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杰 趙永輝 白文軍
摘 要:文章從區內化探異常、含礦層位及賦礦巖性著手,總結含礦層位及賦礦巖層特征,開展了礦化控制條件等綜合研究,進而對該地區的找礦潛力作出初步評價。
關鍵詞:礦體地質特征;成礦潛力;磊石溝金礦;旬陽縣
中圖分類號:P61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8)20-0077-03
Abstract: Starting from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anomalies, ore-bearing beds and ore-bearing rocks in the reg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e-bearing beds and ore-bearing strata, and carries out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mineralization control conditions, and then makes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the prospecting potential in this area.
Keyword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re bodies; metallogenic potential; Leishigou Gold Deposit; Xunyang County
1 區域成礦背景
1.1 區域地質概況
工作區位于南秦嶺印支褶皺帶的白水江-白河褶皺束茅坪-雙河復背斜北翼。蓮花石-磊石溝背斜及南羊山斷層為區內主要構造,出露的地層為下志留統-上泥盆統一套細碎屑巖、碎屑巖、碳酸鹽巖。構造及地層近東西向展布。區域上泥盆系、志留系地層中均有不同類型的金礦產出[1]。(見圖1)
1.2 區域化探特征
勘查區位于何家-雙河口-磊石溝金鉛鋅異常區東北部。該異常是據1:20萬及雙河口幅、蜀河幅1:5萬化探異常資料整理圈定的以金為主的Au、Pb、Zn綜合異常。包括Au13、Pb129、Zn88、Zn89、Zn90異常。
Au13異常面積135km2,呈不規則花瓣狀。經加密取樣,將Au13異常分解為焦山寨、水利溝-磊石溝等數個較規則的子異常,其中水利溝-磊石溝Au異常呈東西向分布,面積22.5km2,最大值246×10-9,平均值28.4×10-9,襯度4.1,規模106.61,變異系數0.94,內中外帶齊全,有陡溝、龍家河、晏家坪等明顯的異常密集中心。
經1/1萬土壤測量,在工作區圈出了以Ht13、Ht3為主的金異常,該異常面積大,濃集中心、濃度分帶明顯,強度高。從Au、Ag、Sb、As吻合性及共生性組合特征將金區異常劃分為三個密集地段:晏家坪密集區、磊石溝密集區、磊石溝-西溝密集區。(見圖2)
2 礦區地質
2.1 地層及巖性組合
礦區位于龍家河-磊石溝間,處于蓮花石-磊石溝復背斜的南翼近核部,出露下志留統梅子埡組(S1m)深灰色粉砂質絹云母千枚巖,絹云母千枚巖夾薄層巖屑砂巖、砂礫巖。
梅子埡組劃分為二個巖性段,金礦化賦存于第一巖性段的(含碳)粉砂質絹云母千枚巖、含細粒黃鐵礦巖屑砂巖中。
2.2 構造
礦區的構造以南秦嶺印支褶皺帶的白水江-白河褶皺束茅坪-雙河復背斜北翼,蓮花石-磊石溝復背斜及南羊山斷裂帶,區內斷裂隱蔽、褶皺發育、且南羊山斷裂帶對其兩側地層、巖性、巖相特征產生控制和影響[2],其中構造與地層近東西向展布。
2.3 變質作用
變質作用及圍巖蝕變:變質作用以區域變質作用為主,形成以千枚巖為主的低綠片巖相。圍巖蝕變較弱,以褐鐵礦化、黃鐵礦化、鐵白云石化為主,硅化、絹云母化次之。
3 礦體地質特征
礦區目前已圈出6個礦體,分別為:
K1礦體:出露于磊石溝金礦的西段(西溝梁西,左家溝地段),地表呈近東西向展布,金礦化產于巖屑砂巖中。礦化體走向延伸約為180m,產狀340°-10°∠30°-50°之間, 平均厚度2m,平均品位1.52g/t,礦體品位1.48-1.56g/t。
K2礦體:出露于磊石溝金礦的西段(左家溝地段),地表呈近東西向展布,礦化產于巖屑砂巖中。走向長度約40m,厚度1m,品位1.7g/t。
K3礦體:出露于磊石溝金礦的西段(左家溝地段),地表呈近東西向展布,沿走向方向延伸約為40m,厚度1m,品位10.29g/t。
