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瑩瑩
摘 要:杜甫有詩言“浮生難去食”,他的詩中直接或間接涉及飲食的有400多首。
本文對相關杜詩進行梳理,從橫縱兩個視角解讀杜甫詩中的飲食。縱向上,以詩歌系年為切入點,結合杜甫的旅食生涯,探究飲食表達的深刻內涵。橫向上,分析具體的飲食內容并進行分類歸納。通過分析杜甫的飲食題材詩,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杜甫的精神世界。
關鍵詞:杜甫;飲食;旅食生涯;精神世界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5-0-02
在杜詩中,形形色色的飯食生動地描繪了詩圣的旅食生涯。這些詩從細節之處反映出杜甫的狀態和心態,折射他的心靈苦旅。在橫縱兩個方面的探析中,我們可以以小見大,對杜甫的精神世界有進一步了解,對杜甫的心靈苦旅有更直觀的感受。
一、從系年來看杜甫的飲食相關詩篇
1.“記一不識十”(712-735)
有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杜甫十九歲開始漫游。這一時期他的作品不多,也未涉及飲食題材。
2.“快意八九年”(736-745)
二十四歲的杜甫回到長安,科考不第,在長安寓居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詩人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平民生活有深入的認識。公元744年,杜甫與李白相遇了。他寫下“野人對膻腥,蔬食常不飽。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贈李白》)此時的杜甫見到朱門大戶錦衣玉食,而自己食不果腹,內心頗為不滿。
3.“騎驢三四載”(745-749)
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縱下,“野無遺賢”的陰謀讓再次參加科考的杜甫求仕無果。他失望沮喪,寫下 “騎驢三四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青年時期的豪情,在到處碰壁后化為一腔牢騷憤激。在飲食方面出現了對“殘杯與冷炙”的刻畫。詩人以落魄的飲食體現當時狀態之失意。
4.“陵厲不飛翻”(749-752)
40歲的杜甫窮困潦倒,還臥病在床,所幸有友人扶助。他在《病后過王倚飲贈歌》中寫道“長安冬菹酸且綠,金城土酥靜如練。兼求富豪且割鮮,密沽斗酒諧終宴。”此詩寫贈飲,羅列香粳、冬菹、土酥、美酒來展現食物的美好。王倚“力致美肴膳”的深情厚誼讓杜甫倍感溫暖,病好了大半。這首詩也折射出杜甫當時的困頓愁苦。久久未嘗飽餐的詩人,面對友人熱情款待的美食,心情暢快又滿懷感動。
5.“東胡反未已”(752-758)
時年亂世,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杜甫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鳳翔。755年,44歲的杜甫寫下《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勸客駝蹄羹,爽橙壓香橘。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詩歌落腳飲食,展現貴族與平民生活的巨大落差,譏諷王公貴人窮奢極欲。字里行間盡是心中的憤怒呼喊。在這霍亂期間,友人的幫助對潦倒的杜甫來說,猶如雪中送炭。這一期間,飲食對詩人來說是珍貴的饋贈。他在757年寫下《雨過蘇端》:“也復可憐人,呼兒具梨棗。濁醪必在眼,盡醉攄懷抱。”蘇端也是可憐人,仍傾情為杜甫提供“梨棗”“濁醪”等食物,物雖賤,情真切,讓詩人感懷良久。
6.“一歲四行役”(759-761)
759年,杜甫攜妻兒長途跋涉去成都。在接下來的兩年里,他經歷了草堂幽居、間或出游、梓閬流寓、重返成都等曲折過程。但這對于一生飄零的杜甫而言,已是少有的歲月靜好的時光。草堂期間,杜甫創作270多首詩,其中大量涉及飲食題材。
開始田園生活的杜甫種蔬菜瓜果,還種藥。“掛壁移筐果,呼兒問煮魚”(《過客相尋》)“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賓至》)無不生動地寫出了此時杜甫安居的狀態和閑適的心態。草堂偶爾有客來,詩人會傾其所有熱情款待。數首飲食題材詩蕭淡婉麗,富有生活情趣,表現出詩人對當下安定閑適的田園生活的自足心態。
