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聞強識”常用來形容某類“見聞廣博,記憶力強”的人。在古今文獻典籍中,與“博聞強識”意義相同,只是用字上有所替代的“變體”還有好幾種,如:“博聞強記”、“博聞彊志”等。本文對“強”與“彊”、“識”與“志”作辨析和考定,對這些“變體”的產(chǎn)生,以及他們在漢語史中使用的情況做出梳理和探討。
關鍵詞:博聞強識;變體;辨析
作者簡介:姚佳慧,女,碩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H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5--02
在現(xiàn)代漢語書面語中,為稱頌某人“見聞廣博,記憶力強”通常會使用“博聞強記”或“博聞強識[1]”來言說。這兩組詞意義相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出現(xiàn)的頻率也基本相當,二者是并行使用中的一組同義詞。但在翻閱古今各類文獻典籍時,又常見與二詞意義相同的幾種“變體”,如“博聞彊識”、“博聞彊志”等。
這些“變體”是如何嬗變的,與上述兩組詞有何關系?“強”與“彊”又有怎樣的關系呢?“識”為何又音“志”?為解答上述疑問,本文將從以下幾部分對“博聞強識”做出梳理及考辯,以期對該詞做出較為完整的解釋。
一、“強”與“彊”
在“博聞強識”中,“博聞”與“強識”屬于并列關系,且兩個詞語內(nèi)部的結構也相同,皆是定中式。因而,“強”在此處的意義應是形容詞性的。
從其本源來看,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強,蚚[2]也。從蟲,弘聲。,籀文強,從?從彊?!鼻宥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中“強”字之后即是“蚚”字,“蚚”注釋為“強也”。由是可知“強”、“蚚”二字轉注,意義應相同。且《爾雅·釋蟲》:“強丑捋?!惫弊⒃唬骸耙阅_自摩捋。”邢昺疏:“強,蟲名也。一名蚚,好自摩捋者,蓋蠅類?!贝送猓灿姓f“強”本義是一種黑色的小米蟲。總而言之,“強”的本義就是一種蟲的名字。其后,段注:“假借為彊弱之彊”?!皬姟睂儆谛温曌郑瑥南x弘聲。其籀文“”字,從?彊聲。由此,段玉裁認為“強者古文、秦刻石文,用強是用古文為小篆也。然以強為彊是六書之假借也。”段注所言“假借關系”,即是指由于字形相像,再加上在實際的使用中,“強”表示蟲子的本義較為罕用,主要被借用爲表示彊弱之“彊”[3],后逐漸取代“彊”。因此,“彊”所具有的音義,“強”基本都具備了。
在《漢語大字典》中,“強”字有三個讀音,平聲“巨良切”[4]。第一義項是其本義,即表示米中的小黑蟲。第二義項為“健壯;有力。”《字匯·弓部》:“強,壯盛也。”其后又有諸多引申,如“加強”、“剛強”、“橫暴”、“堅硬”,以及表示“優(yōu)越,好”、“甚,程度高?!?、“有余、略多”等義項;當其音上聲“巨兩切”[5]時,主要有表示“勉勵”、“勉強”、“堅決”、“強迫”以及通“襁”;還有上聲“巨兩切”[6],有“堅韌,不柔和”、“僵硬”、“倔強,不順從”三個義項。在“博聞強識”中,“強”作“強大的”和“較好的”來講。
二、“識”與“志”
“識”在《說文·言部》中解釋為“常也。一曰知也。從言戠聲。”從《說文》釋義的角度來看,“識”有兩個義項,即“常也”和“知也”。
首先看段玉裁對“常也”二字的注解:“常當為意。字之誤也。草書‘常、‘意相似。六朝以草寫書。迨草變真。訛誤往往如此。意者、志也。志者、心所之也。意與志、志與識古皆通用。心之所存謂之意。所謂知識者此也。大學。誠其意。即實其識也。”段注此說中已提及“識”與“志”之關系,并做出推斷。他認為“?!笔恰耙狻钡挠炚`字,是因草書書寫而造成的訛誤。又結合文獻典籍用字的慣例,斷定“意”、“志”、“識”三字古代皆通用。此說雖點出“識”與“志”的關系,但仍未言明“識”的本義。
段注所言之外,“?!边€有另外一種解釋。在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中,“?!北唤忉尀椤捌斐!?,即“旗幟”的意思,并有例證“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常者,旗常畫日月者?!庇?,吳大瀓《說文古籀補》中:“戠,古識字。《詩[7]》:‘織文鳥章。織,徽織也。旗之有識者曰旗幟。從糸,從巾,從言,皆后人所加?!痹谶@里,“識”又表示“在旗幟上加標記”。在《漢語大字典》中,“識”的第一個義項即是“旗幟。后作‘幟。”,第二個義項為“加上標記。后作‘誌?!薄都崱ぶ卷崱罚骸罢I,或作識?!庇纱丝芍?,“識”、“誌”二字互為轉注。綜上,將“?!苯忉尀椤捌斐!保欠稀白R”的本義的說法。因而,“識”的本義應是指“旗幟”,后作引申,又有作標記的義項,同“誌”。做標記的意義也是為區(qū)別和方便記憶,因而,又引申有“記住”的意義。《玉篇·言部》:“識,記也?!薄兑住るS》:“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笨追f達疏:“多記識前代之言,往賢之行。”《論語·述而》中,“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币嗍怯涀〉囊馑肌?/p>
解釋了“常也”,再來看《說文》中的“一曰知也”。這里的“知”,即表“認識”、“知道”的意思。在讀音方面,“識”表示“旗幟”意義相關的皆讀去聲“職吏切”[8];表示“認識”、“知道”意義的,是入聲“賞職切”[9]。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識字依事之先后分三義:最先為記識,一也;認識次之,二也;最后為知識,三也。記識、認識皆動作也,知識則名物矣。余謂識字當以記識為本義……許君以知訓識者,知字本有記識之義,亦有認識之義。” 楊先生之說符合人類語言文字產(chǎn)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符合“識”各義項發(fā)展引申的規(guī)律。
