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受宗教文化滲透的美國南方作家??思{所著小說《押沙龍,押沙龍!》的篇名得自于《圣經.舊約》。小說故事結構與《圣經》中“押沙龍”的典故也大致相似,這使小說具有了《舊約》的原始色彩。本文旨在解讀作者構思本篇小說的意圖,分析并梳理出顯現或隱藏在小說中的《圣經》神話原型。
關鍵詞:押沙龍;《圣經》;神話原型
作者簡介:李文靜(1984.1-),女,寧夏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講師,畢業于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美國文學方向),碩士。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5--02
前言:
威廉·??思{是一位置身于美國南方社會的具有傳統思想的作家。由于受當時美國南方宗教文化的熏陶以及家庭基督教文化氛圍的影響,??思{從小就對《圣經》極為迷戀,對圣經故事耳熟能詳、信手拈來;因此,??思{在文學創作時經常從《圣經》中汲取靈感。他通過借用、改寫等形式大量借鑒《圣經》中的神話原型,使其作品以《圣經》原型為依托,以所處的社會環境為背景,從而更好地刻畫人物,深化主題。他的著名作品《押沙龍,押沙龍!》,書名取自《圣經》,本是大衛王對陰謀篡位被殺身死的愛子押沙龍發出的哀嘆,在小說中福克納借此表達父子反目、兄弟鬩墻、命運不可違的悲劇主題。本文以下就《圣經》與小說中的人物原型逐一進行對照分析,進而揭露出小說《押沙龍!押沙龍!》中或顯現或隱藏的《圣經》神話原型。
一、人物原型對照分析
“押沙龍”的典故出自《圣經·舊約》,他是古代以色列國王大衛的兒子。在西方,“押沙龍”一詞已成為“寵兒兼逆子”的代用詞。??思{筆下的故事結構雖與《圣經》故事不能一一套合,但是小說中親子之間的愛與恨,兄妹之間的曖昧感情,倒的確具有《圣經·舊約》故事的那種原始色彩與悲劇格局,比如主人公曲折坎坷的命運以及悲劇式家庭矛盾都與圣經中的人物原型押沙龍如出一轍。
1.曲折命運的相似性:大衛王與塞德潘
從塞德潘家族與大衛王家族對比來看,兩大家族確實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首先,是塞德潘與大衛王極為相似的身世?!妒ソ洝分械拇笮l成名于擊敗敵族非利士巨人歌利亞的一次交戰;他因此以一名勇士的身份脫穎而出而娶得掃羅王之女米甲;大衛王最終被尊立為以色列國國王。而小說主人公托馬斯·塞德潘出生于一個貧窮的白人家庭,少時立志要躋身貴族階層。他依靠鋼鐵般的意志,建立了富甲一方的比當地的法院都氣派的莊園。該莊園遠離市區,成為名副其實的獨立王國。因此,大衛和塞德潘有著極為相似的波瀾起伏的人生。
2.亂倫悲劇的相似性:暗嫩與邦恩
除此之外,塞德潘和大衛王皆多妻多子,家族成員之間互相殘殺。大衛王共有九個妻子九個子女;而塞德潘有四個妻子五個子女。《圣經》中,同父異母的哥哥暗嫩因貪戀塔瑪的美貌而強奸了她,繼而又拋棄了她;而押沙龍身為塔瑪的哥哥選擇殺死暗嫩替妹妹報仇,之后又起兵反叛父親。小說《押沙龍, 押沙龍》以《圣經》故事為原型,再現了邦恩與同父異母的妹妹朱迪斯不可避免的亂倫悲劇但是小說《押沙龍,押沙龍!》不只是對《圣經》中《撒母兒記下》中有關故事原型的簡單套用;而是在其基礎上有所發展并賦予了小說新的內涵。
3.手足相殘的相似性:押沙龍與亨利
不管是《圣經》中的押沙龍還是小說中的亨利,他們親手殺死了自己的胞兄,讓手足相殘的悲劇再一次上演。小說主人公塞德潘的原配是西印度群島的富家女,兩人育有一子。但當塞德潘得知她有黑人血統后拋妻棄子到美國發展。當有黑人血統的兒子邦恩來到百里地時塞德潘起了疑心,并告訴了亨利真相。亨利無法接受具有黑人血統的哥哥邦恩,就槍殺了邦恩,最終釀成了一場手足相殘的悲劇。作者??思{借用《圣經》中押沙龍手刃胞弟的原型,講述了美國南方一個家庭血肉相殘、分崩離析的故事的同時,深刻地表現了被種族主義所扭曲的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的種種沖突。
