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宸
人類的管理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而管理學卻是一門年輕的科學。盡管如此,管理學在不到百年的簡短歷程里,以超乎尋常的速度在世界范圍內迅猛發展,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理論景象。《西方管理思想史》是郭咸綱博士經過20年來對西方管理思想潛心研究的成果,系統地描述了西方管理思想發展演變的歷程。通讀全書,不難發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西方管理思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從生產關系方面研究各個階級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經濟學。生產力發展、歷史發生學、人與社會發展是其研究的核心內容。西方管理思想正是運用了其核心思想,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民族文化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生產關系的進步和民族文化背景緊密相連:
一、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是管理思想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管理思想的發展過程是一部人類社會變革的編年史.人是社會動物,人們從事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都是集體進行的,要組織和協調集體活動就需要管理,但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直接影響到管理水平、管理范圍和管理的復雜程度,因而對管理思想的發展也會產生影響。
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當時的管理水平也與之相適應。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管理思想有了很大發展,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倫國王漢穆拉比頒布的第一部法典、古羅馬建立的層次分明的中央集權帝國以及古中國的《孫子兵法》都閃現出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火花。
14-16世紀的歐洲,生產力水平有了一定的發展,在發達城市出現了商業資本,產生了包買主資本家,生產方式從簡單協作演變成工場手工業,先進生產力與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的矛盾促使了文藝復興運動,西方管理思想也于此萌芽。
18世紀中葉開始的產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發展,管理思想也發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計劃、組織、控制等職能相繼產生。在這一期間,亞當。斯密發表了他的代表作《國富論》,對管理思想的發展有著重大貢獻,他的分工理論為管理學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論根基。
進入前工業社會,社會分工、分層及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日趨復雜,資本主義國家中勞資雙方矛盾日趨突出,生產力水平也日趨提高,急需一套系統的管理理論和科學的管理方法與之適應。1912年,泰勒發表《科學管理原理》一書,提出了通過對工作方法的科學研究來提高工人勞動效率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及四條科學管理原則。與此同時,法約爾把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研究,系統地提出了十四條原則、五種管理職能、創立了組織管理理論。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與法約爾的組織管理理論,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理論性,使科學管理思想體系初具雛形。
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全球經濟由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轉變,生產要素分化、組合、凝結的周期性變化更加明顯,管理職能由計劃、組織、人事、領導、控制向信息職能延伸。管理理論研究在利用社會科學的其他理論和工具方面越來越強,其大量利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發展自身的理論。
二、西方管理思想發展的理論基礎是人性假設理論的發展
管理理論對人性的假設經歷了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復雜人、決策人及全面發展的人假設的過程。
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當作會說話的工具,認為人總是好吃懶做,好逸惡勞,毫無責任心,麥格雷戈把這種傳統的人性假設稱作x理論。
以泰勒的科學管理、法約爾的組織管理及韋伯的行政集權組織理論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論強調人追求經濟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學與經濟學的人性假設趨于一致。
行為科學理論時期,首先,梅奧從“霍桑實驗?”中認識到除了對經濟利益的需求外,人們對社會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經濟人假設,提出了社會人假設。其他行為科學理論的代表人也從不同側面強化了社會人假設,其中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把社會人假設發展為一個精典而又精致的需求模型,其后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和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都是對需要層次論的有益補充。對人性認識比較完整的應屬美國行為科學家愛德加·沙因,他提出了四種人性假說.即理性經濟人假說、社會人假說、自我實現人假說和復雜人假說。這四種人性假說將人的需求性、動機性和社會性相結合,系統地論述了人的需求、動機以及社會性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說明了這三種因素對管理效率的影響。
在當今社會人們受經濟、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陶冶和洗禮,人性變得非常復雜,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不斷學習,不斷超越自我已成為個人的內在需求,管理理論對人性的假設也將升華為全面發展的人的假設。
三、文化歷史對管理思想有著深刻的影響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埃及,發端于古希臘,形成于古羅馬。西方國家早期歷史有個特點,那就是在各個政治較量中,總體格局里總有一個非常強大,而其余較為弱小,正如在古埃及,想要使國家強大,必須經過掠奪,這也是強權思維產生的根源。傳統的西方思維是崇尚理性的,更加傾向于對于事物本質規律的思考,即使思考的對象是人,也更傾向于對人的行為的研究,將財、物、人性和事態都納入到機械性的管理模式中去加以分析和整合。在西方強權與理性思維模式下,西方管理思想很少涉及管理主體自身的修為,而是把管理當作一種工具、一種技術,非常重視物質目標,可以說,西方管理是管理科學。
而東方管理思想主要來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儒、道、釋為中心,以法、墨、農、名、兵、縱橫、陰陽為副線,形成一個多元文化體系。中國傳統管理思想認為,要管理別人,管理家國天下,首先要“修己”,由己及人,由內及外,管理是一個內外兼達的動態過程。中國文化中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盡管不同,但它們大多都認為管理學是一門“以人為本”的“修己安人之學”。管理就是一個“修己安人”的歷程,其中起點是修己,而終點是安人。任何一個人,都應該從自己做起,把自己修治好,再透過做人做事的具體表現,來促進大家的安寧。中國管理是管理哲學,是一門“修已安人”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