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思澄
摘要:《尋夢環游記》這部電影打動了無數觀眾,許多人在影片中找到了情感共鳴。本文嘗試從敘事學角度出發,討論影片中夢想、愛、記憶等元素,探究觀眾情感共鳴的發生機制。
關鍵詞:愛;記憶;夢想;自我;神話
《尋夢環游記》奪得了2017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電影獎的殊榮。電影中天馬想象的情節綺麗的風格以及皮克斯的創意,共同呈現了出一部內容充實而又精彩的電影。這部電影打動了無數觀眾,許多人在影片中找到了情感共鳴。下面首先從敘事學角度出發,討論影片中夢想、愛、記憶等元素。
一
電影的人物設定天馬行空而不脫離現實,情節沖突恰到好處,加以熱情濃烈的墨西哥文化為載體,使影片結構嚴謹又飽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動畫電影佳作。影片反映了當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和關愛,用最純真的正能量鼓舞著每一位觀眾,而同期動畫電影整體又比較薄弱,因此《尋夢環游記》奪得奧斯卡獎當之無愧。
貫穿電影始終奇幻的想象,帶有一種世俗神話的氣息,基于現實又超過現實,充滿了神奇的幻想,它使人們難以實現的愿望和世界萬物的生長變化都蒙上一層奇異的色彩。對于能通過愛找到過世的家人,能穿越人間與亡靈界的《尋夢環游記》來說,它的內容和結構都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通過神話來宣傳愛和親情,這個構造出的神話在現實世界中創造了一個更偉大的“神話”。本文試圖走進這部愛與記憶的神話,分析那些隱含在神話中讓人感動又讓人深思的內容。
影片圍繞兩個主題展開。以神話為模板。一邊是在遠方的夢想,另一邊則是故鄉親人的記憶。觀眾對于影片情感共鳴一部分就來自于主人公無比堅定的信念和對夢想的追求。
主人公米格出生在一個完完全全杜絕音樂的制鞋家庭,任何有關音樂的事物都不允許出現在家中。正如奶奶所說,“音樂是我們家的詛咒”,米格的曾曾爺爺埃克托和曾曾奶奶梅爾達在對音樂的態度上產生了分歧,埃克托想要去更遠的舞臺,而梅爾達想要的是安定的生活。二人決裂,埃克托不辭而別,一直未歸。一怒之下,曾曾祖母立下家規:絕對不允許家族里的任何人再觸碰音樂。
等到了男孩米格這一代,他卻表現出和家族中別的小孩大人都不一樣的地方,對音樂有著極高的天賦和強烈的熱愛。他的音樂夢想與家族傳統發生激烈沖突,一氣之下米格離家出走。就在亡靈節來臨之際,他陰差陽錯闖進了一個陌生而神奇的亡靈世界,遇到了已經去世的家人們。為了堅持夢想,又要傳遞家族的愛,米格與生活在亡靈世界的家族先人一起開始了奇幻的歷險。在影片的最后,米格的曾曾祖父寧愿接受“終極死亡”,也要將他送回人間。回到人間的米格,用一曲《Remember Me》重新喚醒了太奶奶的記憶,拯救了曾曾祖父。第二年的亡靈節,音樂讓一家人又團聚在一起。
如果對電影進行拆分,可以看到敘事學理論的影子。用普羅普敘事學理論來解讀《尋夢環游記》,在多種功能角色演繹的故事中,不難看出與普羅普功能序列的吻合。按敘事學分析,七種基本角色都存在,又有變化,壞人和假英雄是德拉庫斯,亡靈親人們既是施惠者又是幫手,要找到的事物是照片,出發者自然是米格,受害者是埃克托,說明影片具有某種世俗神話的特征。
在影片中,六個敘事單元(1)都可以找到對應。準備單元:米格追求的音樂夢想因家人反對而破滅,一氣之下逃出家去了亡靈節才藝展示,在偷德拉庫斯的吉他時誤入亡靈世界并遇到了已故的家人們。糾紛單元:米格向亡靈世界的家人們說出了自己的音樂夢想,但是家人仍不允許他從事音樂,而且在祝福中附加了不允許碰音樂的條件,米格不愿放棄音樂夢想,逃離了亡靈家人,獨自一人去找他誤認的曾曾爺爺德拉庫斯。轉移單元:米格在尋找德拉庫斯的途中碰到了埃克托,在考慮到自己利益后埃克托決定幫助米格,條件是回到人間后用照片祭奠他。在米格接近德拉庫斯時,卻發現他竟是殺害自己真正的曾曾爺爺埃克托的兇手,此時在地牢里的米格和埃克托與家人團聚在一起,埃克托與梅爾達的矛盾開始緩解。抗爭單元:為奪回埃克托的照片,米格和家人們與德拉庫斯展開了抗爭。最終,德拉庫斯的惡行被全部亡靈所發現,假英雄德拉庫斯終被揭穿。但米格在斗爭中遺失了照片,埃克托最終不顧自己終極死亡,將米格送回了人間,并告訴米格好好和家人在一起。歸來單元:重返人間的米格來到了太奶奶Coco身旁,用一曲《Remember Me》讓太奶奶想起了曾曾爺爺埃克托,埃克托于是免于了終極死亡。最后是接受單元:德拉庫斯的惡行被世人所知,埃克托被盜走的榮譽也重新歸來。在第二年亡靈節中,米格一家得以團聚,音樂讓愛在家庭中流淌。
