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男
摘 要:隨著十九大的閉幕,“供給側改革”成為了近些年產業發展理念中的熱門詞匯,這也預示著供給側改革將成為體育產業結構升級的出口與突破口的。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先由探討供給側改革的深刻內涵,再延伸至體育產業,對供給側改革對體育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意義進行剖析,其中包含對供給側改革在體育產業結構升級中必要性的解讀和對其未來發展方向的設想。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體育產業結構升級
一、目的
我國體育產業近些年已經加快了發展,經國家統計局核算,2016年國家體育產業總產出(總規模)為1.9萬億元,較2015年增長11.1%;實現產業增加值6475億元。可以從以上數據看出,我國體育產業的總體發展的腳步正在加快。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遠低于同期美國水平(3%)及全球平均水平(2.1%)。說明我們升級的方向仍需要進行調整,對產業內部結構的資源配置仍要進一步合理劃分。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這種經濟理論也為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提供了指導思想。總體來看,在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體育產業結構升級的前進方向具有一致性、協同性。因此,認識學習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刻內涵,才能進一步推動體育產業結構性改革加快體育產業結構升級,把握好體育產業結構升級的具體問題和方向。
二、方法
1.研究對象:以供給側改革、體育產業結構升級和二者的結合理念為研究對象,以十九大報告中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為指導,研究其對體育產業結構升級的適應程度和推進方式,剖析方法與目標之間的深刻聯系。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檢索中國知網(CNKI)學術論文網絡出版總庫(時間段 2005—2018年),以“供給側結構改革”為關鍵詞檢索590條,“體育產業結構升級”為關鍵詞檢索13篇,以“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為關鍵詞檢索50條。
三、結果
1.關于供給側相關內涵的深刻理解
“供給側”來源于經濟學概念“薩伊定律”,要深刻理解供給側就要回溯到薩伊定律的本質內涵,其核心思想是“供給創造其自身的需求”。這一結論隱含的假定是,循環流程可以自動地處于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我們可以看到,“供給側”這一概念背后是首先還是以消費者意愿為主導,強調市場的自我調節,而這也要求供給方能隨時根據市場信息調整供給資源流向,彌補需求缺口,更加合理地使資源得到優化配置。
由上面定義可知,由“供給側”一詞出發,追根溯源其中就蘊含著對優化資源配置的追求,這也是每一個經濟學理論的共同追求,只不過每種理論背后的角度不同。在中國幾十年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下許多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和資源配置不合理的情況,這將嚴重拖滯中國今后的經濟發展。對于市場的資源配置,現在從供給側進行改革,并不是忽視消費者的需求,反而是對消費者需求的更深層挖掘和引領,是作為供給者先于需求者市場感知下的優勢中進行的,這樣對市場的資源配置有更全面更充分的調動,更主動地引領市場行為會使經濟活動更加高效,主動擠出產能過剩的行業,迫使一些行業跟隨時代轉型,讓整個市場具有統一性和時代性。對于供給側一方,在這種理念引領下,為了在市場競爭中取勝,他們將不得不拓寬市場可能性并注重產品質量,因為作為主動者在走一條挖掘需求的道路時,產品品質將是比完全迎合消費者需要的大批制造,在這種市場環境下更可靠的發展道路。對于需求一方,當供給側出現變化與先導行為,需求者的消費行為也隨之改變,在有更多選擇權時消費者將對產品質量有更高的期待,這也符合中國新時代的消費理念,讓我國的消費形象得到提升,也讓需求者享受更優質的產品服務。
2.在供給側改革的理念指導下從多方面促進體育產業結構升級
體育產業結構升級應該從多維度進行,主攻制造業、外延多領域,是突破現在體育產業仍然依附于傳統第三產業、缺乏創新活力瓶頸的突破口,對于體育產業在供給側改革的理念下進行結構升級的設想有一下幾個方面:
2.1政府應該鼓勵體育產業制造業領域的知名本土品牌進行高端化升級
現在我國的許多本土品牌由于發展基礎薄弱,給人留下了中低端的刻板印象,妨礙了本土體育制造業的進一步優化升級。安踏作為一個成功典范,通過自身技術提高了產品質量同時走國際化路線增強產品設計感,結合成功的營銷手段,最終成功轉型。但是許多本土品牌在外來眾多國際品牌的打壓下,很難進一步在高端市場施展拳腳,這時除了靠品牌自身的突破還需要外界政策的支持,這樣眾多的本土體育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完成轉型升級,才能帶動整個行業從供給側完成體育產業升級。
2.2在體育產業中的第三產業(包括服務業、教育業等)應該與其他領域相融合以謀求共同發展
群眾體育、休閑體育作為群眾基礎最雄厚的兩個方面,可以與旅游業娛樂業相結合,突出體育中自有的人文價值、地域特色、拼搏精神,從而更好地促進供給側的產品市場為體育產業注入更多活力。在學校教育方面應該更加強調體育教育的地位,多向中小學輸入體育教育人才,對于有天賦的學生可以從小在義務教學中進行專項培養,豐富體育人才庫,在人力資源方面增強體育產業的創新活力。
2.3將“互聯網+”的理念帶動體育產業結構升級
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1992萬人,半年增長率為2.7%。互聯網普及率為54.3%。中國作為一個信息時代的大國,憑借互聯網打破空間時間局限性的特點,我們可以多方位將互聯網與體育產業融入,充分運用大數據的優勢,合理在場館、教育等領域提高體育產業供給側的質量,進一步通過信息傳遞的迅速與便捷性優化資源配置,促進體育產業結構升級。
四、結論
如何從對“供給側”的理解中找到體育產業結構升級的出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最終發現,供給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優化資源配置,需要企業和政府做出更多前瞻性主動性的行為,引領消費者市場主動升級,進而提高全行業產品服務質量;而在體育產業中仍然要重視第二產業制造業的發展動向,積極將第二第三產業相融合,多領域的結合是升級體育產業的必經之路。只要深刻把握供給側改革的理念,找到體育產業結構升級的正確出發點,將以民為本的思想深深植入改革,鼓勵創新,體育產業的升級之路就會朝著前進的方向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小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內涵、理論源流和時代使命[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6(2):82-87
[2]楊強.體育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機制與重構模式研究[J].體育科學,2015,35(7):3-9
[3]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4(1)
[4]梁樞,王益民.“互聯網+”視域下體育制造業供給側改革研究——O2O商業模式的開發與應用[J].體育與科學,2016(4),36-41,87.
(作者單位:北京體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