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悅 王密麗 李袁媛
摘 要:本文從翻譯批評認知視角出發分析龐德《登金陵鳳凰臺》英譯中的非語言要素。文章首先對龐德《華夏集》以往研究做了簡單綜述,然后介紹了翻譯批評的認知視角,接下來進行了“《登金陵鳳凰臺》原文”、“費諾羅薩筆記”、“龐德譯文”及“許淵沖譯文”中語言要素的四向對比,并從中總結歸納出龐德譯本中較為突出的兩類非語言要素:“經歷”及“情感”。文章最后的結論部分指明了本研究的價值。
關鍵詞:認知視角;華夏集;登金陵鳳凰臺;非語言要素
作者簡介:孔悅(1995-),女,漢族,山西呂梁市人,現就讀于西安外國語大學翻譯學專業,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王密麗(1993-),女,漢族,河南周口市人,現就讀于西安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李袁媛(1995-),女,漢族,山西省運城人,現就讀于西安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7--01
一、引言
龐德所作《華夏集》是英語詩歌和文學翻譯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西方學者對龐德《華夏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對英語詩歌發展的積極影響。關于其作為翻譯作品的討論則較為少見。國內對龐德所譯《華夏集》的相關研究較多,但普遍缺乏理論視角創新。研究內容方面,雖然國內對于《華夏集》的研究成果較多,但針對其中某一首詩的研究則十分少見。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視角及主流研究內容,本文選取龐德《華夏集》中《登金陵鳳凰臺》為研究對象,試圖從翻譯批評的認知視角對其中的非語言要素進行分析并歸類。
二、翻譯批評的認知視角
翻譯理論家們將心理學中“認知”這一術語引入翻譯研究,用來解釋翻譯中譯者非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間的關系。當今,認知翻譯學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王寅于2005年在《中國翻譯》上根據CL(Cognitive Linguistics)基本原理在國內首先論述了“認知翻譯觀”。(王寅2012:17) 2014年,姚振軍在系統梳理王寅的認知翻譯觀的基礎上,提出認知翻譯批評是認知翻譯學體系的重要分支之一。(姚振軍2014: 15)。在姚振軍之前,王貴明已于2012年初步在其著作A Study of Ezra Pounds Translation中提出了翻譯批評的認知視角,并提出認知視角下翻譯批評的一般程序:首先,全面了解原作者和譯者的相關背景,包括譯者的能力、思想和情感等,以獲得文本相關非語言知識。接下來,以原文及各譯本語言要素(詞匯、句法、語義等)的比較為前提,歸類各譯本非語言要素。最后,進一步探索譯本的價值。
三、認知視角下龐德《登金陵鳳凰臺》英譯中的非語言要素
本文將在翻譯批評認知模型的指導下進行“《登金陵鳳凰臺》原文”、“費諾羅薩筆記”、“龐德譯文”及“許淵沖譯文”中語言要素的四向對比,并從中分析歸納其背后的非語言要素。
從翻譯批評認知視角中詞匯這一語言要素來看,龐德翻譯時會保留原句中那些生動形象的詞語。如詩歌第二句“鳳去臺空江自流”中,李白通過“自”字,將自己對時光流轉的慨嘆注入滔滔江水,為其添加了一份孤獨之感。龐德則在情感這一非語言要素的作用下,站在李白的角度,體會到了李白傾注在江水中的孤獨感。因此,他保留了費諾羅薩譯本中與中文“自”字相對應的“alone”一詞,將其譯為“The phoenix are gone, the river flows on alone”。對比許淵沖的譯文(The birds are gone but still roll on the rivers waves.),不難發現,許氏的譯文僅簡單描述了江水奔流的事實,但缺龐德譯文中對原詩情感的傳遞。因此,就原詩情感傳遞來說,龐德的譯文更加貼近原文。從翻譯批評認知視角中句法這一語言要素來看,詩歌第一句“鳳凰臺上鳳凰游”的翻譯,費諾羅薩采用了過去時態(used to play),表示鳳凰曾在此停留。許淵沖譯本也使用過去時(once came to sing),同樣表示鳳凰來此發生在過去。與二者不同,龐德譯本中,受到個人經歷這一非語言要素的影響,他對“鳳凰來此”的描述采用了現在時態(are at play)。在這里,龐德仿佛將自己置身于詩行中,隨詩人李白的想象馳騁。
上文進行了翻譯批評認知模型的第一、二個步驟,即表層語言要素的對比和其中非語言要素的探討,從中不難發現龐德英譯《登金陵鳳凰臺》中“經歷”和“情感”是最突出的兩類非語言要素。正是在這兩類深層非語言要素的作用下,龐德才能為我們帶來這樣一篇傳世佳作。
四、結論
受到王貴明教授 A Study of Ezra Pounds Translation一書的啟發,本文從認知視角對《華夏集》中《登金陵鳳凰臺》的英譯中的語言要素進行了分析,并從中歸類總結出了兩類非語言要素,即“經歷”和“情感”,以期為龐德《華夏集》的研究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Wang, Guiming. A Study of Ezra Pounds Transla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Cathay: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12.
[2]王寅. “認知翻譯研究”. 中國翻譯. 4 (2012): 17-23.
[3]姚振軍. “認知翻譯學視野下的翻譯批評”. 外語與外語教學. 2(2014):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