“鄰家送魚鱉,問我數能來”(《春日江村五首》)“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 (《野人送朱櫻》)從飲食的相互饋贈,展現出杜甫和睦的鄰里關系。他感懷親友鄰里的關愛,把恩情都寫進詩篇中。例如,“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酬高使君相贈》)一詩,平淡詩句中飽含著作者的款款深情。
盡管草堂相對安定,杜甫的生活依舊窮困潦倒。“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客至》)寫出了杜甫的窘境。有心想要款待客人,無奈家徒四壁,只有陳酒招待。杜甫更在《百憂集行》中直接寫道:“癡兒未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如此看來,此期間一家人仍在忍饑挨餓,在飲食這方面未能飽足。
7.“何地置老夫?”(762-770)
這是杜甫人生最后一個階段,詩中鮮有涉及飲食方面,多抒發政治感悟。770年4月,詩圣杜甫走完了一生。
二、杜詩中飲食的具體內容及其分類
杜詩中的飲食內容多種多樣,精細佳肴有之,粗茶淡飯有之。現按飲食的具體內容稍事歸納,分成如下幾個方面。
一類是偶爾為之的陪宴中的佳肴。“鮮鯽音絲膾,香芹碧澗羹”(《游何將軍山林》)呈現佳饌的做工精細;“飯抄云子白。瓜嚼水精寒”(《與鄠縣源大少府宴渼陂》)可見食材上等;“酒肉如山又一時”極言佳肴數量之多。杜甫在觥籌交錯間,吃過銀絲般的鯽魚,可口的香芹羹,云子白的米飯……
第二類是杜甫的主要食物——充饑粗糧。“野人對腥膻,蔬食常不飽”(《贈李白》)可以看出杜甫食物寡淡且供應不足。但詩人未曾對腥膻之食發出艷羨之詞,反倒對粗食十分珍愛。“沉浮亂水玉,愛惜如芝草。落刃嚼冰雪,開懷慰枯槁”(《園人送瓜》)展現出詩人的惜食和滿足。
還有一類是詩人自給自足采摘種植的食物。他撿橡實。挖黃獨,栽果樹。《乾元中寓居同谷縣》寫道:“黃獨無苗山雪盛,短衣數挽不掩脛”。在入蜀途中天寒地凍的山野里,他親自挖黃獨塊莖以充饑。定居草堂后,杜甫更是過起農夫生活,種菜種藥。“自鋤稀菜甲,小摘為情親”(《有客》)典型地寫出了杜甫的農夫心態,對食物一貫珍惜,對自己種的菜尤為重視。
杜甫的飲食內容反映著他的人生狀態。盡管時常墮入饑腸轆轆的逆境,杜甫仍相信著生活會有起色,在困頓中求食謀生。
三、探析杜詩中飲食在表情達意上的深刻涵義
從飲食內容的不同表達,我們可以窺見詩人廣闊的精神世界。
旅食京華的歲月,杜甫飽嘗“殘杯與冷炙”的無奈,不禁發出“但使殘年飽吃飯,只愿無事常相見”的感嘆。在安史之亂時,食物更加匱乏,擁有食物對杜甫來說是莫大的饋贈。詩人深知食物之珍貴,友人援助時,他滿懷感激。看似平淡的詩句中無不流露出杜甫對親友鄰里的謝意,對奢侈貴族的痛恨,對人情冷暖的感悟。
隨著時局動亂,杜甫入世加深,愈加體悟黎民的苦難,有了心系天下的胸懷。逆境中的杜甫不失氣節,關懷百姓。他自己食不果腹,仍不忘“浮瓜供老病,裂餅嘗所愛”(《信行遠修水筒》)。
草堂定居期間的詩中,日常飲食的筆墨更多。杜甫贊美“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復新”(《茅屋檢校收稻》)。他有多愛白米飯?從《示侄佐》可見一斑。杜甫委婉地催著侄兒送米來,問侄兒:答應送給我的稻米怎么還沒有送來?是想舂得更細一些再送來吧。此處的詩人坦率地表達對粗飯的喜愛和滿足,體現了他飽嘗世態炎涼后閑適自足的心態。在這樣的詩作中,杜甫的真性情畢露。他像個頑童一樣“貪吃”。杜甫的“貪吃”并非物欲上的貪念,而是飽受饑餓之苦的人對食物的珍愛。總而言之,杜甫對飲食的態度是珍之愛之,受之贈之,以“情”字為主導。盡管極度渴望食物,詩人在不富足的情況下仍堅守氣節,不失身份,不失兼濟天下的胸懷。
如此看來,杜甫的一生顛沛流離,苦多樂少。但在儒家“君子固窮”思想的感染下,詩人在匱乏生活中堅守志節并且甘之如飴。通過飲食題材詩歌,我們對真性情的杜甫也有了更直觀的感受。詩中展現他對飲食的珍愛,折射出他和親友鄰里的深情厚誼,也折射出他心系黎民蒼生的廣闊胸襟。
參考文獻:
[1]杜甫.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M]. 上海古籍出版社, 洪業, 2011
[2]杜詩鏡銓[M]. 上海古籍出版社, 楊倫箋注, 1980.
[3]杜甫飲食題材詩歌研究[J]. 岳海姍.
[4]陳芳.杜甫與吃飯[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