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夢
摘 要:《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生動形象地揭示了周代各式各樣的飲食文化,縱觀《詩經》,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已經有了很多食物的名稱、種類、烹飪方法等內容。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從《詩經》中亦可以了解到周人的飲食文化以及禮儀習俗等。本文旨在通過《詩經》中的食譜,對《詩經》的思想文化內涵、中華飲食文明作更深一步的了解。
關鍵詞:《詩經》;食譜;飲食文化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和保存了周初至春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按照《風》、《雅》、《頌》的體例編撰而成。《詩經》中的作品,是一部反映周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具有深厚而豐富的文化積累,食譜文化也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從其中涉及到的食譜,可以感受到先民們已經有了基本的食物養生、祭祀等觀念,也可以了解到周人們對食文化的重視。下面就從《詩經》中涉及到食物來研究食譜文化。
一、《風》中食物
國者,諸侯所封之域;而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從十五國風中,可以得知有關食物的篇目有以下這些:《詩經·周南·卷耳》云:“采采卷耳”。“卷耳”是植物名,今名蒼耳,嫩苗可吃,也可作藥用。《詩經·召南·摽有梅》云:“摽有梅,其實七兮。”朱熹《詩集傳》曰:“梅,木名,華白,實似杏而酢。”梅子是先民較早認識的調味品。本首詩論及食物配料。《詩經·唐風·椒聊》云:“椒聊之實,蕃衍盈升。”“椒”,花椒。果實紅色,種子黑色,可入藥或調味。《詩經·檜風·隰有萇楚》云:“隰有萇楚,猗儺其枝”。“萇楚”,即羊桃、獼猴桃,蔓生植物,實可食。《詩經·檜風·匪風》云:“誰能亨魚?之釜鬵。”“亨”,古時和‘烹通用。“釜”,鍋。“鬵”,大鍋。這里意思是說用鍋煮食物。《詩經·豳風·七月》云:“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郁”,薔薇科小灌木,果實名郁李。“薁”,野葡萄。《詩經·豳風·七月》云:“黍稷重穋,禾麻菽麥。”“黍”,糜子,小米。“稷”,高粱。“重”,早種晚熟的谷。“穋”,晚種早熟的谷。“禾”,黍等。
二、《雅》中食物
雅者,正也,正樂之歌也。通讀《詩經》,很清楚的得知,其中有一些以君臣、親朋歡聚宴享為主要內容的燕饗詩,而大部分燕饗詩存于《小雅》《大雅》中,這些燕饗詩中有相當豐富的食譜知識和文化。《詩經·小雅·南山有臺》云:“南山有臺,北山有萊。……南山有枸,北山有楰。”“萊”,亦作‘藜,草名。嫩葉可食。“枸”,即枳椇,實如雞爪,味甜可食。《詩經·小雅·六月》云:“飲御諸友,炰鱉膾鯉。”“炰”,同‘炮,蒸煮。“膾”,細切魚或肉。與《詩經·國風》中有關于食物制作煮的方法的記載,這里又增加了一個蒸的烹飪方法。《詩經·小雅·我行其野》云:“我行其野,言采其葍。”“葍”,一種多年生蔓草,地下莖可蒸食。《詩經·小雅·四月》云:“匪鳣匪鮪,潛逃于淵。山有蕨薇,隰有杞桋。“蕨”和“薇”都是野菜。《詩經·小雅·信南山》云:“中田有廬,疆埸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菹”,腌菜。《詩經·小雅·瓠葉》云:“幡幡瓠葉,采之亨之。…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瓠”,冬瓜、葫蘆等的總名。“炮”,用爛泥包連毛的兔、雞、鴨等在炭火上煨熟。“燔”,把肉放在火上烤熟。“炙”,把肉穿起來架在火上熏熟。《詩經·大雅·韓奕》云:“其肴維何?炰鱉鮮魚。其蔌維何?維筍及蒲。”“肴”,葷菜。“炰”,烹煮。“蔌”,蔬菜。《詩經·大雅·召旻》云:“彼疏斯粺,胡不自替。”“疏”,稷、高粱等。
三、《頌》之食物
頌者,宗廟之樂歌。其中還是有一些篇章涉及到食物描寫。如:《詩經·周頌·思文》云:“貽我來牟,帝命率育。”“來”,小麥。“牟”,大麥。《詩經·周頌·豐年》云:“豐年多黍多稌。”“黍”,糜子,小米。“稌”,稻谷。《詩經·周頌·載芟》云:“厭厭其苗,綿綿其麃…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麃”,禾谷的梢末,即穗。“飶”,形容黍稷的香氣盛大。“椒”,香氣濃厚。“馨”,傳播很遠的香氣。《詩經·魯頌·閟宮》云:“黍稷重穋,稙稚菽麥…犧尊將將,毛炰胾羹。”“稙”,早種的谷物。“稚”,晚種的谷物。“毛炰”,去毛的烤小豬。“胾羹”,肉片湯。《詩經·商頌·烈祖》云:“亦有和羹,既戒既平。”“和羹”,調制好的湯等。
以上只是列舉出了《詩經》中所涉及到食物的篇目的一部分,可以看出《詩經》的食譜還是比較完備的:
根據食物的種類來分,可以分為谷物類、蔬菜類、肉食類。從這一方面我們可以得知周人的飲食結構,猶如生活在當下的我們,一般來說,谷物為主食,蔬菜和肉作為菜品,這樣的飲食結構在先民們那里就已經有了,由此可見,任何一個時代的人們對于食物方面還是很看重的。
根據食物的配料來分,可以分為味苦的,味甜的等。這與人的味覺是緊密結合的,酸甜苦辣咸,五味調和看來也是先民們不滿足于食物簡單的原滋原味而探求的吧!
根據食物的制作方法來分,可以分為煮、蒸、熏、烤、燒、腌等。歷代典籍中常提及的“八珍”就是這些秩序哦食物的常用方法。同一種食物如果經常使用一種方法烹制,也許會膩,而先民們就琢磨出多種制作方法,為后世人所襲用。
根據食物的食用種類來分,可以分為原食和精加工食物。比如說,肉還可以劃分為肉干、肉醬、肉片湯等等,吃法可謂千變萬化。
通過上面的分析,《詩經》中的食譜可謂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周代的食物烹飪方法、飲食結構等已經比較豐富了,也折射出了中國也是有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飲食文明傳統的!
參考文獻
[1] 莊華峰:《中國社會生活史》,安徽: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 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3] 朱熹:《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一版。
[4] 張連舉:《論詩經中的食物加工及飲食貫制》,廣東:深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