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筆者通過查找一線視頻教學資料,通過對課堂視頻的觀察,運用課堂觀察法、文獻法,深層次了解了日常課堂教學提問有效使用的的真實狀態,針對小學語文課堂中提問的現狀,以先進的學習理論為指導,結合自身以往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對教學環節中的提問的優勢與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通過科學的分析,從而進一步探討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師提問有效性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觀察方法;提問;有效性
課堂觀察就是研究者或觀察者(包括執教者本人)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或間接(主要是直接)地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進行相應分析和研究,以改善學生課堂學習和教師教學行為的一種教育科研方法。它是一種課堂教學的微觀分析。用細節沖擊觀念,用事件觸動理念變化,在微觀研究中引發頭腦風暴,是課堂觀察的主要目標。它與我們平時經常說到的“聽課”有很多不同。傳統的聽課只注意了“聽”的吸收而忽略了“看”的效用,聽課時缺少主題,針對性不強,注重了教師的行為而忽略了學生的活動。改變傳統的聽課方式,加強研究,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課堂觀察的本質所在。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最常見的方式,語文課堂教學的推進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提問的藝術和有效性。為研究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筆者以搜尋了崇左江南第二小學三年級劉桂欣老師所授的《圓圓的沙粒》課程為觀察對象,分析了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結論及建議。
一、觀察設計
本次觀察的過程包括三個階段,包括準備階段、觀察階段、反思階段。
(一)準備階段
在真正觀摩課堂之前,必須要有觀察方案的策劃,其中包括確定觀察點、確定觀察內容、確定觀察工具、確定觀察方法四個所需要確定的內容。確定觀察點是我們進行觀察的關鍵,并且在課堂視頻開始時,劉桂欣老師進行了她的說課,了解到了她的教學設計思路等,這樣我在觀察時便于更聚焦于所設的觀察點。此外我對觀察點進行了細化理解,認為“提問的有效性”應包括三個層次,一是有效的提問,即提出的問題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和疑問,能激發學生積極探索的心理需求。二是低效的提問,即提出的問題過易,學生不經過任何思考就能回答;或提出的問題過難,或表述含糊而讓學生不知所措、無從入手。三是無效的提問,即沒有必要的那些提問,或重復的,或與教學活動(目標)沒有關聯的提問。
(二)觀察階段
采取網上搜尋課堂視頻的方式,對崇左江南第二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師劉桂欣所授《圓圓的沙粒》一課為觀察對象,根據確定好的觀察點和測評記錄表進行觀察與記錄。主要觀察教師教授圓圓的沙粒如何變成珍珠及其同伴們的反映心理的過程,即開始后第5分鐘至第45分鐘這段時間的教學。
(三)反思階段
主要是結合觀察數據所進行的反思與分析。筆者對所有問題進行了逐一的分析與歸類,選擇了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進行具體剖析并進行相應反思和分析,并得出觀察結論,提出教學建議。
二、觀察方法
(一) 觀察工具
制定“教師課堂提問有效性觀察量表”進行觀察,該量表對教師課堂提問的問題水平、教師提問方式、教師候答時間、學生回答方式、教師理答方式五個方面進行分析。(具體見觀察量表)
(二) 觀察方法
觀察該課課堂實錄。在觀察過程中,由于是網絡課堂視頻,可以靈活地進行聽課記錄,最后對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的步驟。本次觀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分時段的觀察方法。首先觀察整堂課的課堂教學內容,然后把觀察段定位在第5分鐘至第45分鐘,重點觀察該時間段內的提問情況。二是采用聚焦式筆記記錄方法,集中地記錄課堂提問。三是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分析方法。
三、觀察記錄與分析
(一)觀察記錄及數據統計
我對崇左江南第二小學三年級語文老師劉桂欣所教授的《圓圓的沙粒》一課,應用繪制的“教師課堂提問有效性觀察量表”對出現的提問進行了統計匯總,得出的結果詳見下表。
教師課堂提問有效性觀察量表及數據統計課題:《圓圓的沙粒》年級:三年級授課人:老師甲
觀察者:曹叢 觀察時間:2018年5月10日
(二)觀察分析
1.在40分鐘里,教師提出的問題數為20個。從問題的水平來看,其中記憶性問題2個,占總數的10%;理解性問題13個,占65%;創造性問題5個,占25%。
該教師以問題作為教學的主線,從問題的水平來看,該教師理解性的問題占65%,提問技巧比較單一,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課文的能力,沒有應用性問題,應將語文課堂進一步生活化,創造性問題有5個,占25%,可以說明教師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2.在教師提問的方式上,7個問題都是直接提問,占35%,無間接或迂回提問2個2,占10%,寬問1個,占5%;窄問3個,占15%;單問4個,占20%;重問3個,占15%。劉老師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選擇合適的提問方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注意問題不要過于抽象化,讓學生難以理解。
