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曉曉
摘 要:人工智能在豐富便利我們生活的同時,也給我們現行的法律帶來了諸多挑戰,著作權、個人信息保護、勞動者就業權,交通法規等無不面臨著法律上的完善和調整。本文一方面分析了人工智能帶來的法律上挑戰,另一方面試圖探索法律上應對人工智能的若干措施。
關鍵詞:人工智能;挑戰;措施
一、人工智能的含義
1956年的達特茅斯夏季論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在麥卡錫(McCarthy J)的提議之下首次被提出,并將人工智能定義為制造智能機器的科學與工程,標志著人工智能學科的誕生。[1]60多年以來,人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來給人工智能下定義,但迄今為止仍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定義。仔細分析眾說紛紜的各種定義,發現人們對人工智能的定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的差異:一部分人關心的是思維和推理過程。例如貝爾曼(Bellman R E)的定義,他認為人工智能是那些與人的思維、決策、問題求解和學習等有關活動的自動化。另一部分人則側重于強調行為。如庫茲韋勒(Kurzweil R)提出人工智能是一種創建機器的技藝,這種機器能夠執行需要人的智能才能完成的功能。[2]百度詞條給出的定義則是: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筆者更傾向于百度詞條的定義,此定義不僅全面豐富而且具有時代精神。
二、人工智能對現行法律的挑戰
人工智能創作物的版權性問題
2016年一款名為Prisma的手機繪畫程序,通過學習可以用人工智能的“畫筆”藝術性的創作各種不同風格的畫作。此外人工智能還可以創造音樂,詩歌等,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使文學藝術等領域的創作活動并非人類所獨有。那么對于這一類型的創作物,在法律上我們該如何應對?
版權即著作權,是指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依法對文學、藝術或科學作品所享有的各項專有權利的總稱。[3]而著作權人即著作權的主體,是指依法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享有作品著作權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根據我國法律的這一規定,從主體的角度上便可認定由人工智能所產生的創作物不能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但是人工智能的創作物又有很多例如詩歌、音樂,是完全符合獨創性、可復制性、固定性等著作權法上的作品構成要件的。倘若不能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實踐中法院該如何區分人工智能創作物和人類作品,以確定不同的保護標準。而且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一定會有大量的人工智能創作物的產生,如果不盡早明確人工智能創作物的權利歸屬,必然在生活中引發大量的著作權爭議,不僅版權產業可能日益衰落,而且著作權制度也將受到巨大沖擊。[4]
三、個人信息保護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21世紀,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各種移動穿戴設備,如智能手機,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等正如洪水猛獸般闖入每個人的世界。移動互聯網無時無刻不在收集著每個人的信息,個人信息保護的難度日益加劇。
公民個人信息在今天觸手可得,個人變的越來越透明,與此同時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也不斷涌現。法律對于個人信息概念和范圍的界定仍處于模糊或真空狀態,在規治他人、企業乃至國家收集、使用、加工、傳輸公民個人信息行為方面仍然缺乏有效的規則,致使在司法實踐中,認定個人信息經常產生爭議,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混淆。有效法律規則的欠缺,使得公民個人的信息嚴重被侵害,得不到有效救濟。筆者認為,在大數據的洪流中,立法者應當將數據信息方面的立法放在突出位置,盡早出臺有關保護個人信息的專門法案。
四、人工智能對勞動者就業權的沖擊
從Alphago到無人駕駛汽車,從無人超市到無人工廠,從Automated Insights公司的自動撰寫機器人到IBM研發的世界首位人工智能律師ROSS……人工智能在各領域不斷的從積極研發到投入使用,其在便利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就業問題的擔憂。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預言:拜機器所賜,人類社會將誕生一個歷史上從未出現的、對經濟和軍事都毫無用處的“無用階級”。李開復說,未來十年人工智能將取代50%的工作。
我國《憲法》第4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創造勞動就業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并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根據憲法的規定,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國家更應該積極創造勞動就業條件,保障勞動者的就業權。然而人工智能的發展,勢必會取代相當一部分人的工作,例如無人駕駛汽車必然讓駕駛員失業,無人超市必然取代收銀員的職位,無人工廠更會使得大批員工被迫另謀職位……盡管科技的發展也會帶來新的就業機會,但是從科技發展對全球就業形勢的影響來看,筆者認為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就業機會與失業相比,就業機會似乎微乎其微,不值一提。人工智能給勞動者的就業權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勞動者的就業權該如何得到保障,社會保障法該怎樣應對大批的失業人員,這不得不引起法律人的注意。
伴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法律面臨的挑戰只會越來越多。例如性愛機器人的出現,是否影響到傳統的婚姻制度,是否應當賦予某些越來越智能的機器以虛擬的“法律人格”,人工智能在司法審判領域的應用會給法官司法權帶來怎樣的影響,是否會影響到司法的公正性等。
五、法律應對人工智能的若干措施
國家合作與交流,達成國際性的有關公約、條約一方面,如同克隆技術帶來的倫理問題一樣,人工智能的發展同樣需要國際社會達成共識來限制它的應用與發展。另一方面國家間的緊密聯系,科技、立法等方面的差異也需要國際間加強合作與交流,共同制定相關的公約和條約,為工智能的發展掃除障礙。
(一)制定本國相應的法律法規
為了管控風險,使人工智能朝著利國利民的方向發展,國家應當盡早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設立相應的機構規范其發展。[5]例如確立安全、自由、福祉、責任等具體的人工智能發展原則,制定信息保護法案規范企業的行為,設立專門監管機構加強對相關單位和人員的監督。
培養綜合性法律人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給法學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面對人工智能當法律人不知道它基本的工作原理,不熟悉基本的科學知識時,立法者可能無從立法,律師質證困難,法官難以做出正確裁判。[6]因此有必要培養法律和科技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性法律人才,以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高校應當與時俱進,推動課程體系改革,注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例如2017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成立的未來法學院。
結語:人工智能正如潮水般向我們涌來,必將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人工智能給法律帶來的挑戰,為了使法律對社會生活的調整不至于措手不及。法律人應當保持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密切關注前沿科技所帶來的社會生活的急速變化,高瞻遠矚,培養和保持可預見的思考能力,積極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史忠植:人工智能[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1
[2]李開復 王詠剛:人工智能[M].北京:文化發展出版社,2017.3
[3]吳漢東:知識產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2011.8
[4]曹源:人工智能創作物獲得版權保護的合理性[J].科技與法律,2016(03):488-508.
[5]吳漢東:人工智能時代的制度安排與法律規則[J].法律科學,2017(05):128-136.
[6]鄭戈:人工智能與法律的未來[J].探索與爭鳴,2017(10):78-84.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