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一些先秦典籍以及正史中,周穆王是被儒家批判的對象,在《穆天子傳》中,他卻是一個充滿儒者形象的人物,這表現在樂山、樂水的仁智者形象;愛民如子、視臣猶己的有德者形象;自省、自警的圣王明君形象三方面。
關鍵詞:《穆天子傳》;周穆王;儒者形象
作者簡介:梁智杰,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史先秦史方向。
[中圖分類號]:K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7-0-01
在史書當中,“周穆王基本是一個不聽諫言而肆心征討、不以國事為重而恣意游玩的無道君主形象,歷代對于穆王的相關評論也多從這些經典記載引伸而來。”[1]如《左傳·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盵2]《史記·秦本紀》:“……周繆王,得驥、溫驪、驊騮、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盵3]而《穆天子傳》中的周穆王是一個充滿儒者形象的君主。
一、樂山、樂水的仁智者形象
《穆天子傳》中多次出現山水這兩種意象,挖掘其內涵對于分析周穆王儒者形象是極重要的。山的意象出現30次以上,如钘山、燕然山、昆侖山、舂山、太行山、群玉之山等;水的意象亦然,如漳水、虖沱河、黑水、樂池、大沼、漸澤等。這兩大意象可以在儒家經典《論語》中找到來源,《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盵4]其中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就格外引人注意了,而周穆王總是出現在山水地方,這樣設定的作用就很明顯了,這也是孔子“君子比德于山水”觀念的體現??芍髡甙阎苣峦醍敵芍钦?、仁者甚至君子來塑造。又如卷五:
與井公博,三日而決(注:疑井公賢人而隱祊,故穆王就之游戲也)。
過于靈口井公博(注:穆王往反輒從井公博游,明其有道德人也)。[5]
根據郭璞、洪頤煊所作的注,可得知井公博此人乃賢而有德者也,而周穆王與之為友,并同之游戲,這從側面可以說明周穆王亦是好德之人,而德也是仁的體現。也是卷五:
次于雀梁,口蠹書于羽林(注:謂曝書中蠹蟲,因云蠹書也)。
飲于留祈。射于麗虎。讀書于菞丘(注:君舉必書,菞音犁)。[6]
這主要描述了周穆王愛好讀書,由其曝曬書中蠹蟲可知他是愛惜書籍之人,在東游狩獵之余仍不忘讀書,體現了其對讀書的渴求。愛好讀書正是成為智者的必經途徑之一。把周穆王塑造成樂山、樂水的仁智者形象,這是作者隱含的創作意圖。
二、愛民如子、視臣猶己的有德者形象
上述周穆王與井公博游戲、愛好讀書也是周穆王有德者形象的體現,此外,還體現在愛民如子、視臣猶己這兩方面。如愛民如子的描述:
天子于是取孳木華之實,持歸種之。
以觀桑者……天子命桑虞,出口桑者,用禁暴人。
命虞人掠林除藪,以為百姓材。
日中大寒,北風雨雪,有凍人。天子作詩三章以哀民。
天子曰:余一人則淫,不皇萬民口登,乃宿于黃竹。[7]
上述記載周穆王西征途中采集優良種子回國耕種,回宗周后觀看采桑,命主桑者保護好桑林,不得胡亂砍伐,又命虞人掠林除藪來給百姓使用,幫助人民生活,體現其重視農業生產,關心百姓生活。看到有人凍傷周穆王還作詩哀嘆,怕自己游樂損害了百姓的生活。如此愛惜子民,這正是儒家所說的仁者愛人、為政以德。又如視臣猶己的描述:
庚寅,北風雨雪。天子以寒之故,命王屬休。
于是降雨七日,天子留骨六師之屬。
丁未,天子大朝于平衍之中,乃命六師之屬休。[8]
由上可以看出周穆王是一個關心下屬、愛護隨從的君王。由于天氣惡劣,故頻頻讓臣子休息,而不是為了一己之欲而罔顧他們的困難,待人如己。這體現了周穆王是一個視臣猶己的君王。根據《逸周書·謚法解》里面的解釋,“穆”字本身就含有德的意思,這也是周穆王有德的體現。
三、自省、自警的圣王明君形象
在《穆天子傳》中,多處描寫到周穆王的自我省鑒。
天子曰:於乎!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辨于樂,后世亦追數吾過乎(注:穆王游放過度,行輒忘歸,故作此言以自警也)!
天子曰:余一人則淫(注:淫于游樂),不皇萬民口登,乃宿于黃竹。[9]
上述說明周穆王能夠進行自我反省,自我警惕,常思己過,以免做出更大的錯誤,這是作為一位君王所應具備的素質,也是儒家“吾日三省吾身”觀念的體現。儒家所主張的自省,在穆王身上得到了體現。
經過上面的論述,《穆天子傳》中周穆王的儒者形象就呈現出來了,他是一位仁智者,也是一位有德者,更是一位圣王明君。
參考文獻
[1]趙奉蓉.虔虔在位 追跡文武——《逸周書》中的周穆王形象[J].文藝評論,2008.
[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1341.
[3]司馬遷撰,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175.
[4]阮元???《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9:5384.
[5]郭璞注,洪頤煊校.《穆天子傳》[M].平津館本,62,69.
[6]郭璞注,洪頤煊校.《穆天子傳》[M].平津館本,64,65.
[7]郭璞注,洪頤煊校.《穆天子傳》[M].平津館本,19,59,62,67,68-69.
[8]郭璞注,洪頤煊校.《穆天子傳》[M].平津館本,3,25,28-29.
[9]郭璞注,洪頤煊校.《穆天子傳》[M].平津館本,12-1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