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好的電影離不開一個好的題材支撐,它或多或少都能體現出一個導演的創作構思,以及導演自身的思想觀價值觀。《月球》是鄧肯瓊斯導演的第一部懸疑科幻長片。一個電影只要扯上懸疑二字通常都是好挖坑不好填坑,過于千篇一律沒有新意,很容易讓觀眾不買賬;過于燒腦又會讓人很難理解,無法傳達電影內核。因此,只有選對題材,才能展示導演的新意、風格。本文主要闡釋了鄧肯·瓊斯電影《月球》風格類型,并加以分析。
關鍵詞:《月球》;懸疑科幻;高科技
作者簡介:崔婷(1997.2-),女,漢,陜西咸陽人,大學本科,長安大學文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學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編導。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7--01
科幻電影拍攝一直是鄧肯·瓊斯電影的主打方向,然而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鄧肯的科幻電影也有屬于自己別具一格的特點。
《月球》是鄧肯瓊斯導演的第一部懸疑科幻長片。豆瓣給出的評價是TOP250。對于一個新導演來說,這樣的小成本電影,排位可以說是十分靠前了。鄧肯導演的電影大多涵蓋著科技元素的利弊。而影片向我們傳達的是高科技下,或許人類還不如機器人有情有義。最欣賞的一句影評,“真正的孤獨不是別人跟本不知道你的存在,而是你一直以為你身在其中”。
影片一開場往往都是一片祥和景象,主人公安居樂業,看似十分愜意的生活。大多都是冷開場,不是轟轟烈烈的熱開場。隨著故事的情節,才一點點帶入觀眾。《月球》則講述了工作人員Sam在月球上從事能源開發工作,內心深處一直向往著回家。一直到第二個克隆人Sam被喚醒前,老Sam一直都是一個人生活,安安靜靜的,只有一名機器人陪伴。
其次,場景簡單,角色寥落。但就像是舞臺劇,在有限的空間內,為觀眾展示深遠的故事內核,引人思考?!对虑颉分醒輪T不超過十人,卻為我們勾勒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男主,他愛家庭,愛孩子,渴望回家,在一個月球空間站中認真工作三年。影片從頭至尾只有一個演員在表演。靜謐的月球,封閉的基地,孤獨的環境完全被烘托出來了。
相對重要的是,《月球》是典型的“軟”科幻片。所謂“軟”科幻片,在我看來,是藏在科幻電影面具下為我們揭示人性的主題。道德與暴力下,善意人性的追尋。不僅僅是拍攝一部科幻片,而是意在揭示故事背后的故事。電影《月球》帶給我們的更多是希望,人性中美好的東西,比如平等意識,比如自我犧牲。然而滑稽的一點,這些美好都體現在克隆人身上,附在人類身上的卻是自私與貪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Sam五號和電影《楚門的世界》中楚門是一樣的人,然而楚門走了出來,他卻被生活困在了里面。整個影片在最后,從克隆人角度出發,這是對精神的一種宣泄,同時也是對觀眾內心情緒的一種宣泄。
其實關于Deadline使用,不僅在奇幻電影中,鄧肯科幻類電影也經常使用。Deadline的使用給影片原本平平的敘事增加了緊張感,帶動了觀眾的情緒。《月球》中,從Sam六號被喚醒開始,月能公司就以擔心工作人員安全為名,從地球來到月球,名為救援小組,實為檢查Sam五號是否真的老實的待在報廢的勘探車里。而在他們來的是幾個小時路途中,老Sam與小Sam發生了一系列的故事,這期間系統也一直在提示“距離救援小組到達還有**小時”。最為緊張的部分,是小Sam在救援小組到達的前幾分鐘,重新回到了空間站,引爆了信號屏蔽站。終于在救援小組進到空間站的那一刻,成功飛離月球。這一段Deadline節奏十分快,加上音樂伴奏,帶動觀眾情緒,一起緊張起來。小成本電影更注重的是人物內心的塑造,追求的是影片的藝術價值。從《月球》不難看出,弘揚的大多都是一個價值觀的導向,對于電影的思考也遠遠超出了后來的大制作電影。
隨著時代不斷更迭,如何能在前輩倍多,水深龍多的電影界占有一席之地。新生代導演鄧肯瓊斯用他獨特的鏡頭語言,影響風格等,向我們展現了他對電影的理解。一個熟練于英美文化,卻又初出茅廬的導演,想要滿足更多人的文化訴求,這也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對于鄧肯瓊斯來說,需要學習的還有更多,保持優質的導向,在電影的題材、風格、制作成本的轉變下,依舊能夠拍出高分電影,鄧肯仍需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