K4礦體:出露于磊石溝與西溝之間靠近大梁的陽坡一帶,即0線-8線一帶。礦化產于強片理化含細粒黃鐵礦巖屑砂巖中;礦化體北傾呈近東西向走向,產狀在350°-15°∠20°-60°之間變化,走向長度215米,厚度0.99-1.57米,平均厚度1.21米,單樣品位最高10.20g/t。礦體品位1.02-1.18g/t,平均品位1.90g/t。礦體頂板圍巖為含粗粒黃鐵礦粉砂質千枚巖,后期充填的石英脈較發育,巖性基本穩定,圍巖產狀與礦體基本一致。
K5礦體:出露于磊石溝與西溝之間靠近大梁的陽坡一帶,即0線-8線一帶。礦化產于強片理化含細粒黃鐵礦巖屑砂巖中;礦化體北傾,近東西走向,產狀310°-38°∠20°-46°間變化,走向長度140米,厚度0.17-1.38米,平均厚度0.78米,礦體品位0.78-2.12g/t。頂部板圍巖為含粗粒黃鐵礦粉砂質千枚巖,后期充填的石英脈發育,巖性基本穩定,圍巖產狀與礦體基本一致。
K6礦體:出露于工作區南部劉家洼溝腦一帶,長約50米,厚度約1米,品位3.39g/t。
4 成礦控制條件及成因初析
4.1 礦化高值點特征分析
就槽探解剖分析來看,金的礦化多產于砂巖或千枚巖中的順“層”石英脈體中,而這種石英脈體的產出到底是受原始層理控制還是受“透入性”區域片理(千枚面理)控制,從探槽中金高值點情況分析:其礦化受“透入性”或“貫穿性”區域片理(面理)控制即沿區域片理或區域千枚面理平行產出。
在左家溝-齊家凹一帶多見層理與區域片理(或千枚面理)傾向相反。層理產狀北傾,傾角較陡,S0產狀335°∠63-74°,多見波狀起伏;區域片理(千枚面理)發育-極為發育,且平行面理發育石英細脈,單層厚度2-10cm,見零星褐鐵礦化。片理(千枚面理)S1產狀220-235°∠20-22°,局部196°∠55°。槽探中高值點多為該組石英細脈。
探槽高值點處,順區域片理(面理)產出的弱褐鐵礦化含金石英細脈,其產出具一定的貫穿性
4.2 成礦控制條件
地層巖性條件:礦化產于下志留統梅子埡組第二巖性段強片理化含細粒黃鐵礦巖屑砂巖中,其他巖屑砂巖、砂礫巖、千枚巖中不含礦。
構造條件:礦化體的產出形態受區內大的背斜構造控制;亦與區內較強烈的區域片理化關系密切,區域片理化變形決定著載金礦物黃鐵礦的粒形及碎裂、壓力影、拉伸及定向排列等特征,進而決定金的賦存狀態[3]。
區域變質(蝕變)條件:金礦化離不開載金礦物即區域變質礦物(黃鐵礦)及其區域變形特征。
4.3 成因分析
經過對該區礦化體、礦石成分、礦石礦物組分、礦石結構構造圍巖蝕變及前人研究分析,初步認為該地區成礦控制條件為:武當古陸緣區山前盆地經過稍遠搬運的蝕流沉積作用及后期區域變質作用形成[4],而后期的區域變質及變形作用對金的富集起到了關鍵作用。
5 成礦潛力分析
礦區位于旬陽縣廟坪鄉-仙河鄉境內,處在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Au13異常范圍,在晏家坪形成明顯的濃集中心,異常強度高,濃度分帶明顯;后經1:1萬土壤測量,Au、Hg、Ag、As、Sb元素異常組合性好,在晏家坪一帶形成三個濃集區:晏家坪密集區、磊石溝密集區、磊石溝-西溝密集區。磊石溝金礦所圈出的礦體在該異常的晏家坪、磊石溝濃集區內。
礦區內礦化產于下志留統梅子埡組(S1m)第二巖性段強片理化含細粒黃鐵礦巖屑砂巖及千枚巖裂隙中充填的石英脈中,礦化體的產出形態受區內構造控制。區域片理化變形決定著載金礦物黃鐵礦的類型及碎裂、壓力影、拉伸及定向排列等特征。這與旬陽縣爛泥溝金礦的成礦條件、金礦化的賦存狀態極其相似[5],說明本礦區具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該區含礦層位及特定的巖石組合穩定分布,找礦標志明顯。礦石的礦物成份簡單,以自然金為主,貧硫化物,易于利用。由此可見磊石溝金礦具有較大的成礦遠景及找礦潛力。
參考文獻:
[1]陳松嶺,胡祥昭,鄒海洋.陜西旬陽盆地金屬礦床成礦條件及找礦前景[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1.
[2]趙震宇,王世稱,孟令順,等.陜南地區金礦床綜合信息預測[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4,34(2).
[3]白龍安.陜西省漢陰縣黃龍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J].地質找礦論叢,2002,20.
[4]齊文,侯滿堂.陜西金礦床類型及其找礦方向[J].陜西地質,2004,22(2).
[5]邢學文,陳守余.陜西秦巴地區金礦潛力區預測與評價[J].地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