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身為一名本科為陶瓷專業的學生,在對于陶瓷專業的學習與研究上有著特殊的使命感。同時,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每每聽聞老師講解,對于日本文化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西安學習的這六年中,深刻的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感,而西安這片土地上孕育了唐代這樣對于中華文明都有著舉足輕重作用的時代,毋庸置疑,唐三彩從燒造技藝、裝飾風格、藝術造詣水平本身來看,都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對于其研究,有著較為重要的學術意義。在同一時期的日本,奈良三彩作為唐三彩的衍生,也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同時對于唐三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然而,中國學者對于奈良三彩及日本陶瓷文化的研究還不甚深入,學術作品與參考文獻還較為貧乏。在此,我將現有的研究成果做一總結綜述。
自古以來,中日之間有著頻繁的文化交流,陶瓷體現了日本對中國等外來文化的吸取混雜與創造,吸取了外來文化,也堅持了本土文明,漸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美學風格。其中奈良三彩是日本文化史尤其是藝術史的重要代表,雖然奈良三彩的燒造時間不足百年,但是它有著巨大的意義,更因其受到唐三彩的影響而受到中國學者的重視。目前關于奈良三彩研究的成果已經較多,如論文:王維坤的《中日出土的唐三彩工藝技術研究》、李彭的《唐三彩與奈良三彩的比較研究》李彭與康平川的《唐三彩與奈良三彩的比較研究》孫俊峰的《從三彩器看唐朝對日本文化影響》。著作:廖國一所著《假古董假珠寶鑒定方法》、朱璽平所著《古瓷鑒定300題》、郭愛和的《中國洛陽三彩》等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對本課題的研究,以三彩研究為主線,分別對唐三彩和奈良三彩的起源、派生、燒造特點等方向上加以整理,同時以中日文化交流的角度對研究內容加以對比。
概括來說,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奈良三彩的分布、斷代與分期
日本出土的奈良三彩的地點來看,遍及出現在福島、千葉、琦玉、東京、神奈川、長野、三重、滋賀、奈良、大阪、和歌山、兵庫、岡山、福岡大分的1都1府13個縣,分布非常的廣泛。從東北一直延伸到了九州廣大地區。
二、奈良三彩的起源
奈良三彩是日本在奈良時代模仿中國唐三彩而產生的一種陶器新品種,也是一種低溫鉛釉系統的陶器,目前這一學說已經在中日學術界形成了定論。奈良三彩由日本著名研究者小山富士夫命名,它的出現也標志了日本多彩鉛釉陶的誕生。奈良三彩并不僅僅是唐三彩的照搬,雖然在造型上與唐三彩極其相似,但日本工匠在模仿唐三彩的基礎上的同時也注入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當時唐朝發展迅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唐王朝對海外實行開放政策,對外國來華的人采取的保護政策,為來華的外國商人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中國的唐三彩順利的行銷朝鮮、日本等國。
三.奈良三彩的工藝
中國學者在研究奈良三彩時,往往與唐三彩進行對比研究。奈良三彩雖然在效仿唐三彩,但在其使用功能、造型、胎質、化妝土、色釉裝飾、成型方法和成型技巧、紋飾圖案、燒成工藝等與唐三彩進行對比時,能發現種種不同之處。
唐三彩主要是用作殉葬的明器雖然得到了學者們的一致認同,但從出土地點看,唐三彩不僅出土于古代墓葬,也出土于都市的生活遺跡中,用途較為廣泛,既有明器也有生活用具。奈良三彩基本都是器皿類,主要有瓶、盤、碗、缽。其使用功能一般被認為是東大寺進行佛教儀式時使用的禮器,多用于祭祀、佛事之用。
從胎質及化妝土的比較來看,唐三彩的坯制有兩種,一種色澤呈淡紅色,質地有粗有細,另一種胎土的質地細膩光亮,色澤多呈白色。奈良三彩的胎質胎土的含鐵量較高,質地較為粗糙,色澤呈紅蛋殼色。因此唐三彩一般在施釉之前,普遍現在器表施一層化妝土,也稱“護胎釉”,有百分之五十以上都施了這種護胎釉。奈良三彩并沒有施這種化妝土。奈良三彩中大多使用色澤濃厚的綠釉,也有可能是為了掩蓋坯體表面泛紅的這一不足。