二
經過近代一次次的思想解放運動,人類思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上帝死了”也不是什么壞事,打破絕對神權的束縛,在上帝之外,人類不得不從自己身上尋找人存在的價值。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太多的聲音充斥耳邊,我們思考的空間被壓縮到了極小的角落。人人在呼喊自由,人人卻又被無形地拘束。沒有了絕對權威,一切更“高大”的精神都顯得落伍、陌生。有些人找不到強烈、明確、充滿意義的存在感以及對“我”存在的認同感,在這種情況下,那份對夢想的執著就顯得彌足珍貴。電影實際上就展現了一條理想主義的尋夢之路。米格的曾曾祖父埃克托渴望更遠的舞臺,在家人和夢想中選擇了夢想。多年以后,他的曾曾孫子米格,為了同樣的音樂之夢,試圖走出家庭的束縛,走上了追尋夢想的未知旅途。在電影的最后,米格用愛將祖輩的音樂夢和自己的夢想與親情融為一體,尋覓到夢想的真諦。埃克托的夢想也因為親情而升華。
經過了亡靈節的奇幻歷程,主人公最終將自己的夢想變為現實。可能在現實中,電影展現的情節過于理想化,但是它蘊含的對理想以及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帶給觀眾巨大的鼓舞和激勵。在現實中,夢想可能需要長久的追求,在短短一夜之間,戰勝困難,實現理想不太現實。電影中主人公通過親人的愛能夠穿越人間和亡靈世界,在困境中總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在現實中這往往是可望不可即的美好愿望,但人們仍然被電影中理想主義的奮斗歷程所打動,影片中許多精彩的臺詞在觀眾腦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人生再艱難,我還有我的吉他”,這是電影中有關追夢的臺詞。在夢想遭到現實打擊時,抱緊自己的吉他,抱緊自己的夢想,用樂觀和無畏來面對未知的挑戰,銀幕前的我們也會因電影中的樂觀和堅強所鼓舞。“音樂不僅是我的工作,也是生活”,在電影中,這句直戳人心的臺詞更是將夢想變為自己的生活,音樂夢想的不只是一份事業,更是一生的熱愛,值得用生命去追求。在這個喧囂充斥著各種信息的時代,這份對夢想的執著顯得格外珍貴,仿佛能在這個“小確喪”的時代,讓人能看到未來的美好。電影雖然是理想主義的神話,但是它表達出了一種追求夢想可行路徑,用一份美好去激勵人們,用正能量來剝開夢想前的迷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份純真和美好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也是為什么一部近乎神話的電影會在現在這個無比現實的社會感動觀眾。
三
除了遠方,還有那來自故鄉的愛,穿插在電影中的每一部分。“他一心想唱歌,想去更遠的舞臺,而我想的是在生活里好好扎根,女兒是比音樂更重要的事。”這是影片中曾曾奶奶梅爾達的話,她在音樂遠方和自己的家庭發生沖突時,選擇了家庭。在影片的最后。選擇追夢的埃克托也明白了真正的夢想是有愛的夢想,不是離開親人獨自闖蕩。最后送給米格的祝福中,也不加有任何的條件。米格最終讓自己的音樂夢想變得可行,他也不再需要放棄家庭去追求夢想,明白了真正的夢想,是把夢想融入對家的愛中,是愛的延續。在電影的最后,愛成為主旋律,愛讓夢想實現,愛讓音樂在家庭中流淌,超越了生死。
電影中對愛的演繹也極具復雜性。愛的兩面性被充分展現出來,一面是對于親人的包容,另一面也可能成為對家人的束縛,成為他們追夢路上的阻礙。當愛成為了阻力,與追夢的腳步相異,愛就成為了羈絆,成為了讓家人和追夢人都無法越過的障礙。在電影的最后,一家人團團圓圓重新聚在一起,愛又成為了最單純的包容和認同,成為了追夢人前進的動力。
但是在現實中,愛往往表現出極具復雜性的一面,電影中那份單純的美好在現實中顯得太過難得。但這正是這部電影的意義,在一個存在無數框架和束縛的時代,這部電影給了人們神話般的正能量,將最單純最美好的感情注入到社會中,這正是現在社會所呼吁和倡導的。