如上所言,“志”與“識”在古代通用。在《廣雅·釋詁二》中:“志,識也。王念孫《疏證》:“鄭注云:志,古文識。識,記也。”王念孫認為“志”是“識”的古文,“識”就是“記”?!爸尽薄ⅰ白R”、“記”三字確為通用,但“志”并非古文“識”,古文“識”應為“戠”,且“誌”為“志”之異體,后漸被淘汰。又《字匯·心部》:“志,記也,與誌同?!币蚨?,識、志、誌、記,皆爲同源通假字。
所以,“博聞強識”中“識”與“志”二字都有表示“記,記住”的意思,讀音也相同,屬于通用假借之關系。絕非表示“知道”或“認識”的意義。
三、幾種變體及使用情況
利用瀚典中的古代漢語語料庫[10]檢索發(fā)現(xiàn),“博聞強識”、“博聞強記”、“博聞強志”、“博聞彊志”、“博聞彊識”、“博聞彊記”幾種形式均有出現(xiàn)。這些變體其實應分兩類,一類以“強”分別搭配“識”、“志”、“記”;另一類以“彊”來作搭配。關于“強”與“彊”二者的關聯(lián),上文已作分析,此處便不贅述。在這幾種變體中,“博聞強識”和“博聞彊記”出現(xiàn)的條目較其他形式都多。在上古和中古的文獻中皆可尋到,但“博聞彊記”在所搜索的近代文獻中已不曾出現(xiàn)。相較而言,“博聞強識”在近代的文獻中仍有使用。推測其原因,應是受“彊”字被“強”取代而影響。
此外,“博聞強識”、“博聞強志”、“博聞彊志”、“博聞彊記”在上古的文獻中都有出現(xiàn),且在該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博聞彊志”所得的兩條記錄都是在上古文獻材料中出現(xiàn)的:
1、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禮記·曲禮上》)
2、傳曰:析辭而為察,言物而為辨,君子賤之。博聞彊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荀子·解蔽》)
3、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彊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史記·列傳·屈原賈生列傳·屈原本傳》)
4、博聞強志,口辯辭給,人智之美也,而明主不以求于下。(《淮南子·第十一卷·齊俗訓》)
5、夫賢主所作,固非淺聞者所能知,非博聞彊記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史記·世家·三王世家》)
只在近代文獻中出現(xiàn),而無上古和中古使用情況的,只有“博聞強記”:
6、敬子解。不求諸心而求諸跡,以博聞強記巧文麗詞為工,以為人不知性,故怠于為希圣之學,而樂于為希名慕利之學。(《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五·程子之書一》)
7、他為人更狠,但有些小人之才,博聞強記,能思善算。(《喻世明言·第四十卷·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博聞彊識”在上古文獻中并未出現(xiàn),只見于中古的文獻中:
8、評曰: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彊識,才蓺兼該。
(東漢《三國志·魏書·卷二》)
9、崧曰:鄭君學覽古今,博聞彊識,鉤深致遠,誠學者之師模也。
(東漢《三國志·魏書》)
除以上形式外,在中古文獻中還可見到表示同樣意義的,如“博聞多識”、“多聞強識”、“博學強識”等。“博聞強識”一詞及其諸多變體在古代文獻中的使用情況還是比較復雜的,其中不僅有文字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有文獻版本、傳抄方面的因素,但結合上文對該詞做出的梳理,對于其中的某些變化也可以做出解釋。在現(xiàn)代漢語中,目前仍以“博聞強記”或“博聞強識”最為常用,其他變體已趨消失。
以上,即是對“博聞強識”的分析和梳理。在日后實際的閱讀和學習中,如遇到該詞及其諸多變體,希望本文能為讀者解疑。
注釋:
[1]在古代文獻中作“識”,“識”是其簡化字。
[2]蚚,音“奇”。
[3]彊,本義指“弓有力”。
[4]音同“墻”。
[5]音同“搶”。
[6]音同“降”。
[7]出自《詩經(jīng)·小雅·六月》:“織文鳥章,白旆央央?!?/p>
[8]音同“至”。
[9]現(xiàn)代漢語中已無入聲。
[10]主要使用“瀚典全文檢索系統(tǒng)·古漢語語料庫”。上古階段文獻主要包括《尚書》、《毛詩》、《周易》、《儀禮》、《周禮》、《禮記》、《春秋左傳》、《戰(zhàn)國策》、《論語》、《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老子》、《商君書》、《管子》、《孫子》、《史記》、《淮南子》。
參考文獻:
[1]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2]湯可敬. 說文解字今釋[M]. 湖南:岳麓書社, 2005.
[3]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 四川: 四川辭書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團,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