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昕
摘要:左權縣老百姓評價小花戲時均以“一小二花三有戲”為特色。小花戲歷經長時期的歷史發展,當前已經形成了一套別具特色的舞蹈動作,其扇法表現異常豐富,左權縣文化館將小花戲的主要扇法進行了總結,認為其主要包括蝴蝶、飄、挽、撒、翻、三小轉等各種動作,其舞蹈步法更具特點,發展到目前已經擁有了60多種,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動作是走一步顫三下,同時利用身體的扭、擺、甩等動作予以配合,自成一體。
關鍵詞:民間藝術;小花戲;扇法;舞姿;步伐
小花戲具有與眾不同的藝術特點,在我國藝術寶庫中煥發著燦爛的光茫,其主要起源于太行山區的左權縣,扇花豐富多樣、舞步超凡脫俗、舞姿優美大方,同時結合具有當地特點的演唱、伴奏、故事情節等,是一種融合了戲劇、音樂、舞蹈的現代藝術,具有較強吸引力與視覺震撼力。本文主要研究了小花戲的內容、表演、舞蹈、音樂、唱詞等內容。
一、小花戲的內容
人們在評價小花戲時主要以“一小二花三有戲”為代表,“小”指的是一個單獨的小花戲節目表演時間較短,大多在3—10分鐘之間。再有,小花戲表演不需大量人員參與,以1—10個人為主。最后不需復雜的裝備,幾身演出服裝、幾把彩扇、一個小型民樂隊即可完成表演。同時,小花戲演員均為年青人員,年紀較小的在12歲左右,年紀較大的在20歲上下。抗日戰爭爆發以來,小花戲表演者的年齡不再限制,當前已經完全放開了年齡影響。其中的“花”指的是表演者舞蹈動作異常豐富、表演場面不斷變化、服裝顏色較為搶眼、彩扇舞起令人眼花繚亂。“戲”指的是小花戲表演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可以達到吸引人的目的。
在時代的快速發展過程中,人們對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推動了小花戲的快速發展,當前的小花戲不但繼續沿續了傳統意義上的場地小、服裝設備簡單等特色,而且也引入了現代化裝備,不但擁有時間較短的小型劇目,而且也有展現宏大場面的大型節目,利用引入現代技術使其擁有更多的變化。
二、小花戲舞蹈的主要特點
1.扇法語言異常豐富
關于小花戲在當地還留傳下來一句別具特色的俗語“左權一大怪,冬季扇子賣得快”,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小花戲表演離不開扇子的應用,不管表演什么曲目均需借助扇子為道具。利用不同的扇子不同的動作能夠表現人物不同的心情與遭遇,如扇子上下抖動則代表高興,扇子掩住張臉則表現害羞,將扇子背在后面昂首走路則意味著驕橫,左右頻點則表現心情憂郁。小花戲的扇法歷經長時間的磨練,當前已經形成了異常豐富的扇子語言。左權縣文化館在總結小花戲扇子表演法時認為其包括“蝴蝶、飄、挽、撒、翻、大小轉”等50多種方法。
扇子的制作材料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上世紀50年代主要制作材料是紙,扇枝長度在20公分左右,上世紀70年代材料則變成了絲綢,上世紀80年代以后,不但在扇子邊沿上加上了扇須,而且還編造了彩條,個體也日益增大,如在小花戲《太行頌》中,男演員手中的扇子則達到了80公分的長度。
2.最具張力的舞姿
小花戲的舞蹈動作風格各異、變化豐富,有時似飛如騰、亦高亦低。小花戲中大量融入了“扭”的動作,所以,人們還習慣稱小花戲為扭小花戲。當地自古至今流傳著“人過二十不能扭”的俗語,表明小花戲演員必須要自小的時候開始學習。小花戲包括的舞蹈造型在60個以上,適合女演員表演的舞蹈動作有“臥魚”、“回頭望月”、“鴛鴦戲水”等,適合男演員表演的動作有“騎馬蹲襠”、“鳳凰展翅”、“拔海”等。如轉肩扭指的是演員的肩部前后搖擺,腰部跟著節奏一起扭動,展現亦真亦幻的舞姿,特別是將轉肩扭與搖頭融合在一起使用時,可以形象再現“金魚擺尾”、“照鏡”、“坐虎”等姿態,還有較強的感染力。
3.獨特的舞蹈步法
小花戲還包括豐富多變的步法,當前應用較多的步法包括60種以上,最具代表性的步法是走一步顫三下,同時融入扭、擺、甩等動作,講究動作的協調性與整體性,顫是其中核心動作,其貫穿動作的始終,還要融入不同扇花的應用,表演者在走出三顛步時身體上下顫動,形象塑造與眾不同。還包括“顛跳步”、“十字顛步”等各種步法,當前又演變出大量新型舞步。
4.不斷創新的曲調
小花戲的伴奏以當地由來已久的左權民歌為主,其中應用最多的當屬曲調短小的“小調”,再就是“大腔”的應用也較多,左權民歌的主要成分是小調,小花戲的大部分曲調都是小調。連曲體表演的中間使用間奏與過門連接,則借助曲調打動人的感情,帶有明顯的鄉土氣息。曲牌也有著多種變化,主伴奏以四分之二、八分之三為主。《左權縣文化志》中記錄,“樂器主要包括嗩吶、笙、笛子等,隨后又增加了揚琴、大提琴等。應用的打擊樂器主要包括大鼓、小鼓、大鑼、小鑼等。在年代久遠的以前還有四塊瓦等,當前已經不再使用”。小花戲的音樂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其在時代的快速發展中不斷融入時代內容,如人們熟知的左權民歌,有的借助民歌進行創作。如傳統小花戲《放風箏》,原來的伴奏只有小調,但唱詞較多,應用相同的小調唱出不同的歌詞,不能帶給人新奇感,會引起人的聽覺疲勞,后來其曲式進行了三段改編,引入了引子、出場曲、過門等各種曲調,表現形式實現了創新。由此表明,左權民歌與左權小花戲是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關系,小花戲借助民歌的豐富曲調不斷發展,同時又為民歌創新注入了新的血液。
三、結語
總之,左權小花戲有著悠久的發展史,當前的小花戲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風格,其扇法豐富多變、步法不拘一格、身法協調有致、伴奏曲調傳神、情節復雜曲折,稱為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得到當地老百姓的高度認同。
參考文獻:
[1]劉紅麗.從傳統劇目《打櫻桃》談左權小花戲的舞蹈藝術特點[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7(1):75.
[2]李明珍.談山西左權小花戲的藝術特色[J].名作欣賞,2016(23):165-169.
[3]張種麗.山西左權“小花戲”向藝術舞蹈轉化的機制[J].舞蹈,2011(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