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天越
隨著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的不斷發展,原有的國油版雕蘇式美術教育體系逐漸解體瓦解,隨著而來是新時期中國藝術教育體系的重組和新生。例如,原有的工藝美術就分解出環境藝術,視覺傳達,染織藝術等。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逐漸走向我們的生活,新媒體信息藝術設計發展壯大,原有的連環畫專業、民間藝術專業則逐漸走向消解,轉而進化為動畫等新潮專業。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我們的公共藝術專業應運而生。
一、公共藝術的含義
公共藝術是城市的思想,是一種當代文化的形態。簡而言之,公共藝術指的是由藝術家為某個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間所創作的作品或者設計。
公共藝術是一個城市成熟發展的標志。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財富,在積極的意義上表達了當地的身份特征與文化價值觀;它毋庸置疑地體現著市民們對自己城市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因此也進而成為藝術與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可以說,擁有良好公共藝術的城市,才是一座能夠思考和感覺的城市。
二、中國公共藝術專業教育的由來和發展
靜觀我國的公共藝術專業教育,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論述的它的由來和發展。
首先是多元背景的下專業交叉;藝術創造空間的空前拓展,為不同專業的藝術創作者走出現有領域奠定了基礎,藝術家得以以自己的藝術靈感靈活創作專業技術。
其次是雕塑專業的應用型轉向;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雕塑專業技師突飛猛進,特別是傳統雕塑技術和信息技術結合之后,雕塑技術所能達到前所未有的精確和靈活,彌補了手工時代的先天性缺陷。
最后是當代背景下公共藝術專業的自由探索;眾多藝術家在充分地社會自由和不同含義的社會壓力之下,對新時期公共藝術的使命和追求進行了探索和思考,開辟了眾多的發展方向。
三、對公共藝術教育的探討
筆者從社會需求,學院背景,以及專業的方向發展來論述自己對公共藝術這個高等教育專業的理解。
首先,公共藝術專業在學科綜合專業基礎和公共藝術專業方向基礎課學習內
容的基礎上,分別對各種公共藝術理論知識、實踐知識進行研究和學習,涵蓋公共藝術本體形態、藝術形式、創作形式、創作觀念、方法、技巧及審美意識等綜合內容。主要課程涵蓋有裝飾基礎、雕塑基礎、材料與工藝、建筑與環境設計、空間形態設計、展示設計、公共景觀設計、園林建筑設計、公共設施設計、環境雕塑造型、壁畫與浮雕、數碼圖形處理等。由上可知,公共藝術專業具有符合性,交叉性,邊緣性等特點。在原有的工藝美術,裝飾藝術,景觀設計等相關的學科的重組和解構基礎上,一個新的藝術專業就此誕生。它年輕又富有活力,突破了原有的藝術領域的局限,發掘出符合當下社會變化的藝術需求,反映出公共主流審美意識的覺醒。
其次,我個人理解,公共藝術本身還是一種雕塑專業的應用性訴求。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繁榮,人們對生活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城市的美化與文化品位的擢升成為一種現實需要。在此背景之下,雕塑家走下架上,走出學院,在城市公共藝術建設中大展身手。這一難得的發展機遇某種意義上提高了雕塑家們的自信,豐富了雕塑家們的創作手段,擺脫了在架上藝術創作中的尷尬境地。這種新的發展形勢也讓許多高校看到了新興的專業增長點。如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就分項開設雕塑系的兩個發展方向。架上雕塑與景觀雕塑。更有相關綜合性高校聘請雕塑專業教授開設城市公共藝術專業。為何筆者發此言論?從各大高校公共藝術系的教師構成看,50%以上的教師有雕塑專業背景或者本身就是雕塑系出身。所以筆者認為這是雕塑專業的應用性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應用需求的指導下,雕塑系的師生學起了軟件和電腦制圖,公共藝術設計學生做起了相關的泥塑造型。
最后我們談談公共藝術專業的發展方向,路在何方?自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中國大學里的公共藝術專業如雨后春筍一般迅速發展起來。但是中國的城市公共藝術卻裹足不前。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屢見不鮮。這其中必然是有原因的。首先我覺得從業者囿于傳統觀念和藝術審美,難以理解藝術品、城市和公共意識之間的關系,教育投入的相互協調和各專業統籌發生了內部有機問題。這同時也導致了第二個問題,學生專業不精,學無所長。學生進入公共藝術系后大都是迷茫的,今天教一把泥塑,后天設計教一把軟件,東拼西湊得學下來,學生的畢業水平可想一般。我覺得如今公共藝術專業的發展應該避虛就實,削減一下無關的專業學習,具體突出某一項的專業聯系。還要迎合應用型專業導向,加強學院和社會的聯系,把握住一切機會參與對城市公共藝術的培育,從多角度認識和體驗社會對公共藝術的需求。還要加強教師梯隊的建設。為培養優秀的公共藝術人才添柴加火,添磚加瓦。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