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揚雄作為漢賦大家,其賦多有諷諭 深刻之意。而這正是通過夸富以顯侈、借古以疾俗、辯駁以寓諷、詠物以托諷、解嘲以寄諷等方式實現的。
關鍵詞:夸富以顯侈;借古以疾俗;辯駁以寓諷;詠物以托諷;解嘲以寄諷
作者簡介:劉曉孟(1993.7-),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北華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7-0-02
揚雄創(chuàng)作前期,將獻賦看作是參與政治活動的一種方式,當時西漢王朝江河日下,于是在賦中多有諷諭,希望使帝王警醒,力挽西漢王朝的傾頹之勢。如揚雄四大賦序中就表明自己的創(chuàng)作目的是諷諭。后又創(chuàng)作寄托情志、諷刺現實的小賦。無論是大賦還是小賦,揚雄賦均含深刻之意,而這正是通過夸富以顯侈、詠物以托諷、借古以疾俗、辯駁以喻諷、解嘲以寄諷等方式諷諭方式實現的。
一、夸富以顯侈
所謂“夸富以顯侈”,就是揚雄運用夸張的手法,對物態(tài)的描寫夸張到極致,以表現這種物態(tài)的不合理性,以達到對帝王的諷諭作用,以《甘泉賦》為例。
如《甘泉賦》中,作者描寫通天臺:“直嶢以造天兮,厥高慶而不可乎彌度。”[1]324其臺之高直達云天,其高度不可以度量。到達甘泉宮,甘泉宮宮殿的高聳讓作者感到恍惚迷離,心神動亂。觀其宮殿更是富麗堂皇:“翠玉樹之青蔥兮,璧馬犀之瞵?。金人仡仡其承鐘具兮,嵌巖巖其龍鱗。……配帝居之縣圃兮,象泰壹之威神。”[1]325這里的翠玉為樹,金人承鐘,甘泉宮的奢靡直逼天帝居所,可見修建甘泉宮的奢侈無度。
之后揚雄又推而隆之,這樣的建筑巧奪天工,這樣的建筑讓公輸般、王爾這樣的能工巧匠都束手感嘆;讓征僑與偓佺這樣的仙人都懷疑是在夢中。這樣的建筑巧奪天工,耗費的民力財力更在不言中。揚雄借此在勸誡漢成帝,要想諸神降下福祉,就要勿奢靡。
又如《羽獵賦》中言苑囿之大:“章皇周流,出入日月,天與地沓。”[1]390-391在游獵的苑囿四處游逛,發(fā)現日月似在其中出入,天地相合,無邊無際。揚雄以夸張的手法寫出了苑囿的占地之廣,隱含著對漢成帝擾民而非安民的諷刺。
二、借古以疾俗
所謂“借古以疾俗”,即通過古今對比的方式對帝王提出勸誡,以《羽獵賦》和《長楊賦》為例。
如《羽獵賦》中,揚雄從正反兩方面舉例,對漢成帝進行諷諭 。以堯、舜、成湯、文王實行的“不奪百姓膏腴榖土桑柘之地”[1]387的“裕民”政策,暗喻漢成帝要想國家富足,百姓安居樂業(yè),靈瑞現身,便要像堯舜賢君等學習。在這里諷刺了漢成帝廣開苑囿,禁止百姓耕獵的“奪民”政策。
又以漢武帝“廣開上林,……游觀侈靡,……尚泰奢麗夸詡”[1]388為例子,指出生活奢靡,沉迷苑獵,禁民耕獵等一系列擾民做法是“非堯、舜、成湯、文王三驅之意。”[1]389所謂“三驅”,即皇上諸侯田獵,首先要拿最好的事物祭祀天地,稍次的招待賓客,最后才是充君之庖廚。而漢武帝的做法完全與此相反,揚雄趁機提出勸諫漢成帝不要重蹈覆轍。揚雄借古疾俗,表達了對漢成帝廣開苑囿,奪民擾民行為的不滿。
又如《長楊賦》中,揚雄追溯贊頌了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的功績,以此來諷諭 漢成帝要以這幾位君王為榜樣,為君王者要以民心為重,穩(wěn)固天下,而不是為了“夸胡人以多禽獸”[1]403,而讓農民秋入南山,使得“農民不得收斂”[1]404。揚雄所舉的漢帝身上的品質正是漢成帝所缺失的,揚雄希望借此來達到對漢成帝的諷諭 規(guī)勸。
三、辯駁以寓諷
所謂“辯駁以寓諷”,即通過主客對答、辯駁的方式來達到對漢成帝的諷諭以及現實的諷刺。《長楊賦》《逐貧賦》就是其中代表。
如《長楊賦》就是通過子墨客卿和翰林主人的對答、辯駁來展開的。子墨客卿針對漢成帝游獵提出了三點質疑:首先,子墨客卿聽說賢明的君主實行養(yǎng)民政策,即給百姓以仁義恩澤,一舉一動都不考慮自己的利益。但他看到的情景卻恰恰相反:“上將大夸胡人以多禽獸,秋,命右扶風發(fā)民 入南山”[1]403,“是時,農民不得收斂”[1]404。于是子墨客卿便對這場曠日持久、造成農民勤懇卻勞而無所獲的游獵的性質產生懷疑:“恐不識者,外之則以為娛樂之游,內之則不以為乾豆之事。”[1]405游獵原本是為了祭祀祈福,但從結果來看,游獵只是漢成帝的娛樂喜好。最后,子墨客卿又提出:“人君以玄默為神,澹泊 為德”[1]405,君王應該沉靜無為,不役使百姓并且恬淡寡欲。但漢成帝卻是樂于遠行且彰顯帝王赫赫威勢,多次游獵。于是子墨客卿提出反問:這是君主最為需要緊急處理的事務嗎?揚雄通過子墨之口對漢成帝提出了諷諫。
