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方現代派文學是在時代的大環境下產生的。在人與時代相交融、相對抗的前提下,人在現代文明中不斷異化,又在這種異化中不斷地尋求自我,這個過程漫長而艱難?!稅褐ā分袔в袑彸笠馕兜默F代性意識,《局外人》中有關于人的荒誕意識……這些都是人類在現代化過程中所誕生的思想,而這些文學作品中也囊括了現代文學中的一些典型人物。無論是默爾索還是弗拉基米爾,都在身上帶有時代的烙印??v觀這些典型人物,我們可以從中窺見現代派文學對于人物的典型描寫,也能從中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狀態。
關鍵詞:現代派文學;典型人物;現代意識;荒謬
作者簡介:徐靚(1996-),女,漢族,甘肅武威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讀,主要研究漢語及其應用。
[中圖分類號]:I10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7--02
二十世紀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F代工業的興起,中產階級涌現,使得人的個體性逐漸增強;兩次世界大戰,核彈恐怖氣氛彌漫,使得人對個人命運與世界未來產生懷疑。在這種氛圍中,人的異化程度不斷加深,在精神方面為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現代派文學便是這種危機在文學方面的體現?,F代派文學是由多個文學流派組合形成的,其主旨是為了反對傳統文學。不同于傳統文學的是,現代派文學注重展示主觀現實、挖掘內心世界、創新表現手法。這種不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作家們運用這種不同描繪了一個秩序崩塌的西方社會以及在這種混亂社會中掙扎著的苦難的民眾。在升華民眾形象的基礎上,作家們在書中描繪了一個又一個經典人物,濃縮了時代的特征,使其書中人物帶有典型性、代表性。縱觀這些典型人物,我們可以從中窺見現代派文學對于人物的審美特征,也能從中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狀態。
一、《惡之花》中的“我”
提到西方現代派文學,波德萊爾必然不可忽略。在發表于1863年的《現代生活的畫家》一文中,他以絕然不同于前輩的口吻對現代性作出了天才的描述:現代性就是過渡、短暫、偶然,就是藝術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變。[1]波德萊爾對現代性的不同理解,使得他成為那個時代的異數,他渴望“浪蕩子”的生活,認為一個人應該追求站在超然的角度打量世界,只有如此,才能將自己與庸常的大眾相區分,才能適應現代性下的生活。這種不同于常人的追求,還體現在他特殊的審美價值觀——審丑。波德萊爾刷新了人們的感知,他贊美“丑惡”,致力于從“惡”中發掘“美”。他是第一個用現代性視角在詩中描述、贊美丑惡的詩人。這種思想在《惡之花》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稅褐ā穼懹?857年,是一部偉大的、具有開創性意味的詩集,他通過描述現代人生活中的種種體驗,用對象化的眼光看待社會與世間。用二元對照寫法在憂郁與理想中拉開了觀察矛盾世界的序幕,進而遍觀巴黎風光,從內省到外觀,探尋人生的意義,緊接著在后面的部分表達了四個愿望:人造天堂、放蕩、褻瀆神靈以及最終死亡,最后表明其結局是“遠行”——人生雖有意義,但卻可能找不到,即使這樣,也仍然堅持尋找。
在整本詩集中,實際上沒有明確的人物出現。但是當我們閱讀詩集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詩集中隱藏著一個所謂“主人公”,這個主人公可以是詩人本身,也可以是千千萬萬個“我”。這個“我”可以是在《天鵝》一詩中逃出樊籠的天鵝,這個天鵝“有蹼的足摩擦著干燥的街石,不平的地上拖著雪白的羽絨,把嘴伸向一條沒有水的小溪”[2],這也正如我們雖然能擺脫現實社會的桎梏,但是卻仍然未能進入天堂,反而落入了更加困難的境地。不論是天鵝還是我們,雖身處困境,遭受磨難,但仍然向往著天堂,希望著獲救。這是我們的處境,也是詩人波德萊爾的自畫像。我們可以說,波德萊爾正是這樣一只逃出樊籠,在濁世中掙扎著詛咒上帝,懷疑上帝存在的高貴天鵝。這個“我”也可以是在《時鐘》中被這個“陰森、可怖、無情的神”所威脅的“浪子”。我們必須遵循時間的律法,我們受到時間的管控:空間日新月異的變化,時間此時此刻的孤立。我們在這種時空中體驗現代生活,經驗無用,挑戰增多,我們所存在著的每時每刻都會吞噬過去與現在,生活在大都市的我們,享受著便利的生活環境,但是卻充滿著無力感。這是每一個現代人都曾經歷、正在經歷、即將經歷的。“浪子”在受著威脅,我們又何曾不是?
