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婷
摘要:敬畏生命思想將倫理范圍擴展到一切生命,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樣的理念既能適應時代需求,也能和中國傳統思想產生共鳴。將敬畏生命思想引入我國生態文明教育體系,能夠有效整合各種零散的倫理思想,增強教育效果。推動社區教育與敬畏生命思想結合,能夠擴大受教育人群,實現生態文明教育的全民性和終身性,最終使敬畏生命思想成為一種社會文化。
關鍵詞:生態文明教育;敬畏生命;傳統思想;社會文化
一、培養敬畏生命的意識
生命倫理學的奠基人阿爾伯特·史懷哲在其著作中稱“由于受制于神秘而殘酷的命運,我們大家都處于這樣的境地:為了保持我們的生命,必須以犧牲其他生命為代價,即傷害、毀滅生命而不斷犯下罪過……自然界中的生存與毀滅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倫理的人對生命的保存和改善在大自然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但敬畏生命不會因此變得毫無價值。”[1]
因為,敬畏生命倫理的關鍵在于行動的意愿。行動的意愿能夠帶來外部的改變,這樣的意愿是需要培養的。有關如何培養行動的意愿,史懷哲給出的解答是將敬畏生命上升到文化層面,在他看來文化的目的是“實現知識、能力和人的社會化的一切可能的進步,并由此共處促進個人內在完善……敬畏生命完全具備這樣的特征。”當敬畏生命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它便能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的思想與行為。
敬畏生命在我國并非無源之水。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生命,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周易.系辭下》稱: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就是說天地間最美好的道德就是使萬物生生不息。傳統文化歷時千年,深刻影響著國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正如史懷哲在《中國思想史》一書中分析的那樣“中國倫理包含一種來源于自然感受的對生物的同情之心,這種同情之心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漸漸形成,并在民眾的思想方法中漸漸固定下來”。[2]當然,因為時代所限,中國古代生態思想缺乏邏輯完整性,不可避免的帶有理論零散的缺陷。[3]敬畏生命和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可以使這些零散的倫理觀念成為一個整體,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近年來,我國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教育因此受到廣泛關注。實際上,自1973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召開以來,我國就十分重視環境教育。1980年環境教育被正式列入中小學教育計劃和教學大綱,成為了國家教育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思想,它是人類環境教育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即“環境教育”向“可持續發展教育”轉變。[4]次年,我國為貫徹大會精神而頒布《中國21世紀議程》提出要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融入整個教育過程。從此中國環境教育也逐漸轉變為可持續發展教育。如今,我國實行的生態文明教育教育便是在環境教育和持續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內容較之以往更為豐富。經過多年發展,生態意識逐漸深入人心。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理念闡述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史懷哲的敬畏生命理論的核心觀點是“愛且尊敬一切生命,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生命達到其最高度的發展”,兩者觀點相似。[5]由此可見,敬畏生命的倫理思想符合當今中國生態文明發展的需要。生態文明教育擁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它是人類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創建生態文明社會的需要,而將生態學思想,理念,原理、原則與方法融入現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態學過程。敬畏生命思想作為現代生態倫理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對于我國生態文明教育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社會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社會教育,將敬畏生命思想引入教育體系,有助于將敬畏生命思想上升到文化層面,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完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
(一)豐富環境專題教育內容
目前,我國生態文明教育采用滲透模式,即將環境教育的內容融入到現有各種學科之中。這是目前國際環境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滲透式教學無需單獨設立課程,能夠減輕教師和學生的負擔。但滲透模式分散性強,涉及學科多,教師多,教學過程中非常容易導致知識的遺漏和重復。因此,2003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生環境教育專題大綱》要求中小學結合現有環境教育內容進行專題教育。通過專題教育的模式,整合教育資源,彌補滲透模式的不足。
將敬畏生命思想引入專題教育,可以將各種零散的倫理思想聯系起來,使整個環境專題教育更加具有權威性和邏輯性。一方面,敬畏生命思想可以與傳統文化取長補短,互相結合。另一方面,因為敬畏生命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在專題教育的過程中可以聯系中國當前的生態問題,例如,動物保護、大氣污染等。借此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個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系,幫助學生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知識、方法與能力,培養學生對環境友善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選擇有益于生態環境的生活方式。
(二)終身教育
要將敬畏生命上升到文化層面,需要依賴長期教育。單單依賴于學校教育,顯然并不能滿足這個的需要。社區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人們生活在各式各樣的社區之中。社區教育本質上來說是教育與社區生活相結合的教育形態。社區教育的目標是提高社區內全體成員的素養和生活質量,培養有知識、有能力、以社區發展為己任的優秀公民。將敬畏生命思想融入到社區教育之中,能有效的擴大受教育群體,提高影響力。
雖然社區環境教育是非常松散的,基本沒有統一的內容,更加沒有完善的體系。在教育效果上,與學校教育不可同日而語。但社區教育亦有其自身的優勢,社區比學校更為接近社會,生態環境日新月異,各種生態理念和技術亦隨之不斷更新發展,社區教育可以與時俱進,使人們及時了解生態環境發生的變化,更快的向人們傳遞環境教育方面的新知識,新觀念。敬畏生命思想可以隨著這些變化,不斷充實自身,發展完善。人們亦可在各種生態思想相互沖擊的過程中得到啟迪,不斷提高生態意識和素養。
參考文獻:
[1]阿爾貝特·施韋澤著,陳澤環譯.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
[2]阿爾貝特·施韋澤著,常暄譯.中國思想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許芳.史懷澤“敬畏生命”倫理思想研究[D].長安大學,2014.
[4]陳麗鴻,孫大勇.中國生態文明教育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第44頁
[5]陽海燕,杜丹,胡穎.史懷哲敬畏生命倫理學及其生態啟示[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4(03):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