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楠
摘 要:高職院校肩負國家職業教育的重任,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高職教育的內在特征,決定了校企合作是其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校企合作育人機制數十年實施過程中,在專業課程建設、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職業技術的進步,如何進一步提升高職教育的育人功能,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迫在眉睫。
關鍵詞:創新性;人才;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分析
1導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經過40年的發展,無論是在辦學規模和層次,還是在人才培養質量上,都已經有了質的飛躍。然而,在我國高等教育人才總量不斷增多、高層次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人才結構不斷改善的背后,人才創新能力不足成了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不可回避的一個新問題。
2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現狀
2.1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形式
縱觀發達國家以及我國高校的校企合作實施模式,大致可概括為以下幾種:一是“雙元制”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企業為主、學校為輔合作辦學,政府在合作辦學早期介入,研究制定系列規章制度,提供制度政策保障;二是“工學交替”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學校主導、企業支持,政府僅在后期宏觀上把控政策的合理性、合法性;三是“訂單式”模式,學校與企業簽訂聯合辦學協議,與學生、家長簽訂委培用工協議,學生的實習就業與訂單單位密切相關;四是“實習培訓”模式,學生在學校學習一段時間后,到合作單位進行認識實習、頂崗實習、崗前培訓,以提高實際技能,增強企業認同感。
2.2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困境和不足
一是企業動力不足.校企合作中企業是主體方之一,在校企合作中如何讓企業真正參與進來并且投入到專業課程建設中,如何讓企業感受到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確實和自己息息相關,如何調動企業的積極性,這還需要進一步深思;二是教師熱情不高.很多專業課老師對校企合作普遍持觀望態度,并沒有把校企合作和所在專業發展、自身發展相聯系;三是學校目標不明.不少高職院校對校企合作的真正目標并沒有深刻的認識,以為只要和企業簽協議,開展實習就是校企合作,就達到了校企合作的目的,甚至認為和企業聯系還需額外花費,沒有必要;四是學生受惠不明顯.校企合作的最終目的應該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但是在實踐中,不少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并沒有給學生帶來多少實惠,課程依舊,課程體系依舊,人才培養方案依舊,校企合作沒有真正惠及學生的實際利益。
3校企協同培育創新型人才的機制構建
3.1校企協同培育創新型人才的組織機制
建立完善的組織機制,是推行校企協同育人的前提和基礎。從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要推動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良性運轉,必須建立校、院、系三個層面的組織體系。學校層面要成立由學校主要領導和企業高層、校企主要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的專門工作委員會,對校企合作進行頂層設計,從宏觀層面對校企協同育人進行把握。學院層面應與企業高層業務主管合作成立校企合作專業指導委員會,負責對培養方案修訂、校企合作專項設計、雙方師資配備、企業工作對接等問題進行研討和規范,從中觀層面對校企育人進行規劃。系部層面應選派專業教師與企業實訓專業人員共同組成課程教學改革指導委員會,具體開展課程建設、實訓安排、特色教材編制等工作,從微觀層面保障校企協同育人工作的細化。通過校、院、系三個層面與企業相應層面的對接,完成校企協同育人的基本組織建設,這是開展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本保障。
3.2校企協同培育創新型人才的制度機制
制度是社會博弈的規則,校企協同育人的制度建設,是推進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過程。為保障校企協同育人的常態化與規范化,必須進行校企協同育人的制度建設。在制度建設過程中,高校應根據協同創新的基本理念和相關精神,結合自身專業特色,對相關企業進行專業調研,了解企業資質和基本理念。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相關學院、系部應與企業管理層就育人理念、培養計劃、合作模式等問題達成一致意見,并將經商議修訂的培養方案進行行業、專家論證,審議通過后并由系部執行。在這一過程中,高校應出臺相應的制度文件對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配置,培養方向設定、教學組織管理、協同育人師資選聘,以及相關職能部門協作配合等問題進行規范化,為校企協同育人提供制度保障。
3.3校企協同培育創新型人才的管理機制
校企協同培育創新型人才的管理機制,主要是以課程教學管理為中心的一系列管理活動,包括對人才培養目標制定、人才培養模式選擇、課程體系建構、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及教學質量評估監控等一系列問題的管控。要保障校企協同育人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良好價值,高校在管理機制建設上還應當深入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教學管理體系。具體來說,高校課程教學管理體系應涵蓋如下幾方面的內容:一是要調整設計合理的培養目標,應根據企業和社會人才需求,從學校辦學實力和特色出發,合理設定好各專業的培養目標。二是要依據培養目標確定好畢業要求。從創新型人才培養出發,校企協同育人要落到實處,應當將專業培養目標實實在在地轉化為每一名學生的畢業要求,從評價機制把關人才培養質量,保證校企協同育人目標的實現。三是要設計好課程體系模塊。要從理論前沿與實踐需求兩個尖端出發,通過課程模塊設計,引導學生合理形成基本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四是要做好師資管理。要從校企深度融合出發,通過預留教師彈性編制等方式,從合作企業中選聘企業高級管理人員、高級工程師擔任企業實踐指導教師,著力打造雙師型教師教學團隊。
3.4校企協同培育創新型人才的保障機制
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深入推進,還需要各學校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加大投入,做好校企協同育人的基礎保障工作。重點要做好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對人才培養的保障工作,具體來說,各級高校要通過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政策精神,加大校企合作實驗室、人才培養基地、實習工廠等基礎設施建設,為校企協同育人提供物質基礎。在師資培養上,學校應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等方式,為企業師資提供相應勞務報酬,通過選派優秀師資到大型企業、海外優秀企業進修學習的方式,提高師資創新能力。同時,學校還應當為學生外出實習提供住宿、安全等方面的相關制度和物質保障,通過增加專項經費、購買實習保險等方式,降低學生外出的管理和安全風險,促進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良性運轉。
4結論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和強大的不竭動力。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高等院校進一步改革教學培養模式,加大校企協同育人力量,通過良好的制度設計,提高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規范化程度。校企深度融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轉變理念,積極改革,是當前高等教育不容置疑的發展和改革方向,我們應從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用全球化眼光和國際化思維來認真審視校企合作的機制建設,借鑒和積累有益經驗,逐步推動我國高等教育轉型發展。
項目資料:該論文為 工業和信息化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通信專指委課題《基于移動通信技術專業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研究 》所做,課題編號為TXZZW2016015
參考文獻
[1]靳甜甜.基于產教融合視角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時代金融,2018(06):204.
[2]胡斌梁,蔣宏宇.創新型人才培養視角下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9(10):61-64.
[3]張燕,張靚婷,張洪斌.產學研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構建[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7(04):34-39.
[4]吳允萱,邵李津.集成論視閾下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研究與實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8(07):73-75+89.
[5]袁輝勇,曾翰穎,戴經國.地方高校軟件工程專業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創新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12(36):162-163.
[6]白飛.基于協同創新平臺的高職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6(03):76-78.
(作者單位:黑龍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