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重慶文理學院人才引進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17RWC44。
作者簡介:王榮珍,重慶文理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講師。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5-0-01
20世紀90年代至今,網絡文學已走過進30年的路程,如今,各大文學網站的管理日益有序,相應機制已非常完善,在網絡文學正井然有序并如火如荼發展之時,再次回顧網絡文學的產生并呈現其存在的問題似乎不無裨益。
網絡文學首先的革新是生產者的變化,一批被稱之為“空洞而充實”的寫作者構成了網絡文學的創作主體:“‘空洞在于沒有任何條條框框可以束縛他們的創作,而‘充實則在于其中充滿了馬上要溢出來的幻想和想象力。”[1]當這些“空洞而充實”的大腦與新媒體發生碰撞,便會產生網絡文學的蔚然大觀。在傳統文學的理念中,文學“要寫人世里有天道,有高遠的心靈,有渴望實現的希望和夢想……文學才堪稱是找靈魂的文學。”[2]余華曾說“寫作總不能站到十字路口去寫”[3],然而,莫說是“站到十字路口”的寫作,站在人群集結地的寫作也仍然是產生了。
網絡文學最具革新之處在于“交互式寫作”的生產方式,即讀者與作者的雙向互動:寫手隨寫隨“發表”,讀者在第一時間閱讀并反饋意見,作者可以隨時根據讀者意見對文本進行修改或再創作,將讀者的審美再創造直接融入文本,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不是固定的,而是充溢著動態的氣息和無窮的變數。
不論是傳統文學還是網絡文學,“付梓”都不是其傳播的結束,盡管傳統文學也會通過名人薦購、研討會、讀者會、暢銷榜等方式繼續造勢宣傳,但這種依賴于口傳方式的宣傳效果畢竟是有限的,所以“付梓”幾乎標志傳統作家工作的結束乃至圓滿。而在網絡文學的傳播模式中,這一切才剛剛開始,正如亨利·詹金斯所說:“不斷發展的媒介技術使媒介消費者通過對媒介內容的積極參與而一躍成為了媒介生產者。”[4]此外還必須強調點擊率、訂閱率在網絡文學傳播中所扮演的角色。此處要強調的是它的衍生力量——強大的粉絲力量會將作品傳播擴展到除閱讀網站外的其他平臺,在這些平臺上進行討論、續作、建立話題、甚至組織線下活動,以達到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網絡文學的蓬勃發展態勢并不能掩飾其盛名之下存在的問題:利益驅動下的自我矮化和優秀網絡作家被“招安”的現象日益凸顯。
在當下這個人人渴望交流的社會,實事求是地說,“寫給自己的文字”已漸日暮西山,狂歡語境下誕生的網絡文學更是如此,點擊率和訂閱率對網絡作家具有最直接的肯定意義,因此成為每個網絡作家所致力的方向,盡管有“我手寫我口”的條件,但更多時候他們寧愿隱匿自我意志,使盡渾身解數去迎合讀者的喜好,將作品放在被揀選、被品評的商品位置上,從而可能徹底放棄并不殘存多少的“創作”初衷。
此外,按照字數支付稿酬的稿費制度已經成為網絡文學領域中成熟的運營方式,這種運營模式直接造成了網絡文學中的鴻篇巨制現象,如唐家三少的《斗羅大陸》已逾3000萬字,虛構是完成如此龐大的工作量的保證,正是在這一點上,網絡文學飽受詬病,即網絡文學過分倚賴“文學是一種虛構”這一命題,最終使其“在虛構的意義上成為一種語言的‘游戲,從而在建立自己與世界的關系過程中,出現了某種片面強化‘自我的態勢。”[5]
盡管我們認同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有非常大的不同,但讀者閱讀行為的目的是獲得精神的愉悅、作者亦能從其創作中得到快感,在這一意義上,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并無分歧,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堅稱網絡作品是文學的一種形式,但是,如果網絡作家過多被利益驅使,徹底將寫作視為謀生乃至致富的工作從而完全放棄了自我約束和自我期許,即使不論終極價值等高遠的意義,一味被讀者“牽著鼻子”,也必然在背離文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網絡文學幾乎取消了“準入制度”,從而為“草根”才子們進入文學界提供了捷徑,然而吊詭的是,當“草根”寫手們被文學界所認可之后,往往會走上一條“回歸”之路。從2008年中國作家協會將“重視和關心青年作家和網絡作家”列入工作要點后,已有當年明月、流瀲紫等數十位網絡作家入選中國作協。已經成名的網絡作家們,絕大多數會選擇將電子文本作為紙質書籍出版發行,部分會因名望地位的改變而修改自身的寫作風格,不斷向傳統的“文學場”靠近,甚至少數開始不再在網絡上連載新作品。新媒體所提供的“野生”領地使他們成長,但成熟后的他們卻選擇修正自己的路線,逐漸實現向主流作家的轉型和蛻變。當眾多的優質作家作品翻過圍墻被割離出來,網絡文學可以提高的空間,似乎越來越小。
盡管網絡文學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網絡文學文學性的提高,盡管優秀寫手離開網絡進入傳統文壇成為一種趨勢,但是,相比較于網絡媒體未來的發展空間,預言網絡文學的前景還為時過早,畢竟還有難計其數的未來寫手們正在涌入新媒體的世界,我們甚至應當相信,網絡文學還有相當長的一段黃金時代,在未來的時間和空間里,網絡媒體將會發生什么以及網絡文學將隨之發生怎樣的改變,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注釋:
[1]張文東.社會轉型與文學傳統——以大眾文化背景下的網絡傳奇為例[J].當代文壇,2015(1).
[2]謝有順.文學的常道[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235.
[3]馬季.讀屏時代的寫作:網絡文學十年史[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141.
[4]亨利·詹金斯.死汀·塔倫蒂諾的星球大戰——數碼電影、媒介融合和參與性文化[J].見陶東風主編.粉絲文化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01-113.
[5]張文東.“非虛構”寫作:新的文學可能性?——從《人民文學》的“非虛構”說起[J].文藝爭鳴,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