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村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從上世紀末開始,傳統村落的保護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系統科學是一種新興的交叉型學科,本文以系統科學視角,為傳統村落的研究和保護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傳統村落;系統科學
1.系統與系統科學
貝塔朗菲對系統的定義為:“系統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多個要素的綜合體。”其更精確化的定義為:若一個對象集包含兩個及兩個以上的不同對象,對象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從而使整個對象集具有單個對象不具有的新性質,這個對象集就是一個系統,而新性質產生的過程被稱為整體涌現性。
系統科學是以系統的視角觀察研究客觀世界并進行研究的一種科學知識體系,是一種新興的、交叉型的學科。系統科學將研究對象作為系統,觀察并研究復雜系統的性質和演化規律。
2.系統科學與聚落
2.1 聚落系統的模型建立
聚落是一個典型的系統。本文借鑒系統科學方法研究過冬村傳統聚落系統,并以系統科學的思維建立如下圖的聚落模型。
聚落系統生成于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中,以人的活動為主要整合力,逐漸演化出聚落空間系統、聚落社會人文系統、聚落經濟系統三個分系統。聚落空間系統包括聚落中的建筑、外部空間、街巷、以及水系、植被與農田等自然景觀要素。聚落社會人文系統包括聚落的宗族系統、社會關系、鄰里關系、當地的民俗文化等要素。聚落的經濟系統包括聚落的生產模式、產業鏈等。
人是聚落系統的核心要素,由于人可以自由地穿梭于系統內外,故而“人”要素在圖中是介于系統內外之間的,主要是示意人既可在系統內活動也可在系統外活動。圖中實現表達的是“直接聯系”也即“強聯系”,由于人的能動性,聚落的建設是人對自然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做出的一種應激的、主動的、積極的行為,所以人與自然環境、社會人文環境的聯系是直接的。由于人的建設活動創造并發展了聚落的空間系統,人的生產勞動創造并發展了聚落的經濟系統,人的社會活動創造并發展了聚落中的社會人文系統,故而人與聚落中三個分系統間也具有直接聯系。而聚落空間系統中的建筑、街巷等在建設時,會受到當地的地域文化影響,工匠在營建過程中也會考慮到生產生活的便利性問題;而聚落的農業生產勞動與當地地域文化也息息相關;建筑與外部空間構成的人居環境又會反過來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聚落空間系統、聚落社會人文系統、聚落經濟系統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但這種聯系都是間接的,因為沒有人的活動,三者間并不會產生直接聯系。同理,自然環境、社會人文環境也與聚落整體與局部的形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但這也是間接的聯系,如果沒有人的參與,聚落是不可能憑空建立或改變的。
2.2 聚落系統的生成、演化、消亡
根據系統生成論,一個系統從無到有的生成過程必須有一定的外部環境基礎,而一個聚落系統的生成、發展和演化正是基于當地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系統的生成是對原有環境中的要素進行差異整合的過程,在環境中本互不關聯的要素之間建立起相互的聯系、相互的作用。
根據系統演化論,系統誕生后,系統的發展、完善、轉型、衰敗、消亡都被稱為系統的演化過程。演化的內因是系統間互相聯系的要素之間會持續不斷的相互作用,外因是系統外部環境中要素的變化。對于聚落系統來說,聚落系統的最主要要素就是人,由于人具有能動性,可以自由穿梭于聚落系統內外,并實現聚落系統內外的能量和信息交換,并通過勞動實踐等活動讓聚落系統中原本無序的要素間聯系變得有序,故而人的活動是聚落系統生成演化的最大動力,即系統生成演化中的整合力。系統論中,會用“熵”的概念度量系統的混亂程度、即系統結構的無序程度,系統中的整合力使無序的系統結構演化為有序,是一個熵減的過程。系統的衰敗的主要動力被稱為“分離力”或“離心力”,與整合力的概念相對,系統中的分離力會導致系統中要素結構從有序演化為無序,是一個熵增的過程。
3.系統視角下傳統聚落的保護
傳統聚落系統是基于當地自然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以聚落中人的活動為主要整合力,通過漫長時間生成、演化出的聚落系統。傳統聚落的衰敗和消亡是聚落系統中分離力大于整合力的表現。其系統中的整合力以人對民居建筑的使用與日常維護為主,也包括村內建筑與設施的建設、村內公共文娛活動、融洽的鄰里關系等,系統中的分離力以村內居民的遷出或長期外出為主,并包括村內公共空間的荒廢、環境污染、鄰里關系的淡化等。
聚落系統具有整體涌現性,即聚落系統具有各組分總和所不具有的新性質。傳統聚落系統是當地自然環境要素與歷史文化要素的統一,也是村內建筑單體、村內街巷、村內綠地植被、村內居民的活動、村內居民的習俗信仰等要素相互聯系而最終演化出的一個統一體。本文所指的整體性原則并不是一味崇尚整體論、崇尚綜合的方法而忽視對要素的細致還原與研究,而是在綜合的基礎上再進行分析。即在保護與更新的過程中,不能完全將聚落中的各要素相互割裂開,需要結合分析和綜合的方法,在對每個單體要素進行保護更新的過程中都要考慮該要素與聚落整體的關系,以及該要素與其他要素的關系。
聚落是由人的活動而形成的自組織系統,人是聚落的核心要素,聚落保護更新的核心應是聚落的村民。故而傳統聚落的保護更新不能單純作為政府的面子工程,也不能單純作為旅游開發,而是需要以人為本——以改善民生作為聚落保護更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就需要改善聚落的基礎設施、整治美化聚落的公共空間環境、更新修繕聚落中空廢的建筑、活化聚落中的生活氣息等。除此之外,村民作為傳統聚落的主人,理應在保護更新的全過程中擁有充分的話語權,故而在制定保護更新規劃前應充分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意見,保護更新實踐中也需要得到村民的指導。以人為本中的“人”,除了聚落中的原住民,也包括從世界各地來到過冬村的人,即游客、訪客等,如何基于用戶體驗來引導人們便捷而充實地游覽全村,如何向人們最大化展示村內的歷史文化風貌,也屬于以人為本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苗東升.系統科學精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單德啟.從傳統民居到地區建筑 [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仝思宇,性別:男,籍貫:安徽省銅陵市,民族:回,職稱:無,學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歷史與理論,單位:廈門大學 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建筑系。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