3.在提問的教師候答時間上,時間過短的12個,占50%;3秒左右的2個,占10%;5秒左右的3個,占15%;過長的5個,占25%。
適時的教學等待是增強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環節,它可以使學生反應長度增加,回答時間延長,答題正確率提高,增強學生自信心,創造性思維活動更加活躍,思維結果更為完善。在本環節教學中,教師提問后未作停頓的次數是12次,占50%。教師提問后應該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以讓學生有時間整理自己的思維,組織自己的語言,并及時收集學生反饋,形成完整的教學閉環。
4.在學生的回答方式上,個人回答的問題數為12個,占55%;集體回答10個,占45%。在觀察時間段內,教師沒有選擇讓學生討論后代表回答這種方式。學生回答方式比較單一,應根據問題的不同類型,采用多種方式回答問題。
5.在教師的理答方式上,鼓勵表揚的5個,占33%;簡單肯定的6個,占42%;提示或重復的1個,占8%;追問的1個,占8%;不作評的0個。
理答是教師對學生答問結果及表現給予的明確、有效的評價,其實質是教學信息的反饋。教師理答的態度及行為方式,對學生答問的質量與積極性有直接影響,是有效課堂提問的重要環節。該教師能較為及時地捕捉生成,但理答方式較為單一,簡單肯定占42%,簡單肯定占主要部分,評價語有待于進一步豐富,方能實現評價多元化。教師預設問題過于簡單,一問一答式較明顯,沒有孩子潛心會文的時間和空間。
四、結論及建議
(一) 轉變觀念,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在于課堂,而課堂的主體應該是學生。從這次課堂觀察來看,我們耳熟能詳的這一理念還是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理念與實踐脫節,教師主宰課堂的現象較為普遍。作為教師,要牢牢記住,課堂上別忘了把自己隱藏起來,課堂是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在觀察本次的整個課堂劉老師就以學生活動為主,或朗讀,或思考,或發表觀點,,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二) 改變方法,倡導學習形式的多樣性。雖然老師課堂提問是一種相當重要的教學形式,但老師不能獨霸課堂,擠占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課堂時間如以聲音為標志一般分為兩種,一為有聲時間,二為無聲時間。有聲時間分為師生交流時間,學生朗讀時間等。無聲時間分為學生思考時間、練習時間等。因此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無聲和有聲環節的的結合,輔以多種教學形式展開教學,諸如小組討論、朗讀圈注、寫話訓練、靜思默想等。
(三) 研究規律,注重提問的技巧性。教師的備課不僅是備自己,更要備學生,了解學情也是提高課堂提問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師要把握提問機會,在課堂實戰中逐步積累經驗,豐厚教學功力,學會提問,力求做到三點:其一,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時間。其二,提問面要廣,不能局限于幾個學生。其三,教師提問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作出調整。老師在教學中有一個與學生交流的環節,他沒有將核心問題分解成很多瑣碎的問題,而是在學生無法獨立解決問題時才進行適時的點撥性的提問,通過這種暗示性的提問,旁敲側擊,引導學生自己思考。
(四) 把握教材,提高課堂問答的實效性。教師理解教材的程度對提問的有效性起著重要的影響,提問要關注課文的關鍵地方,要留心課文的言外之意,深入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以確保提問的準確性和可行性。老師深入把握課文實質,設計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心問題只有兩個:“有一種沙粒珠光閃閃,非常漂亮,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嗎”“當圓圓的沙粒變成珍珠以后,其他沙粒會有什么反應?”這兩個問題的學習感悟多以學生交流、教師點評為主,老師只是在關鍵處提了幾個提醒型的問題,在學生理解有偏頗時起到了暗示、引導的作用,整堂課的提問干凈利落,富有實效。
參考文獻
[1]顏月姣.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J].西藏教育,2004(3).
[2]王麗云.優化課堂提問,促進教學增效[J].讀寫算,2011(10).
[3]張曉光.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基于中美比較的視角[J].河北大學,2010.
[4]吳小會.在濃濃的人文關懷中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J].教育現代化,2006(11).
[5]魏薇.透視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策略——新任型與熟練型教師的差異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2007.
[6]許麗麗.高中英語教師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J].西南大學,2009.
[7]陳羚.國內外有關教師課堂提問的研究綜述[J].基礎教育研究,2006(9).
[8]辛欣.對話理念下的課堂提問[M].東北師范大學,2006[10]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0.
[10]明軒.提問:一個仍需深入研究的領域[J].外國中小學教育,1999(4).
作者簡介
曹叢(1989——),男,漢,河南南陽人,教育學碩士 工作單位:南寧地區教育學院 學校:廣西師范大學 研究方向:成人教育,基礎教育。
(作者單位:南寧地區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