除此之外,在詩集的其他篇章中,我們都能從中尋找到一個可以反觀自身,映照詩人的典型人物。這種典型人物不同于過去在詩集中經常被稱贊的具有“真善美”特質的主人公,而被寄寓于“腐尸”、“地獄”、“妓女”等所謂的世間“丑惡”之身。正如巴貝爾·多爾維利曾說“但丁的詩神夢見了地獄,《惡之花》的詩神則皺起鼻子聞到了地獄,就像戰馬聞到了火藥味!一個從地獄歸來,一個向地獄走去?!盵3]但丁去過地獄,但是波德萊爾留在了地獄,向我們展示地獄的種種“惡”,讓我們從中尋找“美”。
二、游離在“局外”的默爾索
《惡之花》讓我們開始了解現代性,而《局外人》則讓我們思考現代性帶給我們什么?!毒滞馊恕肥羌涌姷幕闹嚾壳?。加繆認為,人是被上帝拋入世界的,“我不知道是誰把我安置到世界上,我不知道世界是什么。”[4]這種拋入讓我們在面對人生和人生存的世界時,產生疏離感與荒誕感?!盎恼Q感”是貫穿加繆作品始終的思想,從這一思想延伸,加繆在作品中致力于探討有關于自殺與殺人的問題。在探索過程中,他對自己的要求是:不可以用沒有確切根據的信仰、意識形態,或形而上學的假設當逃脫荒誕感的出口,也不可以用超乎人類掌握之外的信仰、希望、想象,或幻覺當做逃脫荒誕感的出口,以免活在自欺的人生里(等于是對人生的另一種否定)?;恼Q感也不是一種思想,而是一種“感受”、一種“情感”——它比任何思想更龐大、深厚、隱微,甚至比任何可以說得清楚的感受、言語的總和還更龐大。當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崩塌,當我們對自身價值模糊不清,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失常,荒誕感就出現了?!毒滞馊恕穼⒒恼Q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敖裉?,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边@是世界文學史上著名的小說開頭,也是我們游離于默爾索身邊體會荒誕感的開始。當至親之人的死亡被描述的平淡無奇時,我們突然開始懷疑:是我們大題小做?還是默爾索冷血無情?讀完全書,我們就會發現,這種矛盾性的疑問存在于很多地方。不見母親最后一面,在出殯時沒有哭泣,下葬后進行豐富的娛樂活動……這種種都讓我們驚愕,默爾索是正常人嗎?毫無疑問,在我們的價值觀下,默爾索是不正常的。但是,在《局外人》的世界中,默爾索是正常的,因為默爾索是游離于世界之外的,他是加繆在書中再造的上帝,他可以主宰自己的世界,并且不被外在價值所束縛。每個人潛意識中都存在群居意識,害怕被大眾所疏離與排斥,也害怕個人孤獨沒有依靠?!蹦瑺査鞑皇牵窃诎醋约旱囊巹t所生活著的。無論是情感,還是工作,亦或是生死,他的無所謂與不作為是超出慣常規則的。
默爾索是帶有荒誕感的局外人,而我們是庸常的“局內人”:生活按部就班,追求符合大眾的價值觀,畏懼疾病與死亡。但是,我們也會在某一時刻變成局外人有時候你會隔著玻璃看到一個近在咫尺的陌生人,你看到他跟別人講著話,但你聽不到他所說的,你會突然覺得對面的人似曾相識;有時候當你在照鏡子的時候,你會突然的發現鏡中的人變得陌生,這些都是荒誕在作怪。我們每個人其實暗藏著去人性化的一面,面對這一面,我們會突然覺得自身與世界產生隔閡與疏離,我們產生不安,這其實也是一種荒誕?;恼Q感其實不僅圍繞在默爾索身邊,它圍繞于我們每個人身邊,我們可以從默爾索這個“局外人”身上窺見我們自身。這也是默爾索之所以在現代派文學中可以被稱作典型人物的重要原因。
三、結語:典型人物的典型性
典型人物之所以典型,是因為當他被創造出來之后,他就不僅僅是存在于紙張間的文字描述,而變成了書中世界的真實一員。同時,他還會映射在現實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群身上,我們可以從自身,他人,社會反觀書本,如同鏡像世界,虛實在這里就變得模糊不清了。西方現代派文學反映了特殊時代下人類的真實生存狀況。無論是《惡之花》中遠行的詩人,還是在《局外人》中荒誕孤獨的默爾索,亦或是在《等待戈多》中迷茫的流浪漢,我們都可以在這些典型人物中尋找到熟悉的烙印。
綜合來看,我們其實是可以在有關于這些典型人物的描述中找到共通之處:受轄于時代的束縛,存在著與庸常世界的對抗,破碎了個人情感與人格。這些是現代派作家對所處時代的回應。毫無疑問,現代派文學是人類文學史上璀璨的明珠,它與時代緊密相關。與其有關的典型人物,則更是時代中人民的縮影,帶有時代的烙印。閱讀這些作品,我們可以以此為鏡,反觀自身的同時了解另一個時代。
注釋:
[1]波德萊爾,《波德萊爾論美學論文選》,第485頁,郭宏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2]波德萊爾,《惡之花》,第 209頁,郭宏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3]轉引自郭宏安著:《論<惡之花>》,第18頁,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4]楊衛華,荒誕廢墟上的新人道主義――加繆哲學研究,東南大學.
參考文獻:
[1]波德萊爾.《波德萊爾論美學論文選》[M].郭宏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2]波德萊爾.《惡之花》[M].郭宏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3]李吉力.《李吉力思想文化文集》[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
[4]何太宰.現代藝術札記——文學大師卷[M].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2001.
[5]周憲.審美現代性與日常生活批判[J].《哲學研究》,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