二、《圣經》原型分析
《押沙龍,押沙龍! 》中或隱或現的圣經原型,使小說塞德潘家族的故事與《圣經》中大衛王家族的故事對應平行,交疊閃現,再現了《圣經》中的英雄原型、亂倫原型、弒兄原型與救贖原型,是小說《押沙龍,押沙龍!》獲得無與倫比的藝術效果,堪稱《圣經》原型再現之典范。
1. 英雄原型
所謂英雄大都有著曲折的人生、過人的膽識和堅韌不拔的毅力??v觀《押沙龍,押沙龍!》小說主人公塞德潘與《圣經》之大衛王,他們雖出身卑微,但都胸懷大志,堅韌不拔、經歷了各種艱難險阻,最終實現了心中的藍圖。如此看來,二者的英雄形象如出一轍。從總體結構而言,《押沙龍,押沙龍!》敘述的是同樣一個英雄故事。正如大衛王一樣,塞德潘生于一個貧窮的白人家庭。有一次,他受差遣去一座大莊園送信,而被看門的黑人嘲笑并驅趕。當時年僅十多歲的塞德潘感受到了白人與黑人,甚至白人與白人之間的區別。奴隸制和等級制社會中的種種不公正現象極大地刺激著他,在年少的塞德潘內心深深留下了烙印,也讓他內心的種族主義因此萌芽生長。隨后,他試圖通過自身的各種努力決心成為一個富人,躋身上流社會。主人公塞德潘確實逃離了曾經貧窮的家園,白手起家、歷經艱難險阻實現了心中的宏偉藍圖;最終建立了宏偉壯觀的“塞德潘百里地”,成功躋身于上流社會。小說中所反映出的這種吃苦耐勞、奮發向上的創業精神實在令人敬佩。這就是作者福克納引經據典,以《圣經》中的英雄大衛王為人物原型進行了新的創作,一方面影射了主人公塞德潘英雄般的發跡史;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思{的藝術創作造詣。
2.亂倫原型
??思{為了契合小說所要表達的種族主義主題,巧妙地將《圣經》中的暗嫩和同父異母的妹妹他瑪的亂倫原型與小說中的邦恩和同父異母的妹妹朱迪斯之間的亂倫進行了置換變形,使小說的主題更加的鮮明。亂倫是人類道德所不能容忍的丑陋行為,而小說中所展現的亂倫行為比起厭惡之感,人們更多的是惋惜和震驚。因為他們都是種族主義的受害者?!妒ソ洝分械陌的蹆H僅是垂涎妹妹的美貌而范了人類道德之大忌;而《押沙龍,押沙龍!》中的邦恩由于有黑人血統,始終得不到父親的認可。在他內心哪怕是暗示性的認可也行;但是當他最終明白父親因為種族主義的偏見永遠也不可能接受他身體里流淌著的黑人血統時,才下定決心準備娶同父異母的妹妹朱迪思。他以亂倫作為手段企圖逼迫父親承認與他之間的血緣關系。而他試圖用亂倫行為來尋求父親塞德潘的認可的動機實在令人心酸。作者??思{借用《圣經》中暗嫩和他瑪的亂倫原型,有力地揭露了當時美國南方的種族主義,讓血統問題成為壓倒一切的主要矛盾躍然紙上,引人深思。
3. 弒兄原型
《圣經》中的押沙龍和小說中的亨利他們都萬分疼愛自己的妹妹;當妹妹受到了亂倫的侮辱后他們沒有選擇袖手旁觀,仇恨的種子與日俱增,最終他們親自手刃了自己的兄弟。至此,小說中《圣經》原型的運用使原本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和人物關系逐漸變得清晰。弒兄原型雖然顯而易見,但是兩人弒兄的動機還有一定的差異。《圣經》中的押沙龍主要是替妹妹復仇殺死了暗嫩;而小說中亨利起初深深地崇拜著邦恩,也曾為妹妹牽線;但是當得知邦恩是自己的哥哥時,忍著良心的譴責,決定容忍邦恩與妹妹的亂倫之戀。因為他深愛著自己的妹妹,也深深崇拜著邦恩。他為此經受住了亂倫的考驗,卻萬萬沒有經受住種族主義的考驗。當他從父親塞德潘口中得知邦恩有黑人血統時,所有的一起都化為了泡影。深受南方種族主義影響的亨利,寧可違反世俗容忍兄妹亂倫,但絕不容許他家族高貴的白人血統被玷污。弒兄的真正原因才逐漸浮出水面:亨利為了維護南方種族主義觀念中白人的高貴血統才選擇弒兄,他的行為永遠且堅決地阻止了黑白種族的混雜。作者??思{利用《圣經》中的弒兄原型將當時美國南方的種族主義進行了強有力的揭露和鞭撻?!妒ソ洝分泻嗬c押沙龍、小說中邦與暗嫩的故事水乳交融,使塞德潘的家族悲劇原因昭然若揭。
