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科技極大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并且在不少行業逐漸取代人類,但是科學技術的兩面性也逐漸暴露出來:機器人在帶給我們驚喜的同時同樣帶給我們驚嚇——機器人犯罪事件頻發,這使我們不得不從刑法角度考慮機器人犯罪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人工智能;機器人;刑法;犯罪
2016年的3月12日注定是一個受世人矚目的日子,由谷歌旗下公司開發的阿爾法圍棋這一人工智能程序與圍棋世界冠軍、職業九段棋手李世石進行圍棋人機大賽中,阿爾法圍棋以4:1的總比分獲勝,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謂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一、人工智能中機器人犯罪的問題
由于人工智能在現代社會中的不斷普及與滲透,機器人犯罪的問題才引起人們的關注。機器人犯罪事件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年,日本廣島一家工廠中的切割機器人在從事鋼板切割工作時突然出現反常情況,將工廠內的一名工人當做鋼板進行了切割,這是世界上第一起機器人殺人事件。1979年在美國同樣發生了機器人殺人事件——美國的福特工廠內,一名年僅25歲的裝配流水線工人被工業機器人的手臂擊中而導致死亡。除了工業性機器人在從事工業生產活動中會因為一系列原因致人死亡以外,過于智能化的機器人也同樣會導致慘劇的發生。1989年,前蘇聯國際象棋冠軍尼古拉·古德科夫與一臺超級電腦機器人對弈的過程中,連敗三局的機器人突然向金屬棋盤釋放了高強度的電流,而此時尼古拉·古德科夫的手正好放在棋盤上,一代象棋大師便命損機器人之手。距離我們最近的是在2015年7月2日,德國大眾的一家工廠內,一名年僅22歲的技術員被一臺機器人意外傷害致死。在整個過程中該機器人并未遭任何損害亦沒有出現任何技術故障,那么引起該機器人突然出手殺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還未可知。
二、機器人犯罪所涉及的刑法的問題
對于機器人犯罪所涉及的刑法問題我想從兩個方面來考慮,首先是犯罪主體的認定。根據我國刑法規定犯罪主體需要具備刑事責任能力,而機器人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刑事責任能力中包含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而機器人是指一種可編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機,或是為了執行不同的任務而具有可用電腦改變和可編程動作的專門系統。有部分學者認為機器人雖然是被人設計的,但是其具有一定的自我操控能力,并且就目前的技術我們尚不能認定機器人為犯罪行為的原因,不能將機器人犯罪的后果交由人類自己來承擔,所以認為機器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可以成為犯罪主體的。但就按照目前我國的刑法理論來說機器人是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因為機器人雖然通過人工智能手段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獨立決策能力,但是由于機器人的決策能力依賴于人類給其設定的程序,因此刑法也只能將其視為“物”,因此機器人本身是不能作為犯罪主體而為我國刑法所規制的。
其次我們在機器人犯罪中還需要認定的是設計、制造、操控機器人的人的犯罪主觀方面是故意還是過失。如果設計、制造、操作者本身對機器人殺人主觀上是故意,機器人的設計制造操控者是將機器人視為一種犯罪工具,則直接向其追究故意殺人刑事責任即可。而如果設計、制作、操作者對于機器人殺人這一犯罪所持的主觀心態是過失,那么則以過失犯罪處罰即可。
三、面對機器人犯罪刑法的應對措施
機器人犯罪的問題不容忽視,傳統刑法理論應當作出什么樣的改變才能應對機器人犯罪的問題?有的學者提出以制定機器人刑法來應對機器人犯罪的頻繁化,將機器人設定為犯罪主體,從而解決機器人犯罪問題。這一構想一方面可以促進人工智能的發展,為人類全面進入智能時代堅定堅實的制度基礎和有力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保護自然人的權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自然人擺脫對刑法的恐懼感,這有利于機器人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但是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刑法的制定是人類為中心的,約束人類自身犯罪行為,從而保護人類自己的利益的,而機器人刑法的設立是以把機器人作為刑法的規制對象,在一定程度上違反了刑法人類中心主義。其次我們需要考慮如何對機器人施行刑罰,難道對機器人適用與自然人相同的以剝奪生命、自由、財產等為內容的刑罰處罰方式?
對于機器人犯罪問題筆者認為首先按照傳統刑法并不能對傷人或殺人的機器人進行歸責,因為傳統刑法理論對于犯罪主體的定義不能應用于機器人;其次我們可以在傳統刑法理論中根據實際需要增添機器人犯罪的相關規定,進而解決未來可能發生的機器人犯罪事件。最后,刑法具有一種特殊的屬性-謙抑性,即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并且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它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一項新技術的誕生雖然可能帶來某些新的犯罪問題,但是只要在整體上有利于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及生產效率的提高,刑法就應當對其保持包容和支持的態度。
機器人犯罪問題的產生于人工智能的發展,這些問題的解決可能依賴于法律的回應。對于機器人犯罪而言傳統刑法理論尚不能解決,而作為一個法律人我們需要的是在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發展和完善刑法理論解決新出現的問題,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為我國全面進入智能時代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沈臻懿.機器人涉罪[J].檢察風云,2016(7):32.
[2]彬彬.2040年機器人犯罪率將超過人類成為大多數犯罪主體[J].科學與現代化,2017(1):134.
[3]劉憲權.人工智能時代對傳統刑法理論的挑戰[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18(2):44.
[4]劉憲權.人工智能時代刑事責任與刑罰體系的重構[J].政治與法律,2018(3):89.
[5]吳漢東.人工智能時代的制度安排與法律規制[J].法律科學2017(5):128.
[6]杜嚴勇.人工智能安全問題及其解決進路,哲學動態[J].2016(9):99.
作者簡介
吳佳星(1995),女,漢族,陜西省西安市,法學學士,西北政法大學,刑法學。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