電影中有一條隱藏的暗線,就是在太奶奶coco的記憶。細細探究,影片中的那份被神話的愛,就是來自米格及家族一份記憶,米格的音樂夢想就起源于家族塵封的音樂記憶和身體中流淌的音樂天賦。記憶是愛的載體,是愛人的保證,影片中拯救埃克托,其實也是在拯救那份家族記憶,影片的本名是“Coco”,也就是太奶奶的名字。有記憶才能有愛,傳承記憶才能傳承愛。
還有一些暗含的信息,米格在穿越到亡靈界時,他的寵物丹丹也跟進來,最終它成為了一只真正的神獸。歌神德拉庫斯的神獸是一只猴子,暗喻了他聰明但又功于心計。米格的神獸是一只墨西哥無毛犬,象征著米格對夢想和家族的忠誠和熱愛。米格的曾曾祖母梅爾達在埃克托離家后,選擇了做鞋。在埃克托離家后,梅爾達立下的家規無非是想要一家人在一起不要分開,而梅爾達選擇的做鞋,卻象征著離家遠行。梅爾達將對埃克托的思念融入做鞋中,希望和有一天做的鞋子遠行能找回埃克托。
影片中,米格和埃克托都明白了,夢想的歸宿是家庭,遠方隱約倒映出故鄉的模樣。可現實中,是選擇遠方,還是留戀故鄉。可能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就叫做故鄉。夢想總會留有故鄉的記憶,每個人在出發去遠方前都被打上了家鄉的印記。最終在被記憶喚醒的愛中,一家人又團聚在了一起,共同演繹了一幅溫暖和諧的畫面,電影在歡樂和溫馨中落下帷幕。
四
電影的確是佳作,但也并非天衣無縫。作為動畫電影,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整部電影結尾不可避免地帶有迪士尼大團圓色彩,給人一種平庸精致之感。但回到現實,《尋夢環游記》創造的童話溢出了電影本身。無論人類社會發展到哪一階段,電影構造的愛與記憶的神話都能觸碰到人們心中最柔軟的那一部分。人與人距離感越大,人們渴望真誠交流的向往就越大。
電影中傳遞的愛與當今世界旋律契合,激發出人們內心的那份真誠,其成功是合乎情理的。除了內容中的愛,坐在銀幕前的觀眾,也在繽紛的墨西哥文化中,得到了不一樣的體驗。《尋夢環游記》中展現了奇異的死亡觀,人們認為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對死亡不畏懼,不躲避。正是這樣死亡觀為基調,才造就了電影綺麗絢爛的內容。
作為一名普通觀眾,這是一部很好的電影,讓人們可以在體會到那份最溫暖的愛。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觀眾,電影中的墨西哥文化體現出其深刻的含義,而我們中華文化難道缺少值得深挖的地方嗎?在動畫電影領域,可以用到我們中華文化的地方難道不多嗎?目前我們的電影產業無論在動畫電影還是其他電影類型中,能夠深挖民族文化,細度民族精神的電影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國產動畫電影起步初期,憑借濃郁的民族氣息,以清新淡雅有深刻的中國風格打動了無數觀眾。近幾年,有關中華文化的電影逐漸在增多,在動畫電影中的《大圣歸來》、《大魚海棠》,真人電影中的《妖貓傳》等,都開始向中華文化中探索藝術創造的可能性。這是一種現象,更希望這是中國電影行業將來的一種導向。深挖只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記憶,在繼承中創新表現形式并不斷完善內容,相信中國的電影行業會更好。
《尋夢環游記》帶來了愛與記憶的神話,更為我們的電影事業提供的一個樣本。在繼承在發展,在發展中繼承,繼往開來,不斷創新,我們自己創造出更美好的神話,未來可期。
注釋:
戴錦華.電影批評.第2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第80頁.
參考文獻:
[1]戴錦華.電影批評.第2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魏策策.《尋夢環游記》的現代隱喻[N].文藝報,2017-12-13(008).
[3]杜慶春.從尋夢主題邁向深邃的靈魂世界[N].文匯報,2017-12-06(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