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菊 胡嘯博 葛繼紅 王夢瑤 袁萌 郝露露
摘 要: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觀察自然規律、對抗病魔侵襲的實踐過程中產生的智慧結晶。但是,中醫藥文化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思辨一詞來源于西方哲學,但是思辨研究法卻被大多中醫學者認為是一種傳統的研究方法,許多傳統中醫理論的發展都與思辨難舍難分[1]。同時思辨能力也是現今高等教育要求培養的一種具有重要實用價值的能力,在學習、科研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醫藥;中醫藥文化;思辨型學習
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10-0201-02
中醫藥文化是扎根于傳統文化沃土上的本土醫藥文化,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彰顯了其博大精深。思辨能力作為一種在中醫藥文化研究和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意義非凡的能力,在文化學習和探究中有其獨特的優勢。
1 中醫藥傳承和發展面臨的困境
1.1 中西文化的碰撞
中醫學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其形成和發展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只有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真正理解中醫[2]。為了適應社會需要,幾乎所有中醫傳承者都必不可少的要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3]。在現代科學知識文化奠基下的傳承者們在學習中醫藥文化知識時必然會產生文化的碰撞。學者在學習時往往會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標準去衡量和判斷中醫藥文化,而由于文化根基的差異,很多中醫藥文化的理論知識在現代科學文化的判定標準下是存在疑點甚至是說不通的。由于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先入為主,我們會對所學的中醫藥文化知識產生懷疑和動搖,進而產生茫然、消極甚至是抵觸情緒。
1.2 中醫藥文化繼承式發展的困境
繼承是指全盤接收,而傳承是辯證地繼承。傳承是必要的,但是,真正在學習中醫藥文化的本科生又有幾個懂得何為真假呢?因此我們需要的是先繼承,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回過頭來進行傳承[4]?,F在本科生進行中醫藥文化學習主要是為了走向臨床崗位,相對應的會選擇具有臨床價值的知識去傳承,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傳統中醫藥文化知識不斷流逝。事實上,我們所認為,或者說學界公認的對臨床工作有實用價值的知識不見得能涵蓋中醫藥文化精粹,屠呦呦的成功就向我們證實了這一點。存在即合理,歷千年而不朽的中醫藥文化理論自有其妙處。但是我們也不得不面對一些事實,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背景下的我們對于其中的一些經典內容想讀通都難,就更不要提繼承了。艱深浩繁的古代醫籍,很多人窮其一生都難以全其理,繼承之難,可見一斑。
1.3 現代科技文化社會對中醫的排斥
伴隨著科技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現代人大多都已熟練于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認知觀和思維觀。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實踐活動的傳承者們,顯然很難得到人們的理解和支持。這會導致中醫事業乏人乏術,社會整體都在質疑中醫,還會有人愿意去傳承和發展中醫藥文化嗎。中醫的病人大量減少,相應的中醫傳承者收入水平明顯低于西醫,很多傳承者放棄中醫,甚至是背棄中醫。這樣的發展狀況所帶來的結果就是,中醫事業愈發不景氣,傳承和發展困難重重。
2 思辨的內涵
2.1 思辨的意義和價值
《西方哲學辭典》對思辨的定義是“不涉及感性只借助概念進行抽象的理論思維”?!渡鐣茖W大辭典》認為思辨“同經驗的思考相對,指不依賴于任何經驗而只進行純概念和純理論的思考”。[5]因此,思辨在科學研究中體現出的意義就是從先驗理論或者是公認的真理與事實基礎上進行的,依靠洞察力、想象力與邏輯推理能力得到新知識的一種研究方法。
1990年,美國哲學協會發布了全美各個領域46位研究思辨的專家對于思辨能力和概念界定所達成的共識。該報告將思辨能力分為認知技能和情感意向兩個層面:認知技能是一種有目的的判斷,它是一種基于詮釋、分析、評價、推斷、解釋和自我調整等技能的判斷,也是一種基于證據、概念、方法、標準和語境的判斷。[6]情感意向是一種態度,它能夠使人意識到何時需要運用某種技能以及愿意努力去運用它。因此,思辨能力在教育和文化發展中體現的意義一方面在于擁有思辨能力的人有強烈的情感意向,這種情感意向能使人愿意運用,知道如何運用一些知識或技能從而對它產生極大的興趣,充分激發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在于擁有思辨能力的人有其獨到的認知技能,他們能夠對現有知識進行規整和聯系從而在腦海中生成明朗的知識體系,并能夠在此基礎上對于未知的事物做出自己判斷和解讀,或者是對于現有知識涉及領域的一些具體問題產生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思辨在教育、文化發展和傳承以及科研領域中都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思辨能力的培養和運用,對于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意義重大。
2.2 思辨能力的培養
由于思辨能力在教育和科研等領域的重要意義,基于思辨能力培養的研究和討論也相當熱烈,其中最深入人心的當屬美國哲學家RichardPaul和教育心理學家LindaElder基于現代化教學需求提出的思辨三元結構模型:思維元素、標準和智力特征。[7]思辨三元結構模型中的思維元素主要強調了對于學生認知技能的培養,而思維標準和智力特征則主要對應于情感意向。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在于促進學生的兩個轉變,包含知識層面和人格層面。[8]知識層面的轉變主要是從中學時代死記硬背的填鴨式學習變為思辨能力培養中的認知技能,化以往純粹的知識記憶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思辨型學習。人格層面的轉變主要是指大學生必須從中學時代的稚嫩少年轉變成一個心智成熟、品格健全的成年人。
3 思辨型學習的幾點探究
3.1 思辨型學習的概念
