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靜
摘 要:中國民族聲樂之所以能在當今這樣飛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中獨樹一幟,盛開奇葩,就在于它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汲取了西洋歌唱藝術的財富,適應了當代社會和人們的審美需求。為此,本文通過對民族聲樂的歷史,客觀的回顧來談民族聲樂的基本文化內涵和教學。
關鍵詞:民族聲樂;藝術;教學
引言
我國的民族聲樂根植于中國的土壤,它包含各族人民創造的、能體現了中華民族聲樂藝術的特點、欣賞習慣和審美意識的多種演唱形式和聲樂藝術品種,積累了浩瀚的曲目,創造了獨特的演唱技術,形成了中國民族聲樂的演唱形式和風格,逐步形成和完善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理論。使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以特有的美學意義,來豐富著世界聲樂藝術的寶庫。
一、民族聲樂合唱概述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是我國勞動人在生活、宗教、教育等活動中產生的,各族人民流傳下來的豐富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各民族光輝燦爛的精神財富之一。廣義的民族聲樂藝術,主要有戲曲、曲藝和民歌演唱,也包含新民歌、新歌劇和西洋唱法民主啊的演唱等。狹義的民族聲樂藝術,主要是指民歌唱法,它一方面繼承發揚了傳統的民歌演唱,同時又吸收了西洋美聲唱法的精髓,由兩者融會貫通而成。過去人們對民族聲樂唱法的理解過于狹隘,如今已向更加寬泛的方向轉變。我國民族聲樂合唱藝術起步較晚,1933年黃自先生寫的清唱劇《長恨歌》早起大型合唱代表作之一。1939年,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成為影響力最大的合唱代表作,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民族聲樂合唱藝術蓬勃發展,建立了很對專業合唱團體,民間合唱團體也十分活躍。1958年,由上海音樂學院創作的《幸福河大合唱》獲得了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音樂比賽一等獎。1965年問世的大型經典史詩《長征組歌》以新穎的形式、鮮明的主體獲得廣大群眾的歡迎。大學和民間藝術團是民族聲樂合唱的搖籃,現代學校音樂生活中,民族聲樂合唱成為一種活躍、受歡迎的藝術形式。
音樂文化的最終目的是人和文化的結合,音樂的理論和探究是人們尋找精神寄托的過程。中國民族聲樂是我國勞動人民的精神家園,是人們心靈的訴說。人們通過聲樂來表達對對命運苦難的吶喊、對掙脫枷鎖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信仰的信奉與尊重,給不同語言、性格、民族的溝通搭接了一道橋梁。中國民族聲樂作為中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之一,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演唱技巧,贏得了無數中國民族兒女的傾心,在中華民眾的精神世界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民族聲樂和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以博大精深的漢文化和多種少數民族文化做滋養,延續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也是人類文化死亡和重生的過程。中國民族聲樂在社會的不斷變革、歷史、人文、價值觀不斷推進中一直探索新的發展方式,在西方聲樂藝術不斷沖擊過程中,在表現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提升與改觀。新的發展時期,中國民族聲樂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尋求升華和機遇,經過不斷的傳承、轉變,有了新的歷史使命,為再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新的載體和力量。
二、民族聲樂在合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教學觀念陳舊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與融合,民族聲樂合唱教學出現了新的方式和理念。從19世紀30年代中國早期聲樂合唱到80年代“中西結合”,中國民族聲樂合唱教學在近50年處于探索階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成立了學院派教學體系,時至今日,聲樂合唱教學制度已日趨成熟。但鑒于種種因素,聲樂合唱教學觀念還比較陳舊,不論是音樂學院還是各大藝術團的群眾教學,民族聲樂合唱教學一個有一個誤區——技術至上論。這種論調培養的結果是技巧越來越強,但缺乏個性,使得合唱風格單調乏味。
2.2美聲唱法為科學標準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單一
