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s
我們先做個小實驗:想想除了牛奶,還有什么是雪白色的?舉例越多越好。
椰汁?乳膠漆?淡奶油?還有什么?……
我再換個問法:“舉出幾種雪白色的物體吧?越多越好?!?/p>
思路是不是一下子打開了?雪、白云、香草冰淇淋、打印紙……白色的東西多了去啊。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是一樣的。但為什么舉了牛奶做例子,反而限制了思路呢?哈佛大學的行為經濟學教授賽德希爾·穆萊納森給了它一個定義:“管窺效應”:當大腦將“白色”和“牛奶”建立連接時,其他可能性就會被抑制,以便專注于眼前的任務。
這種現象其實很常見。當截止時間快到時,時間的稀缺,就會俘獲大腦的所有注意力,讓工作效率極速提高。所以有句話說:要讓一件事完成得好,需要兩個條件:稍微超出能力的要求+不太足夠的時間。每個到截稿時間才趕完功課的同學,相信都對這話有深刻體會。
在塞德希爾和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兒合著的《稀缺》一書中,對這種現象做了大范圍的研究。而他倆在分析大量案例后得出的結論是:
窮人永遠缺錢,忙人永遠缺時間。
在展開這個令人扎心的論述前,我們不妨說個也許大家都經歷過的場景;
你們公司正在開會,原定時間是三個小時。前半段時間里,大家都拖沓而散漫地發著言,插科打諢,或是攤在椅子上刷手機。突然,行政人員推門進來,告訴大家會議時間成了兩小時,半小時以后,這里必須清空,留給下一個會議。
幾乎在一瞬間,大家都挺直了身板。每個人簡明扼要地完成了自己的發言,熱烈討論起一個接一個議題,并很有默契地排除掉不重要的細節。結果,你們用剩下的25分鐘,解決了這次開會的所有問題,甚至還留了5分鐘,討論待會兒吃什么。
這就是時間稀缺所帶來的“專注紅利”。稀缺還會帶來其他好處。有人做過實驗,同樣兩盒餅干,一盒是滿的,一盒則快要吃完,拿到第二盒的人往往會覺得它更好吃。
那些消防員都是怎么死的?
既然是這樣,為什么兩位作者仍將稀缺列為一種危險的事情呢?原因是,偶爾的稀缺是有好處的,但長時間處于這種狀態,卻對人有害,甚至能把人拖入死循環。
在這里,他們引入了心智的“帶寬”這個概念。帶寬主要指你的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你可以把自己的心智,想象成一條高速公路,假設平時可以并排駕駛七輛車(大部分人一天能關注的事情極限就是七件),當車輛不多時,一切都很順利;但如果公路上的車突然增加,就很容易形成擁堵,甚至發生車禍。
作者拿到過這樣一個數據:1984-2000年期間,美國消防隊員中約25%并非死于火場,而是死于救災路上的撞車。而其中79%的消防員之所以在車禍中殉職,你猜是為什么?沒有系安全帶。
這可是最訓練有素,最有安全意識的營救人員?。∈鞘裁磳е滤麄兎高@種低級錯誤?而且根據美國消防管理局的調查,消防員們在平時開車,都是牢系安全帶的,并非缺乏這種習慣。
但是,當他們跳上消防車趕赴現場時,要在有限時間內制定策略,研究著火建筑的結構布局,制定進出火場的路線,計算所需水龍頭數量……時間的稀缺,俘獲了他們所有的專注,降低了心智帶寬的容量,因此安全帶就被排除在了注意力之外。
這種效應也會發生在生活其他方面,比如,當你跟某人吵翻時,你就會想起TA平日的所有不好,越想越氣,卻忽略了那些好的方面。
“稀缺,會讓我們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還會減弱我們的執行控制力?!痹趦晌蛔髡呖磥?,現代人經受的許多壓力,都是時間稀缺的死循環帶來的。
信用卡還沒還,孩子該報輔導班了,父母生病了需要檢查,會議報告還沒寫完……假如你有一件該做的事拖到了下周,下周一定會擠壓下更多事,由此往復,事情就越堆越多。就像一架航班的延遲,會拖累跑道上其他所有航班的行程,結果造成大面積延誤。
“如果我們一直在處理緊急任務,就會像馬戲團拋球的雜耍人一樣,必須不斷接起一個個快掉下來的球,卻無暇注意更重要的事情。”我們都知道,開車時看手機是許多事故的發生原因,也知道定時健身和體檢對自己有好處,更知道家人比工作更重要。
但當我們感受到時間的稀缺,注意力都被快掉下的球占據時,卻會做出極不明智的事情:邊開車邊回信息,取消鍛煉身體的時間,沖孩子不耐煩地吼叫……
這種死循環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又該怎么破?