4.救贖原型
不管是《圣經》中的他瑪還是小說《押沙龍, 押沙龍! 》中的朱迪思,她們都是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現的。她們忠于家族,極具奉獻精神,似乎她們生來就擔負了償還家族原罪的使命。小說中,朱迪思愿意為愛奉獻一切;她寧愿頂著亂倫非議,也決定嫁給邦恩??蛇@一切卻是其違背人性的父親塞德潘釀造的一出家族悲?。幻鎸@一切,她沒有退縮,而是不顧世俗偏見,毅然決然地撫養起了同父異母哥哥邦恩的黑人血統兒子。更為震驚的是邦恩死后朱迪思不顧當時美國南方森嚴的種族主義制度,將具有黑人血統的邦恩葬進了家族墓地;這無疑是公然挑戰種族偏見盛行的南方社會。更令人敬佩的是朱迪思試圖通過種種義舉來為整個塞德潘家族救贖。文學批評家古爾靈(Wilfred L.Guerin)曾說: 在救贖原型中,英雄將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來抵償人們的罪過。小說中的朱迪思也不例外,她最后以死償還了塞德潘家族的所有罪過,為這出震撼人心的種族主義悲劇拉上帷幕。這就是??思{在小說《押沙龍!押沙龍!》中巧妙置換變形后的《圣經》救贖原型。
結語:
弗萊認為在西方文化中《圣經》是最為廣博的神話故事全集,當然也包括古代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他認為從文學的視角看《圣經》,它不再是基督教的至圣經典,而是為文學創作提供了一個神話體系。正如《圣經·撒母耳下》中驚心動魄的神話故事一樣,《押沙龍,押沙龍!》中有關圣經原型的運用,使小說披上了濃郁的《圣經》色彩,同時也使讀者對小說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從而獲得了超越時空的藝術體驗。弗萊曾經說原型具有約定性的語義聯想,體現著文學的傳統力量。對??思{而言,他將圣經原型作為一種參照,通過藝術創作與改造,使作品《押沙龍!押沙龍!》中《圣經》原型交疊重現,從而更大限度地,影射了人與社會存在的問題,使小說的悲劇根源和小說主旨一目了然;同時這種藝術創作賦予小說無限的張力,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內涵,至今令人回味深思。
參考文獻:
[1]古爾靈:《文學批評方法手冊(第四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李文?。骸陡?思{的神話》,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3]李文俊:《福克納評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0。
[4]李文俊:《威廉·??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5]諾思羅普·弗萊:《批評的解剖》,陳慧,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6]王者會,王浩勇,李亞民,王麗:“眾叛親離的‘大衛王斯圖潘家族與大衛王家族對比研究”,《讀與寫雜志》。2006年第3卷第7期,5~6。
[7]謝秀娟:“《押沙龍, 押沙龍! 》的圣經原型芻議”,《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7年第4卷第10期,136~137。
[8]朱振武:《在心理美學的平面上:威廉·福克納小說創作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