成型方法與裝飾技巧來看,奈良三彩器皿類幾乎都是手工拉坯成型,由于生產制作的陶工不同,所以拉坯成型的操作方法也不一樣,奈良三彩的表面裝飾較為簡單,只有簡單的陰刻或是炫紋裝飾。紋飾也比較單調,其色釉圖案構成常見的紋飾基本分為兩類,有黃綠白或者是白褐綠相配的網狀帶斑點紋和綠白相間的‘M或‘W紋。
燒成工藝奈良三彩也與唐三彩有所不同,唐代窯燃燒室大,供氧充足,溫度很高,有一定的氧化作用,所以胎質非常的堅硬,且唐三彩大部分通過兩次焙燒,先進行一次素燒再進行第二次釉燒,但是也有一些小件是一次性燒好的。奈良三彩幾乎沒有一件是一次燒成的,必須要進行第一次素燒,而且素燒的溫度要高于釉燒溫度50-100°C。中國學者熊海堂通過對窯具的分析得出這樣的結論:“中日之間的三彩制作工人發生過面對面的技術交流,奈良三彩是在中國北方使用三叉支墊窯具的窯廠學習過三彩技術的日本人制作的。”
雖然奈良三彩是仿制唐三彩而制成,但是日本工匠在模仿唐三彩的基礎上也注入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滲透了自己的審美情趣。工藝不同反映了藝術家的不同。奈良三彩在學習了唐三彩的基礎上融入了日本的民族文化與陶工的審美情趣。奈良三彩綠色的主調,也體現了日本人的民族特,灌入了日本人的宗教情懷。
四.奈良三彩的藝術地位
日本陶瓷史中,奈良三彩雖不算是主流的陶瓷產品,且只存在于八世紀,隨著平安時代的結束奈良三彩也銷聲匿跡了。李彭認為,奈良三彩的消失并不意味著日本鉛釉陶的停燒,平安時代綠釉陶的生產仍舊延續著它的軌跡,并有所發現和創新。雖然奈良三彩的燒制還不足百年,但是它產生的巨大意義是無法回避的。它的出現標志著真正日本釉陶的誕生,一掃過去日本本土陶器過于灰暗、過于陰沉的外表,迎來了日本陶瓷多彩的新時代。奈良三彩的出現也是中國唐文化對日本文化影響的一個有效例證,它對日本陶瓷史的發展給予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促進了日本陶業的革新,也為日本陶瓷史增添了新的內涵與形式。
根據以上宗論,我們可以發現,目前中國學者對奈良三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奈良三彩與唐三彩的工藝比較,奈良三彩的斷代分析,奈良三彩的工藝特征,奈良三彩的美學結構,奈良三彩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這些分析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文中還有很多疏漏的地方有所欠缺,這也是我們日后需要研究的方向。
注釋
1.《中日出土的唐三彩工藝技術研究》王維坤(文博學院)文獻來源: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年04期第21卷
2.《唐三彩與奈良三彩的比較研究》李彭(景德鎮陶瓷藝術學院) 文獻來源: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3年01
3.《唐三彩與奈良三彩的比較研究》李彭 康平川 文獻來源:景德鎮陶瓷2014年01期
4.《從三彩器看唐朝對日本文化影響》孫俊峰(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 文獻來源:黑龍江史至2015年13期72-73頁
5.《假古董假珠寶鑒定方法》廖國一,漓江出版社1995年 23-24頁
6.《古瓷鑒定300題》朱禧平著,湖南美術出版社 , 2012年05 105-106頁
7.《中國洛陽三彩》郭愛和著,河南美術出版社 , 2012.08 62頁
8.山崎一雄撰文,馬淵久夫等編考古的化學10章,日本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85.25~28
9.熊海堂,東亞窯業技術發展與交流史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作者簡介
侯丹(1994.5—),女,漢族,籍貫:遼寧省蓋州市,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16級在讀研究生,雕塑專業,專業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雕塑學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