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寶君
摘 要:回顧新中國建立后的這些年,可以發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的未達復興,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共產黨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在理論上創造性的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在實踐上,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道路,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關鍵詞:依法治國;法治建設;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引言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始,也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法治進入了充滿生機勃勃的春天。改革開放30 年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由起步到成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把人權寫進了憲法,依法行政和司法水平不斷提高,并且不斷完善了監督體系。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的確立,標志著我國法治建設發展進入到嶄新的新局面,也標志著我國的治國方略由實質上的“人治”向實質上的“法治”的歷史性轉變。依法治國反映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法治建設的歷史方位
自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在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同時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僅將依法治國作為 “治國方略”,而且在十八大之后將建設 “法治國家”進一步提升為建設“法治中國”,十九大更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行了嶄新的歷史定位,并在此基礎上描繪和勾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宏偉藍圖。
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法治建設的歷史方位,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法治建設的歷史邏輯,成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確定法治建設實踐行動綱領的基礎。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的展望
盡管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的法治建設從起步到基本形成,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中國法治建設只是基本形成,還很不成熟。未來中國法治建設,應當順應法治時代到來這個大趨勢,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第一,要完善我國法律體系,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改革開放頭十年,法學界基本處于一片荒蕪,要抓緊制定在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的法律,填我國現行立法的空白點。雖然目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基本實現了有法可依,但尚不完善,仍有一些法律急需制定,尤其是那些在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用的法律。我們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要求,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目標,加強立法工作,及時填補我國現立法的空白,確保2010年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目標的如期實現。
第二,合理、公正、科學的立法。要完善我國法律體系,必須要保證立法的公正性、民主性、科學性以及立法結構合理性。首先,必須防止把畸形的利益格局或權力關系合法化,“ 立法擴權卸責”、“立法不公”影響法治的權威和公眾對法律的信心。同時要做到立法決策與改革發展重大決策實現有機統一,立法進程與改革發展進程相適應。防止片面強調用立法鞏固改革發展成果,不注意在法治的軌道內進行改革、推進發展,用政策取代法律、違法改革等現象的發生。其次,要及時的修改和完善立法,與經濟社會文化同步發展。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大多制定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初期,因為各種主客觀條件,立法者對于市場經濟的規律要求的認識尚不深刻,對于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這就導致一些立法帶有計劃經濟體制的痕跡,不符合和諧社會的發展要求。再次,要使立法結構合理化。我國的經濟立法速度很快,但在公民基本權利保護、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保障、公共服務、環境資源保護等方面的立法明顯滯后。同時,法律部門之間、單個個法律部門內部立法的科學性、協調性不足,存在法律的沖突。
第三,保證司法公正。目前,我國存在司法權的地方化、功利化、行政化問題,外部干預司法的現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司法不公,司法領域中存在的腐敗問題,打官司難、執行難、地方保護主義、部門保護主義等問題仍然存在,影響了法律權威和司法公信力,制約了司法在維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方面作用的充分發揮。運用科學發展、和諧建設的理論來確立司法科學發展的思路,把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設計,納入司法建設和司法發展的大格局之中,以“司法建設”作為司法權、司法體制和司法機關未來發展的主線,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作為實現司法建設的手段和途徑之一。根據科學發展、和諧社會建設的理論,把司法建設融入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大戰略之中,形成依法執政、民主立法、依法行政、建設司法、強化護法、倡導守法的依法治國新局面;把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納入我國法制整體改革的大視野中,統籌考慮,全面規劃,協調推進,實現司法建設及其司法體制改革的科學發展。
第四,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使行政機關真正成為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廉潔高效為民服務的人民政府。在行政執法方面,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門依然存在。
第五,要樹立法律權威,讓法律得到很好的實施?!胺尚枰恍叛觯駝t形同虛設”。當前全民法律意識還不夠強,守法、護法以及利用法律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法律意識還不深;法院、檢察院、公安部門等法律工作者的法治觀念需要加深;以及政府人員,執政黨等的一些領導干部的素質、能力和作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適應。違法,犯罪的現象依然層出不窮,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新的犯罪方式和犯罪手段不斷出現,這就需要我們的法律不斷的發展和完善,樹立權威,起到威懾的作用,維護社會的和諧和國家的安定。面臨法律實施與立法發展不協調的困難,如何進一步解決法律實施實效問題已成為我國法治建設的主要矛盾。
結語
綜覽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看到,伴隨著20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的廣泛傳播與深入發展,中國共產黨人以大無畏的理論探索勇氣和實踐創新精神,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成果。與此相適應,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偉大進程,波瀾壯闊,與時俱進,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的創新發展,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理論系統有力回應了全面依法治國面臨的重大課題與挑戰,構成了全面依法治國系統化的理論表達,進而實現了新的時代條件下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進程的新發展新飛躍。
參考文獻
[1]李龍.《法理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2]沈宗靈.《法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張文顯.《法理學》[M].法律出版社,1997.
[4]丹尼斯·勞埃德.《法理學》[M].法律出版社,2007.
[5]李布云.《法理學》[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6]周農,張采風.《法理學》[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
[7]《毛澤東選集》[M].人民出版社,1991.
[8]《鄧小平文選》[M].人民出版社,1994.
[9]《江澤民文選》[M].人民出版社,2006.
[10]胡錦濤.《在紀念全國人大成立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4-9-16.
[11]《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C].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