本文認為思辨型學習就是將思辨能力的培養和運用體現到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學習的具體實踐中的一種學習模式。具體來講就是通過在學習中的不斷推進和反思,對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分析、詮釋和評價,據此形成一個知識技能體系,從而對未掌握的知識或是技能實踐過程進行推斷,以促進自己對于知識體系的理解和運用,并從中得到知道如何使用且愿意使用知識和技能的情感傾向,激發主觀能動性,從而更加積極的自主學習和思考的過程。
3.2 如何將思辨型學習方法運用到中醫藥文化知識學習實踐中
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醫藥文化在發展和闡述的各個環節都富有思辨的哲學之美?;诖颂攸c,在學習中醫藥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我們亦應體悟其思辨之美,從而促進思辨型學習的進程。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認真地思考和揣摩,從而真正理解所學知識的內涵和外延,為創造性地使用打下扎實基礎。我們應注意所學知識之間的聯系,相互關聯,相互推理,相互驗證。在不斷思考過程中促進其系統化,清晰化。最后,思辨型學習還要求我們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對一些問題進行思考和判斷,這對于我們理論學習的實踐性訓練至關重要?,F今已證明真實有效的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在中醫診斷學課程中的運用就屬于思辨能力培養教育的一大創舉[9]。
3.3 關于思辨型學習運用的幾點設想
思辨型學習說起來簡單,但其背后必然意味著學生需要付出更多針對性的努力,而現今的課堂灌輸式教育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灌輸,輕啟發;重知識傳授,缺乏能力培養的弊端[10]。傳統的課堂式教育顯然無法滿足現代社會高等教育對于思辨能力培養的要求。因此我們做出以下幾點建議和設想:
3.3.1 組織中醫藥思辨能力培養類社團,開展豐富的活動
在大學校園里,社團活動無疑是深受廣大學生喜愛的。那么,在中醫類院校里組織思辨能力培養類社團,并針對性的開展一些有助于思辨能力培養的社團活動比如趣味中醫知識競賽、中醫理論辯論賽等,對于促進思辨能力的培養以及中醫藥文化的思辨型學習意義非凡。
3.3.2 開設專門的思辨能力培養課程
雖然現代化課堂式教育發展迅速,但許多高等院校中的老師并未具有思辨能力培養的意識和能力。所以,現代化高等教育迫切需要開設一批專門針對思維培養和訓練,對學生進行思辨能力提高的課程,并將這些課程內容向其他各個學科推廣。如在河南中醫藥大學開設的中醫思維學就是其中比較成功的案例,對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有重要意義。
3.3.3 引導學生進行獨立自主的探索式研究和學習
引導學生做探究式學習和研究,可以設置一些本科生小型研究課題和小額研究基金,為他們配備高水平的教師指導研究活動,組織小型科研研討會或辯論會,斟酌開辦一些學生科研刊物發表習作和研究成果,調動廣大學生群體的探索興趣,提高自主思考和判斷能力,促進思辨能力培養的有效進行。
3.3.4 設計有利于中醫藥文化知識思辨型學習的多人互動型卡牌游戲
這種小游戲方便同學們隨時進行思辨能力的培養,同時增添一定的趣味性,激發同學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多人互動型游戲還能在游戲中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表達能力。
3.3.5 設計并推廣專門針對中醫藥專業學生臨床素質培養的思辨型學習系統
設計內容應主要包括臨床上的一些經典案例,將這些案例信息輸入大數據庫,而后在網絡系統上設計一個大型的思辨型學習模擬平臺。通過大型數據庫自動篩選生成模擬病人,而后讓學生根據模擬病人的情況對于患者病情及診療方案做出判斷,通過數據庫的反饋來自動判別學生提供診療方案的可行性,從而促進學生的思辨型實踐能力的培養,增加臨床經驗。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教育示范中心建立的名老中醫思維訓練平臺就是這種思辨型學習系統中比較成功的范例。
中醫藥文化知識的傳承和發展困難重重。但是,以中醫藥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根基,所以無論有多困難,我們都必須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去。中醫藥文化在幾千年來勞動人民與疾病的斗爭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中醫藥文化的傳承毋庸置疑。但是在傳承過程中,我們也應該積極發動思考和討論,從而努力去促進中醫藥文化更加順暢、更加開放的傳承下去。祝愿我們偉大的祖國醫學事業能夠發展的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王維廣,陳子杰,焦楠,王慧如,李夢琳等.思辨研究法在中醫領域的應用[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40(11):885-888.
[2]張麗萍.中醫研究生教育相關問題的探[J].中醫教育,2004,23(2):22.
[3]顧寧,陳紅錦.中醫研究生教育的幾點思考[J].醫學與社會,2001,14(2):56.
[4]王慶憲,王海莉,王海東.中醫思維學[M].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38-145.
[5]朱震,張世勤,金桂蘭,胡雨峰.以名老中醫思維傳承訓練平臺加強中醫能力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10).
[6]林曉,何蓮珍.論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思辨能力培養[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7,25(3):61-65.
[7]王建卿.“英語教學法”課程改革與學生思辨能力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11,6:63-65.
[8]陳波.批判性思維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17,3:22-28.
[9]張良芝,常學輝.PBL在中醫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12):53.
[10]朱震,張世勤,金桂蘭.提高中醫大學生臨床實踐技能和辨證思維能力的研究和探索[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18):2032-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