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孫犁是跨越現當代文學的重要作家,人們對孫犁小說的研究在具體創作風格上有“詩化”“散文化”的評價,且偏于“詩化”的分析,而對散文化的特點論述不多,即使有所表述也是基于小說文本的精細推敲,對除文本以外作家緣何形成這種散文化風格缺少必要的追問。而本文聯系作家的個人生活經驗,審美情趣,文人脾性等對孫犁小說散文化特點進行簡要地述評。
關鍵詞:孫犁;小說;散文化
在中國現當代小說史上,小說創作有著“散”的一脈。郁達夫的自敘傳抒情小說,廢名的田園牧歌小說,沈從文的邊城湘西小說,師陀的果園城回憶小說,蕭紅的追憶家園小說以及汪曾祺的文人雅士小說等都充溢著作家獨特的散文化特點。其中,孫犁的小說也始終以獨特的“詩化”、“散文化”久負盛名。一直以來,關于孫犁小說呈現出的詩歌般的意境,散文式的筆調,人們更樂于研究前者,而對于后者則著墨不多,或者干脆將“詩化”和“散文化”混為一談。而實際上,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縱觀孫犁整體的小說創作,我們已能認識到,孫犁的小說,整體更符合散文化小說的氣質。在孫犁研究愈加深入的今天,對孫犁小說風格特點豐富而準確的把握仍很有價值與意義。
一、囿于文本分析下的散文化特點表述
曹書文在其《試析孫犁小說的“散文”化傾向》中認為,孫犁在自己的小說創作中用一種主觀色彩較深的散文筆法寫人敘事、狀物寫景,淡化情節,不講究篇章結構,自覺地追求文學的真,重在感情的抒發。溫江斌在其《試論孫犁小說的散文化風格》中認為,孫犁小說描摹朦朧、雋秀的環境以追求詩的意境;描繪生活的片段、側面或場景以淡化情節;運用樸素典雅、含蓄凝練的散文語言呈現出現實主義的真情實景和和浪漫主義的詩情畫意。以上研究不外乎從孫犁小說的結構、情節、語言、人物形象、情感等出發,不同的語言描述,得出的都是作家小說散文化風格的結論。正如楊義概括地,所謂散文化小說,既是“情節的淡化,人物的虛化,結構的自由隨意化”。這些評論,深入細致而又準確生動地分析了孫犁小說的獨特因素,論證了孫犁小說獨特存在的原因。不過,以上研究資料都是囿于文本的細膩分析,創作風格,人物形象的塑造,審美取向,或論及創作手法及浪漫主義色彩,著重分析的是作者小說所具有的散文化傾向,而對作者緣何形成這種風格傾向沒有論述。不過有的研究者不僅深入把握了小說文本的特質,還論及了作家散文化風格形成的原因。
二、出于文本之外的散文化研究
李力在其《試論孫犁短篇小說的散文風格》中,認為孫犁的小說運用的都是散文筆調以及像抒情散文一樣洗煉流暢,洋溢著詩意的語言,語言樸素的真誠可愛。并且,他提出孫犁小說散文化風格的形成源于“作家的天才和氣質”,離不開他童年純真美好的白洋淀生活。因此孫犁用感情駕馭小說文體就像是在駕馭散文文體,強調感情的自然流露,追求曠達的散文境界,表現真善美的生活本質。并總結孫犁短篇小說的獨特之處是散文手法的運用,使小說呈現出散文的韻味和氣質,創造出具有散文風格美的作品??梢哉f這種分析與評價不僅準確而全面的概括了孫犁小說的特點,注意到孫犁小說散文化風格,主要在于小說結構的隨意自由,人物形象的美好浪漫,環境塑造的詩情畫意,情感抒發的真摯感人,也有研究者認識到了作家形成這種風格的生命經驗根源,暫時脫離文本而聯系到作家本人的生命軌跡及其情感氣質,也所謂知人論世。從另一種意義上也體現了孫犁小說研究的外延與內涵。
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者提出新的分析角度,進一步論證孫犁小說散文化風格。石建煒、張麗萍的《悠悠河面依依情—論孫犁小說的藝術特色》中認為孫犁的小說集中描寫生活的某一片段、人物、側面或場景,以散文的抒情筆法來結構小說,善于選擇與人物性格相關的生活片段,靈活自如地加以穿插,使人物的性格命運,生活片段和作者的議論融為一體,隨著人物情感的變化,結構上表現出活潑生動的特點。《琴與簫 》的第一人稱敘述,結構松散,通篇沒有震撼人心的情節描寫,也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幾乎沒有什么故事,所寫的大都是些生活的小片段和細節,作者在這里提到的第一人稱的視角抒情,更符合散文的寫作規范。雖然,敘述視角不可做為區分小說、散文的標準,但是使用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抒情,更像是散文的特質。
