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卿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融媒體時代網絡文學影視改編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8-ZZJH-382)。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7--02
當下,融媒體時代已經到來,融媒體并非一種媒體的具體形態,而是多種媒體互動整合的一種傳播“平臺”。它將傳統媒介與互聯網進行融合,形成自媒、共享、互通、聯動和擴散等效應。在新的格局之下,電影、電視和網絡的交融現象日漸突出。三者的關系明顯走向綜合化和交互性,同時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彼此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跨界成為常態。在這種融媒體大環境下文學作品改編也開始走向影視化。
一、融媒體的內涵及優勢體現
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變快、生活壓力增大,大家把興趣點從文學方面轉移到娛樂、體育、飲食、汽車、軍事、經濟等方面,導致文學欣賞類節目受到冷落。當很多人都在嘆息文學節目的春天逝去的時候,以融媒體為引導的文學節目再次闖入人們的視線,迸發出誘人的光彩。融媒體,顧名思義,它就是以各種媒介為載體,將電視、報紙、廣播等進行二次整合之后再進行宣傳,真正實現了“資源互通、內容兼容、宣傳相融、利益共享”的效果,同時充分利用當下互聯網發達的優勢,受到了廣大受眾的認可。
當然,融媒體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融媒體有效突破了傳統媒介的空間阻礙,無需守在電視機旁、收音機旁等等,只需要有一部能夠連接互聯網的智能手機,就可以不受空間、地域限制的瀏覽各類文學作品,當然也可以自己撰寫上傳作品供別人分享。二是由于摒除了空間的限制,進而對時間方面的限制更是不復存在,不像我們要守在電視機前等待黃金時間播放的電視劇一樣,可以隨時通過互聯網進行觀看。三是融媒體是一個無限開放的平臺,它給無數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這就促成了融媒體的無限作者和受眾群體,集思廣益,共享成果。四是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下,融媒體為廣大文學創作者提供了平臺,實現了價值,進而帶動整個市場的發展,促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利益共融效果。由此可見,以融媒體為新媒介的文學作品、文學類節目,真正創新了形式和途徑,激發了更多人的熱情和興趣,切實有效的吸引了更龐大的受眾群體,推動文學欣賞類節目取得了新突破,同時也帶動了更多的資金融入,為更多文學作品的改編提供了堅實保障。
二、融媒體時代文學作品影視改編
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顧名思義,就是把文字的東西通過影像的形式呈現給我們,讓大家更直觀的去感受文學作品精神內涵和實質。文學作品的影視化確實可以將文字更加生動地展現出來,同時可以推動不同藝術形式的共同促進和發展。熱門文學作品在進行影視化改編中,首先要領悟透文學作品本身所要表達的內涵的精髓,然后將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節的敘述等在緊貼作品主題本身的前提下,進行二次整合,進而來展現影視作品。現今社會飛速發展,每個人的關注點、興趣點是千差萬別,都更傾向于展示自己個性的一面,當然對藝術作品的審美也會參差不一,這就為更多的文學創作者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創作空間。現在的影視作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已經不單單是以藝術形式存在,而是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一項產業,當然融媒體的出現功不可沒,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促成了當下的融媒體影視化新時代。但是眾口難調,影視作品的改編水準也是參差不齊,有一些作品的改編能夠傳承和發揚原作者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收到了一片喝彩聲,如《瑯琊榜》、《盜墓筆記》等等,當然也有一些粗制濫造,為了迎合市場而胡亂改編一通的,如《新笑傲江湖》等,這是對原著的褻瀆,對原作者的不尊重,的確令人嘆惜。當下是融媒體盛行的時代,我們可能很少去很認真地去看一本紙質的書,更多的可能是看手機、看電腦,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它也悄然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文學影視化的思考與批判
