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朋瑞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加劇,養老問題逐漸受到人們重視,老年人對醫療方面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但是我國目前所建立的養老和醫療服務體系根本無法滿足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求,使得建立“醫養結合”模式成為我國養老模式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不斷探索研究能夠看出,仍有很多實際問題存在于醫養結合型養老設施建設工作中,嚴重阻礙了養老醫療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為使醫養結合型養老模式得到不斷完善,本文結合具體的案例,深入分析研究了現代社區建設設計中“醫養結合”的重要性及設計策略,以期能為有關方面的需要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醫養結合;養老設施;建筑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4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10-0204-02
在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巨大的養老剛需成為我國整個養老體系和醫療體系面臨的重大難題。日益加劇的人口老齡化程度使人們對醫療服務有著越來越高的需求。在醫療資源緊缺的情況下,老人們的養護、照顧、康復的責任開始由機構和社區養老擔負起來,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人們居家養老照顧不暇的問題。當前一個時期,我國很多地方開始嘗試性建立“醫養結合”設施機構,但總體形式仍不明確,布局不夠合理、配置不夠齊全、功能不夠豐富、服務不夠全面等問題嚴重制約著醫養結合型養老設施建筑的發展。所以,各地政府需要及時探索“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加強對醫養結合型現代社區建設設計工作的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創造出適合老年人生活且有利于醫護工作人員展開醫養作業的空間與環境。
1 我國醫養結合型養老設施建設現狀
通過對我國醫養結合型養老設施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能夠看出,大部分的社區療養中心具有較差的養老設施和較低的醫療水平,主要原因在于這些養老機構很多都是提供日間照料,服務具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這與老年人的剛性需求存在一些矛盾。在建設設計養老設施建筑中,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1)未能全面認識養老建筑功能。設計和建設養老建筑設施的相關構思大部分來自日常生活的積累和經驗借鑒,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有較大程度的變化存在于社會老年市場中,現如今我國老年病正逐年嚴重,慢性病也不斷擴張,但是養老建筑功能的建設只是根據具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設計的,其缺乏全面的認識。(2)設計與實施管理之間的差距。目前,在適老化和無障礙設計養老設施研究方面,我國已取得了較大程度的進步,而且關于老年建筑設計的一些準則和規范也相繼出臺,不過還有一定的不足存在于細節和通用化等方面,后期的運營管理方面較為欠缺,特別是在軟性服務方面老年人的實際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從而導致在設施使用時老年人沒有辦法體會設計者的意圖。(3)養老建筑缺少“療愈性”。養老建筑設施與其他公共建筑設施相比,在“療愈性”方面體現出了顯著的效果,通過建筑設計人性化的設施布局,營造出宜人的室內外空間環境,從而有利用老年人康復愈合,而且也讓醫療和護理人員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進行工作,時刻保持愉悅的心情,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這種“療愈性”的空間在實際設計中卻非常少見。
2 醫養結合型養老設施建設設計策略
2.1 功能配備設計
大部分老年人受身體和心理各個功能退化的影響,使得其對于環境的感知能力不斷弱化,把控能力持續下降。而現如今的現代養老社區均具有較大的建筑面積,容易給老年人帶來一些迷惑性,所以在養老設施設計過程中,要盡可能的分離檢查、治療、洗浴等功能不同的空間,使其整體空間成為比較集中的模塊,比如在康復訓練、護理中心和醫療檢查等居室的附近能夠建設具有一定規模的居住單元。與此同時,可以合理設計等候區和休息區等輔助性空間,使功能的復合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2.2 總體布局設計