三、編選的文學史教材對孫犁小說散文化傾向的不同評價
劉勇主編的《中國現代當文學》如此概括孫犁小說的散文化:“以散文的抒情筆法來結構小說,善于選擇與人物性格相關的生活片段,靈活自如的加以穿插,使人物的性格命運、生活片段和作者的理解、議論融為一體”。在描畫對象和小說語言格調上都刻意追求一種清新明麗的散文詩般的意境優美的語言概括仍不外出于結構的分析,人物的塑造,場面的描寫,語言的典雅,其實并無新意,落于窠臼。錢理群、吳福輝等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中對孫犁小說的評價是,追求“美得極致”。不以情節取勝,而是用一連串的生活畫面,或用一種思想,一組細節串通起來。常采用散文式的、追隨人物感情流動的抒情結構。從以上評論文章的分析概括中,我們可以發現,人們對孫犁小說散文化風格的關注,主要在于文本的考察。也有個別研究者認識到了作家形成這種風格的生命經驗根源,暫時脫離文本而聯系到作家本人的生命軌跡及其情感氣質,也所謂知人論世。
四、散文化風格成因概析
在孫犁小說風格研究中,人們忽略了孫犁小說體現出來的更多的是散文的氣質而不是詩的意蘊。誠如作家所言,“詩是很難寫好的,它比散文更難。較之散文,詩是以質取勝的”。作家的詩歌集子《白洋淀之曲》誠心而言,就不如其小說藝術審美價值更高。或許作家更擅長寫小說而不是詩歌??v觀孫犁小說名篇,諸如《荷花淀》《蘆花蕩》《山地回憶》《吳召兒》《鐵木前傳》《風云初記》等,整體洋溢著的也都是散文化的調子,所謂“詩化”不過是某些片段結構具有詩歌般的意境罷了。如果說,天才和氣質是成為一個作家的重要因素,那么,筆者認為孫犁身上體現出來的更多的散文化的氣質。再聯系作家晚年的作品,就不難理解孫犁小說創作為何呈現更多的是散文氣質。
孫犁為人,正如研究者概括“真摯卻不放恣、孤僻卻不孤傲、淡泊卻不遁世”,優秀的散文大都是以情動人,使人發思的。孫犁的這些短名篇,他的這種為人氣質,與他從小閱讀古典經典文學,年輕時接觸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普希金、梅里美等外國作家有關。孫犁說過,“魯迅的小說《故鄉》《藥》《孔乙己》《社戲》《祝?!贰讹L波》以及《野草》《朝花夕拾》那些散文集子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我非常注意他的抒情方法,敘述和白描的手法,特別是他作品中的那種內在的精神,對人生態度的嚴肅,和對他的人物命運的關注。很少有作家象他那樣,在人物身上傾注了那么多那么深的感情。”在這些中外優秀文學的熏陶與影響下,作家在進行小說創作的時候,就會帶有自身的特質,正所謂文如其人。他說“我晚年所作的小說,多用真人真事,真感情,平鋪直敘,從無一編故事、造情節”,這就更是散文式小說了。
參考文獻
[1]曹書文.試析孫犁小說的“散文”化傾向[J].殷都學刊.1998,(01):79
[2]溫江斌.試論孫犁小說的散文化風格[J].多教一點,2010,(7):51
[4]李力.試論孫犁短篇小說的散文風格[J].中州學刊,1995,(5):80-85
[5]石建煒.張麗萍.悠悠河面依依情—論孫犁小說的藝術特色[J].河北師范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73
[6]劉勇 中國現代當文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03-204
[7]錢理群、吳福輝.溫儒敏.現代文學三十年[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402
[12]孫犁研究專集[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第124頁,第11頁)
作者簡介
劉玉梅(1991-)女,聊城大學文學院16級研究生,中國語言文學 現當代文學專業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