶體驗不足的問題,一些資金和技術雄厚的門戶網站,使用自適應布局[5-6]技術為移動設備量身定制多個網頁版本,解決了在分辨率不同的設備上如何顯示相同頁面的問題,但由此出現了多版本的維護成本劇增和網站多入口(portal)的架構設計難度以及小屏幕上查看內容太多時的擁擠現象。于是,“一次設計,普遍適用”的“響應式布局”設計理念應運而生,并得到了網頁設計師和專家學者的狂熱式追捧和擴散式關注。與此同時,以谷歌為代表的瀏覽器廠商紛紛加入響應式布局技術的開發行列,加速響應式布局概念的拓展和延伸,融合了自適應布局和流體布局[7]的理念,迭代出彈性布局[8]理念,而且涵蓋內容更多,增加了響應式圖片[9]和響應式文字等響應式內容。作為新一代的跨平臺技術的HTML 5集成了響應式布局理念,很好地解決了移動設備屏寬的“自動設別”和網頁布局的智能調整以及搜索引擎的精確抓取。輔助 CSS3技術支持的Web應用實現了網頁在不同終端之間的自由切換和平滑過渡[10],為移動用戶提供了舒適的呈現界面和良好的用戶體驗。融合jQuery技術支持的Web元素很好地實現本地人機交互功能,加強了響應式布局網頁的用戶體驗。
以期能在“開放Web平臺”的互聯網應用領域,為桌面和移動平臺帶來無縫銜接的統一標準,萬維網聯盟(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歷經8年的艱辛努力,終于在2014年10月29日完成并發布HTML5標準規范。HTML 5標準廣義上是三種技術組合的網絡應用標準集:涵蓋HTML5、CSS3和JavaScript,使得“豐富性網絡應用服務”不再依賴于瀏覽器的插件支持。
HTML5是緊隨HTML4.01之后的升級版,但不局限于HTML規范的簡單升級,而是一次重要的功能突破。HTML5的出現具有劃時代意義,它將HTML技術從單純的標記語言轉變為全新的Web應用開發框架和平臺,著力解決當下Web開發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與前一版本HTML4相比,HTML5的優勢集中體現在良好的語義特性[11],新增了一些與頁眉、頁腳、導航、內容區塊等有關的文檔結構元素,從而使得網頁布局無需CSS的支持。語義化結構元素的使用也可使得網頁整體結構更加直觀和清晰明確。經典的圣杯布局[12]經過HTML5技術重構后,其文檔結構語義一目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