揚雄又借翰林主人之口進行反駁:首先,漢成帝實行仁政,“今朝廷純仁,遵道顯義 ……莫不沾濡。”[1]409以至于出現“士有不談王道者則樵夫笑之”的景象[1]409。其次,翰林主人反駁了子墨客卿所說的游獵乃漢成帝游戲之作,并解釋漢成帝出行隆重不是展示君威赫赫,漢成帝在五谷豐登之年帶領軍隊出行游獵是為了操練軍隊,是“安不忘危”[1]409。最后,翰林辯駁道,為了避免后代對游獵的性質產生誤解,漢成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是以車不安軔,日未靡旃,從者仿佛,骩屬而還。”[1]410狩獵時間短;“復三王之田……使農不輟耕,工不下機……帥與之同苦樂。”[1]410漢成帝體恤百姓,未擾農人誤農時,而且與民同苦樂,苑獵最后達到的效果是胡人臣服。揚雄雖是借翰林主人之口進行了反駁,但事實上不過是揚雄希望漢成帝去實行的政治措施。揚雄借翰林主人之口婉諷漢成帝,希望漢成帝有所警醒。
四、詠物以托諷
“詠物以托諷”,即通過描寫事物的形象委婉地表達對現實的諷刺和批判,以《酒賦》為代表。
《酒賦》序:“黃門侍郎揚雄作《酒箴》以諷諫成帝,其文為酒客難法度士,譬之于物。”[2]294揚雄托物以諷諫漢成帝。揚雄描寫了兩個容器的不同命運:一個是打水是所用的瓶子,放在井邊,整日在高危深險的井中上上下下打水。一旦懸擊在井磚上,就會身碎為泥。一個是盛酒用的皮質口袋,“常為國器”[2]295,常放在君王出行的從車上來往于帝宮后宮,往來于官府。揚雄以這兩個容器分別比喻兩種人:以“處高臨深,動常近危”[2]294的瓶子比喻出身卑微、品行高潔的賢能之人仕途的艱難處境,以及生命的朝不保夕;以“出入兩宮,經營公家”[2]295的皮質酒袋比喻出身顯貴的奸佞之人在朝廷的如魚得水,深受重用。揚雄通過兩種器物的不同命運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批判,諷諭 漢成帝要知人善用,任用賢臣。
五、解嘲以寄諷
所謂“解嘲以寄諷”,即用過自我解嘲的方式來表現隱曲的心理和深婉的思想。[3]這種方法是先讓一個人對“我”進行嘲諷,而“我”則針對他的嘲諷一一回應,通過“我”的辯解委婉地表達對時事的諷刺和處事思想,以《解嘲》為例。
《解嘲》序中,揚雄針對“客”對自己的嘲諷,進行一一回應。首先,自己官運不佳的原因,一是現今朝廷上下不再以賢舉能,盛世賢明之人在這個世道都無法立足,更何況自己;二是揚雄認為“攫拏者亡,默默者存;位極者高危,自守者身全”[2]299,所以淡泊自持,明哲保身。揚雄諷刺當時有才能者被迫害壓抑,無能之輩擅自專權,阿諛奉承之徒飛黃騰達的社會現實。然后,解釋自己作《太玄》是因為是順時而為,所以甘愿獨守《太玄》。
又如《解難》,揚雄針對“客有難《玄》太深,眾人之不好也”[2]312的情況,表達了他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獨特見解。他認為圣人的著作都艱深難懂,這是情勢使然,因為圣人的著作“不溫純深潤,則不足以揚鴻烈而章輯熙”[2]313,而且“大味必淡,大音必希”[2]313,“形之美者不可棍于世俗 之目,辭之衍者不可齊于庸人之聽。”[2]313所以揚雄最后發(fā)出知音難尋的慨嘆。
總之,揚雄在賦中通過夸富以顯侈、借古以疾俗、辯駁以寓諷、詠物以托諷、解嘲以寄諷等方式對社會現實進行諷諭,充分顯示出了揚雄賦的批判精神,對后世辭賦家的辭賦創(chuàng)作有著巨大影響作用。
參考文獻:
[1](梁)蕭統.文選[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費振剛,仇仲歉校注.[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3]許結.賦學講演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