作為一類養老設施,醫養結合型現代社區在設計過程中就需要確保有良好的通風和朝陽的條件,使陽光能夠充分沐浴到老年人的餐廳、居室以及活動室內,尤其在冬季,想要確保正常使用居室空間,必須滿足陽光照射時間超過2h。在醫養結合型現代社區中,基本布局分為兩種:一種是集約式,另一種是分散式,在設計中需要有機結合居住、醫療、后勤和管理等部分。用地范圍和周邊道路之間的銜接關系在交通組織方面要予以明確,構建安全的設施格局以滿足老年人的日常出行需求。
2.3 空間結構設計
醫養結合型現代社區的空間結構主要由四個部分所構成:一是以居室為生活中心空間,二是以醫院為醫療中心空間,三是以康復保健室為活動中心空間,四是以餐廚為后勤服務中心空間。養老設施建設人員要堅持組團式的原則對其進行設計,核心空間要以醫療空間為主,圍繞核心空間對輔助空間進行引入,確保高效運行設施。設計人員要根據老年人特點和實際需求的不同設計公共空間,從而實現對老年人的吸引。尤其需要注意將組團居室的規模控制在5-10人之間,最遠距離控制在40m以內。
2.4 軟件配置設計
基于老年人年齡及身體素質等因素,養老設施的使用一般都是從老年人入住到去世,所以在設計建設現代醫養結合型社區過程中,需要對養老設施的軟件配置問題加強重視。在配置醫護人員時,需要根據收住老年人類型、設施的定位以及醫療資源水平等因素進行確定。以照護療養型醫療設施為例,照顧老年人不僅需要配備護士和醫生,同時還需要配備護工,每100名老年人就需要配備20名護工、15名護士和3名醫生。與此同時,工作人員可采用隱藏化的處理方式設計內部的醫療設施,將信息通訊及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認真做好。
2.5 建筑環境設計
在建筑設計中,融入環境是其核心理念。這不僅需要對室內外的環境進行綜合考慮,還需要對觸覺環境、聽覺環境、嗅覺環境以及視覺環境進行充分考慮。通過長期研究得知,環境因素對老年人的康復醫療具有顯著的作用。它能夠通過直觀的狀態使老年人產生積極的心理,有助于快速恢復身心疾病。如果想充分發揮醫療景觀的作用,設計人員需要對舒適、親和以及明晰等因素綜合考慮,在視覺環境中增加草綠柳青的色彩,在嗅覺環境中融入花草香氣,在觸覺環境中融入水體、光線等,在聽覺環境中設置輕音樂。對這些基礎因素的利用,能夠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設計建筑環境時,還需要保證養老結構無死角、無黑暗,對于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要進行人工光照。
3 醫養結合型社區建設設計案例探究
在醫養結合現代社區建設設計中,本文以某養生休旅小鎮建設為例,該養生休閑小鎮以高端客戶群為第一目標,以有治療和養老需求的老年群體為第二目標,以有養生和度假需求的健康年輕群體為第三目標。在理念設計方面,開放式的分區結構作為主要的功能布局,通過分區界限景觀水系和地形高差等,確保社區環境保持開放性和自然性;交通設計需要采取人車分流的方式,在地面上打造慢行交通系統。在功能配置過程中,林景公寓利用基地現狀和植被資源建立起來,所建成的院落空間為半圈合,能夠提供專業化的療養服務,可滿足酒店式護理服務需求,提供餐飲、休閑和購物等配套設施,與療養醫院形成一體化的服務。該養生休閑小鎮從功能性看,充分體現的設計理念是“以養生為中心”,對生活空間和醫療空間極其重視,能夠靈活置換護理單元和療養病房之間,盡量減少老年人與員工的行走道路。
4 結語
總之,我國目前對醫養結合型養老設施建設具有一定的需求,而大部分老年人卻只有較低的經濟收入水平,雖然時間的推移,很多老人生活不能自理,養老需求集中體現。而我國目前采取的是“輔助生活”的養老模式,在醫養結合型養老設施建設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未能全面認識養老建筑功能,缺少“療愈性”的養老建筑,設計與管理不協調。所以,在設計建設對醫養結合型現代社區時,需要深入分析和把握存在的問題,科學規劃整體布局,不斷完善軟件配置、功能配備、空間設計等方面,擴大公共活動區域,使土地的利用資源不斷提高,實現醫療建筑和養老設施之間的相互補充,為老年人建立合理、舒適的養老醫療場所。
參考文獻
[1]耿桂靈,宋彥玲,肖玉華.醫養結合理念下老年慢性病患者延續護理模式構建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5,06:381-382+416.
[2]高海珍.社區綜合服務體系下醫養結合養老方式初探[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4.
[3]劉文俊,孫曉偉,張亮.構建全民健康覆蓋視角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必要性[J].中國衛生經濟,2016,0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