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捷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
濕地景觀公園是一種特殊的且功能豐富的生態系統,為了更好地使生活在城市的居民的生態景觀需求得到應有的滿足,各個地區均高度重視濕地景觀公園設計過程中生態系統的建設以及生態理念的深層次融合[1]。對于城市濕地景觀公園而言,若要更好地對生態系統進行設計與規劃,那么首先應該對濕地景觀公園的生態屬性加以把握,與城市發展規模、速度等相匹配,堅持“因地制宜、生態保護”的基本原則,設計出符合城市居民生產、生活需求的濕地景觀公園[2]。本文就是根據上述思路開展研究與闡述,旨在為建設生態和諧的濕地景觀公園提供一定的參考。
根據《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管理辦法》中關于城市濕地公園的定義:所謂城市濕地公園,是濕地景觀的一種常見的典型類型,指的就是一種特殊性的公園,屬于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范疇,兼具生態保護、自然野趣以及休閑娛樂等方面功能的公園。
所謂濕地景觀,指的就是由濕地自然生物圈以及濕地人類文化圈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種景觀,主要特指濕地自然保護區以及濕地風景名勝區兩種類型。濕地景觀公園是在濕地保護以及恢復工程的前提條件下,在滿足濕地生態服務功能的基礎上,以現有的濕地資源作為基礎,對區域環境內的濕地文化進行充分挖掘,于濕地保育區范圍以外而構建的、以城市居民休憩、游覽等為主題的空間,包括藝術性、生態性以及文化性等方面的特性。濕地景觀公園的3要素主要包括生物學景觀、水體景觀以及社會文化性景觀等方面的內容,3者互相影響、相互依存。
筆者所在的城市物產豐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顯著的優勢。在這樣的城市發展背景下,構建濕地景觀公園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依據[3]:(1)水資源匱乏、生態系統較為脆弱,森林覆蓋率不高。在A濕地景觀公園所在區域內,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生態環境發生持續性惡化,生態鏈破壞嚴重。因此,應該強化環境地改善。(2)具有較為豐富的旅游資源,然而一般集中于人文以及歷史景觀等方面,將本濕地進行合理地開發,能夠滿足人們休閑娛樂、生態保護等方面的需求。(3)本濕地景觀公園占地規模約50hm2,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其平面圖見圖1。

圖1 濕地景觀公園平面圖
對于濕地景觀公園而言,主要包括如下2種生態景觀功能。
與常規的城市綠地公園比較,濕地景觀公園的自然生態系統顯得更為脆弱以及復雜,濕地景觀公園為生境之中的動植物提供了休憩之所,很好地發揮了生態保護的功能。濕地景觀公園不僅具有區域氣候調節以及污水凈化、防洪抗旱等方面的功能,而且還能夠充分地體現區域環境的自然屬性,使得區域環境中的自然生態景觀以及生物多樣化得以保存,使得區域環境的自然生態環境處于一個平衡的狀態之中。
濕地景觀公園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良好的生態效益以及濕地景觀公園能夠很好地與城市整體的綠地系統相匹配,其具有很好的休閑娛樂、科普以及生態保護等方面的要素,能夠很好地滿足城市居民的休閑娛樂[4]。那么,這就要求當地政府在對濕地景觀公園設計時,要充分融入人文景觀,確保濕地公園內的生態系統處于平衡的狀態下,從而能夠更好地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的氛圍。
對于濕地景觀公園而言,其中包含了動植物、靜止或者流動的水體、微生物、土壤等,因此,濕地景觀公園的第一生態屬性就是近自然屬性。之所以稱之為“近”自然屬性,是因為濕地景觀公園需要人工進行設計、建設,從某個程度而言,濕地景觀公園又具有人工特性,這就是說,雖然為自然濕地,但是諸如河流筑壩改變河流形態、人為蓄水改變水體的季節性變化,外來物種的引入,濕地原有的文化元素改變等,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人為的干預和影響。所以說,對于濕地景觀公園的生態設計時,應該盡可能地消除上述人為干擾,使其能夠回歸到自然演變下的狀態,如何使得濕地公園能夠返璞歸真,這也是每個設計者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濕地景觀公園還應具有仿生性,即“仿生態系統特性”,此種生態屬性屬于自然主義的一種常見的表達方式,在對濕地景觀公園設計時,應該注意仿生設計,它是對自然的尊重以及學習。充分地運用濕地景觀公園的這一生態學屬性,能夠很好地摸索出濕地公園環境之內生態系統的優異功能、形態特性以及色彩結構等方面的細節,只有摸索出濕地景觀公園的這些細節內容,才能夠從機理上面更好地設計出仿生性強的濕地景觀公園。尤其是在濕地景觀公園之中,河流以及沼澤或者湖泊均是具有生命的組成部分,完全尊重了濕地的自然節律或者生命過程,在人為建設干擾下的濕地景觀公園,應該對濕地的自然節律以及生命過程給予高度的關注與重視。
對于濕地景觀公園而言,其還具有綠色低碳的生態屬性,此種屬性體現了濕地景觀公園的一種特殊功能:其可減少溫室氣體(CO2)的排放量。主要原因是:濕地景觀公園內的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或者微生物合成反應等過程,能夠消耗CO2,從而使得CO2含量降低。此外,濕地景觀公園設計時,所應尊重當地的生態特性以及自然與人文環境、合理開發以及合理控制成本等,也屬于“低碳”的范疇。從理論上而言,減少碳排放的主要途徑就是增加生命力、減少分解以及呼吸,而濕地景觀公園卻具有上述功能。例如:在對濕地景觀公園中的蘆葦等草本植物收割時,不能任由其在水體中發生自燃腐敗的現象,否則將會因分解作用而產生大量的CO2。
A濕地公園設計“多點兩帶三面”為主的體驗性景觀設計,為了能夠對鳥類以及自然生態的影響程度降低至最小水平,設計的景點空間以小制勝,與周圍環境緊密地進行結合,因地制宜進行分散化設置,形成多點化的景觀。以南北兩條游覽路線為主線,然后以鳥類生活區、農業文化展示區以及濕地景觀體驗區等為3面,從而形成圖2所示的體驗性生態景觀結構 。

圖2 A濕地景觀公園景點結構分析圖
A濕地景觀公園各個功能分區按照不同的場地環境以及人們的游玩特性,因地制宜地設置了5大功能區域,包括濕地生態觀賞區、生態展示以及體驗區、鳥類生活區、游玩娛樂服務區以及特色農業體驗區。根據“因時、因景、因境”的設計原則,表達功能以及主題的景點如:植物浮島、鳥類天堂、入口休閑廣場以及綠色生態體驗場等區域。
對于濕地景觀公園而言,最為基礎的部分就是植物,同時它也是受自然因素以及地域環境因素影響最大的一個內容。濕地景觀公園若要體現生態屬性,那么就應該在植物選擇方面大作文章。由于濕地景觀公園所處的地域環境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此,公園之中的植物選取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按照差異,結合生態恢復以及設計的基本原理,對濕地植物進行合理化的選擇以及搭配,是濕地景觀公園設計的一個最為關鍵的環節,具體選擇原則如表1所示。

表1 濕地景觀公園植物選擇的基本原則表
綜上所述可以得知,濕地景觀公園是整個城市綠地系統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對濕地景觀公園進行設計、建設時,應該堅持“尊重自然”的基本原則,結合濕地自身特點以及所具有的生態屬性,強調濕地景觀公園的生態效益以及景觀效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從而全面提高濕地景觀公園的生態景觀設計效果,為人們提供集休閑娛樂、科普教育以及生態保護為一體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