美國一家醫院的案例,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圣約翰醫療中心是一家提供急診服務的醫院。每年,這里的32間手術室要進行多達3萬臺手術,因此所有手術室永遠都被排得滿滿當當。
一旦出現需要緊急救治的患者,醫院就只能將之前安排好的手術推后,醫生有時在凌晨晨兩點依然在做手術,員工也被長時間加班折磨得筋疲力盡,他們還經常為一臺兩小時的手術等待數個小時。由此帶來的壓力和醫療事故,自然相應增加。
后來,醫院管理層請來了一位顧問,他提出的解決方案卻讓人大吃一驚:將原有手術室的其中一間留出來,專門處理緊急手術。一位醫生回憶起自己當時的反應:“我覺得這人簡直瘋了!我們原有的手術室都不夠用了,他還要拿走一間?”
但顧問的賬卻不是這樣算的:手術分“計劃內”和“計劃外”兩種。如果后者強行插隊,前者的效率就會大幅減低,由此帶來更多的加班成本,等待成本和醫療失誤。每臺計劃內手術,都被迫為計劃外的手術“還債”。而計劃外手術其實是可以預測的(占每年總手術量的20%),所以當它們都被歸集到專門的手術室后,其他手術反而規律了。
結果證實了這個辦法有效:實行兩年后,圣約翰醫院的加班率下降了45%,接診率上升了11%,收入也實現了增長。
貧窮不但會限制我的想象,還會限制我的智商?
拋開時間稀缺,還有一樣估計是多數人都缺的:金錢。兩位作者對美國研究者達瑞爾·柯林斯等人在《Portfolios of the Poor》一書中,對南非、印度等地的窮人做過的研究和分析非常感興趣:為什么即使給窮人一筆錢,他們仍會重新陷入貧窮?為什么明明有機會改善經濟狀況,他們依然不愿采取措施?
他們跟隨經濟學家去了印度,希望找出金錢的稀缺,對于人的智商的影響。他們找到一批甘蔗農,在他們收獲甘蔗拿到報酬之前和之后,都做了智力測試。
作者還精心選擇了測試時段,以便避免收獲前后體力消耗、家里餐食質量上的差別,對測試的影響。結果發現,在收獲前囊中羞澀的甘蔗農,測試表現中的正確率和反應速度,明顯遜色于他拿到錢后的表現。也就是說,金錢上的壓力,即使實驗人員并沒有提起,但仍然暗中影響著他們智商的發揮。
他們也發現,《Portfolios of the Poor》中提到的“窮人拿到錢之后,往往會很快花掉,難以進行儲蓄或投資”也是普遍存在的。因為他們在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突發用錢的情況,而手中的余錢根本沒法應對。
“你要是問他們,理財不重要嗎?他們會說,重要啊,但不緊急?。⊙巯绿铒栆患胰说亩亲?,買夠吃穿住用的東西,為突然來到的疾病或鄰居婚禮準備錢,才是我急著解決的?!?/p>
這種現象,其實在我們身邊也很常見。許多人一談戀愛就容易變笨,為什么?因為對于愛情極度關注,占據了心智的帶寬,所以專注力和理性就下降了。
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公司越想賺錢,就越賺不到。因為他們的心思都在節省成本,尋找客源上,饑不擇食地拉了一堆爛活兒,而且也沒有心思規劃更宏大的戰略。而那些賺了錢的公司,往往一開始并沒有想著賺錢。他們的出發點可能只是,如何服務別人,為別人創造價值。
互聯網上有句很出名的話叫做:別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你戰略上的懶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作者看來,窮人和富人的根本區別,在于視野和思維。稀缺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永遠陷入一種稀缺的心態里,而且全然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