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麗努爾?玉蘇普
摘 要:針對現代性,王岳川教授曾做過詮釋說它是一種新與舊之間的中間狀態。本文欲以這一觀點為基礎,分析《半生緣》中顧曼璐的現代性體現。
關鍵詞:顧曼璐;現代性;體
作者簡介:迪麗努爾·玉蘇普(1992.9-),女,維吾爾族,新疆人,新疆和田技師學院教師,新疆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7-0-01
《半生緣》是張愛玲根據自己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十八春》改編而成的,表面上似乎是在講述顧曼楨與沈世均的愛情悲劇,而在他們的愛情故事背后,卻有一個更深刻的更悲慘的悲劇人物顧曼璐。相對于曼楨的愛情悲劇,曼璐的人生悲劇更有現代性內涵,更富研究價值。
對于現代性,王岳川教授曾做過詮釋,他講到現代性就是傳統和現代之間的一種緊張關系,是“新和舊的關系”,同時“還是世俗性和神圣性的關系”。而在顧曼璐身上就體現了這種新與舊,世俗與神圣之間的深度思考。
曼璐為了家庭的幸福犧牲了自己,解除了原本很幸福的青梅竹馬的愛情,出賣了肉體,自覺承擔起讓這個家庭過上正常生活的責任,以現代的眼光去看,這本是圣神的,曼璐是一個偉大的犧牲者,她的靈魂是高潔的,精神是可貴的,從這一點來看她并不遜色于那些守身如玉的“貞女”。而從傳統舊式的眼光來看,曼璐卻成了一個有傷風化的蕩婦、娼女。她現實的處境卻是她即沒能被社會當成精神的貞女來看待,自己又不愿成為世俗地地道道的娼女。這就決定了她只能在精神的高潔和肉體的卑污之間徘徊。
她的苦悶、孤獨就是來源于她渴望被認可,希望自己的犧牲精能夠被社會認可,渴望自己的付出能夠得到應有的報答,為家庭犧牲的行為能夠得到家人的尊敬和愛戴。但是她的付出在現實中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報答。首先是社會并沒有給予她應得的認可。社會雖然需要并倡導舍己為人的犧牲精神,但由于中國傳統觀念非常看重女性身體的純凈,從一而始終是女性優秀品德的尺度,精神的崇高卻被忽視了,所以曼璐的社會地位注定是低賤的卑污的妓女、玩弄豐姿的一般娼婦,只能是供男人取樂的玩偶。
曼璐的付出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她便只得期盼自己的家庭——顧家,期盼著顧家能夠滿足她這一方面的精神需求,給她這一份精神食糧。她便更加維護這個家庭了,同時也更加呵護妹妹的青春。所以當祝鴻才提議讓妹妹顧曼楨“出來做”時,曼璐不但嚴詞苛責了祝鴻才,并當晚就像母親提議,希望妹妹能夠早日出嫁。這與其說是為妹妹的終身大事考慮不如說是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在社會的處境地位,不希望自己這樣的處境影響到妹妹的幸福未來。
曼璐在家庭的實際處境并不比社會地位高多少,隨著家庭狀況的好轉,曼楨有了工作,顧家就認為自己可以靠著曼楨過上體面的日子,曼璐的舞女身份成為了家庭的恥辱與負擔,此時的顧家是希望擺脫曼璐的,而擺脫她的方式就是叫她早日出嫁。
所以當曼璐說出希望妹妹出嫁,遠離自己的想法時,顧母卻說不擔心曼楨的未來,眼下倒是希望她早日出嫁。這不論是顧母的驅逐令還是發自內心的關心,曼璐聽來都是十分刺耳的,是對曼璐的極大打擊,認為家庭背叛了她,在下“逐客令”。所以講到“他們都大了,用不著了,就嫌我丟人了是不是?所以又想我嫁人!這時候要我嫁人,我嫁給誰呢?”這句話道出了曼璐的心聲,她的苦楚和怨憤。她明白她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她的付出得到的不完全是應有的感激和同情,同時也伴隨著拒斥和疏遠。
曼璐在社會上成了妓女娼婦,在家庭成了恥辱負擔,而自己的愛情,早在多年前就被迫放棄了,她能依賴的就只剩下婚姻了,哪怕是一個沒有愛情的婚姻,在她看來也是一種奢望,因為這畢竟也是一種正常人才能擁有的生活。因此,對于曼璐來說,祝鴻才自然就成為她生命的一顆救命稻草要死死的抓在手里,所以當這顆救命稻草要離開自己時,曼璐的痛就變得歇斯底里了、不擇手段了,她親手毀了用犧牲自己一生的幸福換來的妹妹的正常生活。
到這里,我們會感覺到顧曼璐是一個變態了的人,是一個異化了的怪獸。其原因就在于當世俗都以為她是一個妓女,能嫁人,就應當知足,安于現狀,不要去奢望太多的東西時,她內心卻仍舊有著對幸福的渴望,她希望能過一種夫妻恩愛和諧子孫繞膝的幸福生活。但是當她眼看著自己追求的幸福生活就要慢慢地丟失了,曼璐著急了。此時丈夫祝鴻才告訴他將妹妹顧曼楨許給他做小老婆,他就一定不會走;母親顧太太又告訴她如果有個人可以代孕生個男孩兒,那么她的婚姻就保住了,她的生活就美滿了。她也就親手毀了自己曾經盡力去維護的東西——妹妹曼楨可能會擁有的幸福。這樣,一切又再次回到了起點。曼璐曾經為了家庭的幸福犧牲了自己,而當這個家庭走向了正規,家人也有可能過上正常的幸福生活時,她又親手毀了這一切,尤其是妹妹曼楨的幸福。
曼璐和曼楨似乎在某些方面平等了,曼璐似乎得到某種心理平衡。而這個現實就是對傳統的一種反動。張愛玲就是“反對神圣化本身”,“以世俗的實用態度,以女性的邊緣位置去消解一切旨在建立中心、等級和神圣的價值體系秩序”的。曼璐的犧牲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贊揚的,同時她那被玷污了的身體卻又是世俗所唾棄的。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倫理道德的矛盾性。張愛玲就是通過顧曼璐這一典型人物來詮釋無神無圣的世俗化傾向,將中國青年充滿現代性追求的悲劇命運做了全新的闡釋。
參考文獻:
[1]《半生緣》張愛玲 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2]《現代性的五福面孔》馬泰·卡琳內斯 著,顧愛彬、李瑞華 譯.
[3]《現代性與中國文化的發展》王岳川,北京 西苑出版社.
[4]《張愛玲評說六十年》李金 ,中國華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