我們現在處在一個特殊的發展時期,即融媒體高速發展的時期,文學作品在這個特殊時期應當一方面堅守本真,另一方面要需求創新和突破,以探求更大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針對文學作品的創作和改編為影視化作品的過程,不再局限在一個封閉的、思想禁錮的籠子里,要拓寬思路和視野,融入更多的真情實感,融入更多的心血和汗水,錘煉出更加優秀的作品。
現如今以原著、小說為核心,對改編作品進行藝術評價以及評判,是人們評判影視作品優劣的準繩。我們何嘗不想換一種思考方法,以觀看藝術作品的審美情趣去看待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相信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一些熱門的文學作品很受人追捧,所以對這類作品的改編就要更加慎重和細致,一方面要參透原作品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另一方面要結合時代發展需求,達到作品內涵的升華和提升,以促進影視產業更好更快的發展。融媒體所帶來的傳播平臺的巨變,不僅直接關聯著文學作品的影視創作與生產,也深刻影響著以接受為主旨的影視批評。現在的受眾群體對生活的要求日益提升,多文學作品的欣賞品味也在逐步攀升,不僅要看到作品的深度內涵,同時要比較原著和影視改編作品的異同,這就導致了批判心理的形成。
與融媒體時代之前的狀況相比,當下的影視作品創作、傳播和批評已是大相徑庭。單就批評而言,已出現由單一紙媒造就的精英式、小眾化、封閉式和單向式批評,走向全員化、大眾化、開放式和多向式批評的大趨勢。這其中尤其以彈幕、微信或微博等為手段和路徑的大眾化網絡批評為最。現在,一些“現象級”的影視作品,總是能引發各路批評的狂歡,譬如以微信微博為主體的網絡批評,以電視廣播為主體的電子傳媒批評,以報紙期刊為主體的傳統紙媒批評等,甚至實現了各年齡層次、各行業背景參與的全員批評,其精細化和專業化程度令人叫絕,早已超出影視劇藝術批評的范疇。這些批評將文字、圖像、視頻、粉絲團、彈幕和表情包等一齊推出,多元和多向的批評維度激活傳受雙方,將影視觀眾的被動接受化為其所思所想的主動而為。嚴謹、戲謔、反諷,審美與非審美,專業與非專業,在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這是由融媒體平臺造就的批評新變。“亂花漸欲迷人眼”,融媒體時代文學作品影視批評需要面對和應對的問題的確有很多。但還是要以良知和倫理為準則,同時也應當清醒地看到,作為一種平臺,融媒體更多的是在強調傳播的形式。同時,專業的批評者對于文學作品、影視歷史、影視理論有著系統認知和深入把握,對文學創作、影視改編、鑒賞和整個文學藝術的發展進程具有不可或缺的導引與推動作用,是影視創作、傳播和理論創新的重要驅動力。作為專業的受眾,在一定評價原則和客觀標準的框架之內,憑借自己的審美感受,以語言文字的形式針對具體影視改編作品、創作者或創作現象給予闡釋與評判。從影像形態的完美性、藝術形象的鮮明獨特性和內蘊表現的豐厚深刻性等維度來評判影視作品的藝術特征和美學價值。事實證明,這樣的批評不僅專業,也契合文學創作實際并能夠給予其方向性指導,譬如對目前影視創作中富于現實性人民性、致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品的褒揚,對平庸媚俗霸屏、“高口碑低票房”和“爛劇高收視率”等種種怪狀的警醒和糾偏等。這些都是影視批評者在融媒體時代應有的專業氣質和專業精神,也是守正精神的體現。
隨著文學作品影視化的日益繁榮發展,以及大眾視野的開拓與欣賞水平的廣泛提升,我們應當更加重視文學作品影視化的優長與缺失,關注內涵提煉與意識創新。在跨越文字表達的同時尊重文學作品的原本用意與思想,努力發揮影視化改編后的文學作品對于大眾精神與素質的建設與提高的作用。同時要積極應對融媒體時代媒介融合的現狀,形成積極的各媒體平臺批評的互動關系,最終促進文學藝術、影視藝術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結語:
在當今融媒體時代,文學傳播的環境正在發生巨變,美和情感的共鳴,對文學作品的推動和傳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伴隨著文學作品影視化改編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審美情趣的提升,我們應努力借助融媒體平臺,一方面更加注重文學作品影視化改編的長處和短處,關注內涵提煉與思維創新,另一方面要將欣賞與批評進行有機整合,搭建完備科學的文學評價平臺,重構新的影視批評共同體,創設中國特色文學影視評價話語體系。同時我們應當在文字傳達情感的同時尊重文學作品的主旨,切實發揮文學作品影視化改編后對廣大受眾精神和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力丹,李熠祺,娜佳.大數據與新聞報道[J].
[2]王懷章.淺談影視作品的改編對文學作品的影響[J].中國學術期刊,2014(05):108-109.
[3]廖華.略論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院報,2012(09):73-74.
[4]汪流.中國的電影改編[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