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偉
核心素養體系是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是成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關鍵”因素和未來基礎教育改革的靈魂。核心素養更加明確了全面發展綜合素質教育的方法,以適應當下經濟時代的需要。為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提出更具體的培養方向和要求。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而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目前,有關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即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等五個方面。
一、歷史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考察分析,這是了解和理解歷史的基礎,是認識歷史所必備的重要觀念。
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教學和運用地圖。在講述紅軍長征過程中,利用多媒體結合地圖,將紅軍經過的重要地點和時間,在地圖中以動態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生通過直觀感受,更容易形成歷史時空觀念。課堂中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認識歷史事件的橫向縱向聯系和知識的遷移能力,構建文明史的坐標體系。在講述長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述長征的歷史背景幫助學生更好地升華長征精神。在課堂中通過時間將知識橫向縱向聯系起來,可以幫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二、史料實證的方法
史料實證是對獲取的可靠的史料進行推理和論證,形成對歷史正確、客觀的認識。重視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去偽存真,這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所特有的思維品質,是理解和解釋歷史的關鍵能力和方法。
史料實證重在強調科學實證的精神,培養學生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意識和能力。故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除了呈現可信的史料外,直接運用史實完全是可以且必要的。如在歷史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聯想到不同歷史時期差異明顯的社會經濟狀況。通過唐代前期農耕社會的中國、唐朝后期文化教育的發展,最后,在分析總結中,重點強調人們對時間的感知需借助空間的變化這一觀點。當我們通過兩張歷史地圖呈現空間變化時,本身就在向學生傳遞著時間的概念。歷史倘若缺少了時空要素的話,那么便猶如大海中的航船不知方位一般。所以,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一定發生于具體的時間和空間中。在教學中,歷史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挖掘歷史的真,這種真和尊重,便是最大的人文追求和家國情懷,這一過程其實就是在培養學生對歷史的感悟,以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三、關注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歷史知識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的分析和客觀的評價與判斷。所有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對過去事情的解釋,這是在形成歷史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敘述歷史的能力,是檢驗學生的歷史觀和歷史知識、能力、方法等方面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這個素養主要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對歷史的解釋能力。學生通過接觸不同的史料和歷史敘述,理解歷史學家和他人是如何通過不同的手段和不同的方式形成對歷史的解釋,并探討他們的意圖,評價各種歷史解釋的意義和價值,思考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重要性;了解為什么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價值體系會導致不同的評價;通過對歷史進行實事求是的闡釋和評判,學生學會去反思歷史,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
四、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是通過唯物史觀對所認識的史實進行全面客觀考察,這是學習和探究歷史的核心理論和指導思想。透過歷史紛雜的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
所有的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對過去的闡釋和評判,既包含了敘述者對史事描述的整理與組合,又體現了敘述者對歷史的立場、觀念等。人們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解釋歷史和評價歷史,對歷史事物進行價值判斷。歷史學是揭示人類歷史進程的學科,是在一定的歷史觀指導下對人類歷史的敘述和闡釋。歷史課程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人類歷史發展進行科學的闡釋,將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融入到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社會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是歷史解釋的首要出發點。階級斗爭是歷史的直接動力,是分析歷史的重要視角。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時勢造英雄。人類社會形態經歷了從低級走向高級的歷史進程。教師在課堂中,指導學生通過分析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揭露歷史本真,從而凸顯唯物時觀。
五、培養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指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通過歷史學習,能夠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認識國情,認識祖國的歷史發展趨勢,樹立民族自豪感,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傳統,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家國情懷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在思想、觀念、情感、態度等方面的重要體現,是實現歷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標志。
歷史學科《綱要》要求“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具有家國情懷,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了解并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了解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
這五個方面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它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結合體;是伴隨終生可持續發展、與時俱進的動態優化過程;是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生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是今后指導歷史教學、開展學業質量評價等的指針。
參考文獻:
[1]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2]吳偉:《歷史學科能力與歷史素養》,《歷史教學》,2012年第11 期。
[3]何成剛:《歷史核心素養的提煉與培養》,《歷史教學》,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