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以歐洲美聲唱法的聲樂對我世界各大音樂教學模式產生了重大影響。國內音樂院校和藝術團一直對其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從發展方向來看,主要圍繞“既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又有科學的發聲方法”的風格來開展,收到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但不可否認的是,民族聲樂沒有清晰地區分“民族”和“美聲”的界限,國內音樂界一直采用美聲唱法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單一,學員缺乏個性化的發展,對民族聲樂合唱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2.3學習思想包袱大,積極性差
很多群眾在學習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或情感包袱,演唱時情緒波動大,易出現自滿、浮躁的情況,還有些學員不能全身心投入歌唱事業等問題,演唱時注意力不集中、面部表情不到位等。合唱是多人共同協作,對身體協調和精神注意力要求較高,特別是難度大的作品,教員要引導學員放下思想包袱,提高積極性,通過反復練習和交流來解決出現的難點。
三、加強和改進民族聲樂合唱教學的對策
3.1教學觀念與時俱進
中國近代的發展快速邁過了農業化和工業化,正在朝信息化的方向發展,聲樂合唱教學觀念上一定要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從單一化向多元化、個性化發展。在群眾教學過程中,不墨守成規,多借鑒學院教學、西方美聲教學理念,不斷完善和更新教學理念,學習優秀的訓練方法和藝術表現形式,在教學實踐中提取和驗證新的教學手段,不斷開拓演唱思路,快速充實民族聲樂合唱教學的發展和提高。另外,許多民間藝術團的演員具備淵博的學識及豐富的音樂文化修養,教員要虛心學習與交流,合理選擇教材與作品,在合唱技巧和舞臺表演方面給予學員正確的指導。
3.2多元化民族聲樂教學模式
要改變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現狀,教員要跟隨時代的腳步,不斷探索。無論是音樂學院還是民間藝術團,我國民族聲樂教學主要采用“一對一”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模式的優點是學員能系統的學習聲樂知識,缺點是不能集百家之長,思維容易局限性大。教員在民族聲樂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員個人特點,為他們制定個人風格發展方向和目標,充分挖掘學員的音樂潛質,為學員提供全面發展的機會。比如,教員可以邀請民間優秀聲樂演員對學員進行聲樂知識授課,或聘請民間聲樂演員作為兼職教員,以開發教學的多樣性;可以組織學員去優秀的音樂學院聽課與交流,促進雙方知識性、實踐性的融合。在演唱內容方面,教員多安排傳統合唱曲目,如古代民俗、少數民族經典、傳統經典合唱等。從事民族聲樂教學的教員要不斷的向前輩和同行學習,還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提取和驗證新型教學方法。教員在啟發學員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學水平。大膽嘗試和突破自我,對于確實有效的教學方式加以推廣應用,取長補短,持續改善,不斷開拓學員的演唱思路,達到教學相長。
3.3循序漸進,保持教學的連貫性
民族聲樂合唱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首先要保證學員有傳統的基礎知識作為支撐,促使學員充分領略相關作品的情感,提高文化藝術修養、審美標準,能把握作品的時代特征、文化背景。在教學過程中,教員要確保學員學習的連貫性,在思想志存高遠,在行動上腳踏實地。民族聲樂合唱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重基礎、懂培養、揚個性、勤訓練才能達到清晰的語言、優美的歌聲、真摯的情感。
3.4輕裝上臺,提高學員積極性
教員在民族聲樂合唱教學過程中,要從簡單的聲區開始,切忌剛開始難度過大,打消學員的積極性。用形象簡潔的方式將復雜繁瑣的發生要領傳授給學員,然后難度逐步加大,使學員熟練掌握樂聲知識。隨著學習知識的積累和內容的復雜程度增加,很多學員的思想負擔加重。作為教員,要不斷幫助學員調整心態,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把握合唱時的感覺,從而突破學員遇到的“瓶頸”。教員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員之間的差異性,對個別接受慢的學員進行有針對的訓練。民族聲樂的學習過程是由簡到繁,再由難到易,輕裝上證,放下思想包袱,跟隨教員正確的指導,不斷練習和交流,進而達到熟能生巧、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結語
民族聲樂合唱教學是一個艱巨而漫長的過程,教員要用發展的眼光和嚴謹的態度認真做好這項工作,培養出基礎扎實且具備靈活創新精神的學員是我們聲樂工作者的共同責任。
參考文獻
[1]周奇.謝紹曾聲樂藝術理論與教學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4.
[2]楊白雪.湯雪耕民族聲樂藝術理論及教學探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
(作者單位: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