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30年,國有企業的改革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效,但是對國有企業改革的問題卻一直爭議不斷。創新能力不足、效率難以提高、員工工資畸高、政企不分、內部腐敗等問題一直是多數國有企業的詬病,也是人們質疑的焦點,文章通過挖掘國企當前存在的諸多不足,參考國外改革經驗,提出可行性的建議。
關鍵詞:國有企業;改革;對策
一、當前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公司治理結構不夠完善
國有企業在公司制改造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產生一個有效的經營管理層的問題。在現代公司制度下,公司經營者是由兩部分構成,董事會負責制定公司重大決策和公司重要政策,經理層負責公司日常事務。公司董事會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公司經理層由董事會選聘。而實際上,國有企業董事會、經理層直接由上級行政部門或國資監管部門任命、提名,雖然批著“推薦”的外衣,但事實上是在股東會、董事會上“跑跑龍套,走走程序”,造成董事會和經理層“和氣一團”,相互制衡機制沒有有效建立,公司治理結構不能發揮作用。
(二)股權結構不夠合理,國有股“一股獨大”
目前,我國雖然有一部分國企經過了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了股份制和股票上市,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但國有獨資和國家控股的企業還占很大比重。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6 年底,全國2500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東為國家的公司,占全部公司的50%以上。這足以說明大多數國有企業的股權結構非常單一,即使一些股權改制企業,雖然也實行了股權多元化,但多元化主體仍然是國有股,沒有真正實現混合所有制股權結構。
(三)國有企業家隊伍素質參差不齊,職業經理人市場不夠成熟
國有企業家精英隊伍在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中發揮出核心作用,但也不排除存在少數能力不夠強、理想信念不夠堅定、腐敗墮落分子,在中央強勢反腐背景下,有10多名中央企業負責人相繼落馬,這些落馬企業負責人掌管少則幾百億,多則幾千億,個別上萬億的國有資產,其腐敗行為給黨和國家帶來巨大損失。目前,由于經理市場、資本市場遠未成熟,這樣就難以公正地評價經理人員的業績水平和公司價值,對經營者也就產生不了競爭壓力和動力。當所有者與經營者利益不一致時,經營者就可能會放棄所有者的利益而追求自己的利益:當所有者與經營者信息不對稱情況下,經營者就可能會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采取投機行為來謀取個人利益。
(四)國有企業的政策性負擔較重
國有企業被譽為“共和國長子”,在國家經濟和社會建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頂梁柱”角色,但殊不知國有企業的壓力和負擔非常重。哪里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國有企業上!哪里需要重點扶貧建設,國有企業上!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國有企業上!黨和政府的指示指到哪里,國有企業就沖到哪里,真正體現了國有企業的責任和擔當。而且,國有企業自身負擔更重,有人形容一些老牌大型國有企業除了沒有自己的火葬場,其他的都有,企業就是社會。企業效益好的時候掩蓋了所有問題,當一旦效益下滑,所有問題都將顯現。
二、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
(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完善治理結構不僅要借鑒西方公司治理結構模型,更要結合中國國有企業生產資料公有制特性,構建適合中國企業特點的公司治理結構。由于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夠有效制約公司經營者,所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重點就在于公司經營者的產生以及如何對其進行激勵和約束上。完善治理結構的重點就在要規范董事會運作機制,改善董事會構成,逐步培育職業經理市場,公司經理人完全按照市場機制選任。明確國資委與董事會的職責權限,將國資委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和董事會自主決策有機結合起來。企業董事會在國資委的指導下,開展董事會行使高級管理人員選聘、業績考核和薪酬管理工作。
(二)調整國有經濟戰略布局
調整國有經濟戰略布局是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堅持貫徹的方向。我國的國有經濟布局過于分散,一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夠強,在市場中的地位較低,企業的組織結構不太合理,這些問題都急需解決,要大力推進國有企業重組和國有資本調整。一是扶持有實力的企業,加大對這些企業的改革調整重組,使這些企業發展的越來越強大。要加大企業的創新力度,培養與鼓勵企業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加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提高企業的規模效應,依法推進國有企業的相互合作,積極推動應用技術研究院所與相關生產企業的重組。同時,加快國有企業內部重組,精簡企業組織機構,對重復和過于繁冗的機構可適當合并;圍繞突出主業,積極推進企業非主業資產重組;加大對虧損企業國有資本的調整力度。二是按照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原則,即對“退”的總量、步驟以及退出過程必須遵循的一些基本規則等進行統籌規劃,推動國有資本更多地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對國有資本需要“進”的領域進行統籌規劃,制訂必要的規則,并負責監控“進”的過程,以保證國有資本“進”的過程能夠有效,并發揮出最大功效。
實踐證明,國有企業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或國有股“一股獨大”,不利于國有企業繼續破浪前行。大力推進股權多元化,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基本思路有:首先在分類改革與治理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除了極少數“公共政策性企業”外,都可以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其次積極推進國有企業領導人管理體制由“集中統一管理”轉向“分層分類管理”,掃除國有企業向混合所有制企業改革的“身份障礙”。再次積極引導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民營企業資本社會化、治理結構規范化和企業管理現代化,從而提升與國有經濟交叉融合的能力。最后探索經營管理層及員工持股的有效方式,充分激發經營層及員工搞好企業的內生動力。五是著力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努力完善產權流動的市場機制和產權保護的法律體系,積極創造有利于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外部條件,解決民營企業進入“玻璃門”問題。
(三)健全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國企改革建立公司制的主要方面。國有企業改革必須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規范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者的權責,完善企業領導人員的聘任制度。股東會決定董事會和監事會成員,董事會選擇經營管理者,經營管理者行使用人權,形成權力機構、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和經營管理者之間的制衡機制。由于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夠有效制約公司經營者,所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重點就在于公司經營者的產生以及如何對其進行激勵和約束上。一是要規范董事會運作機制。二是逐步培育職業經理市場,公司經理人完全按照市場機制選任。取消國有企業經理人員的行政任命制度,全面推行聘任制。
結語
解決國有企業兩權分離條件下的代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出路就是要實現企業治理結構的創新,也就是說,通過一定的治理手段,實現剩余索取權與控制權的對稱分布,以形成科學的自我約束機制和相互制衡機制,目的是協調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責權利關系,促使他們長期合作,以保證企業的決策效率。
參考文獻
[1]徐其君.探析我國國企產權制度改革[J].經營管理,2011,(2).
[2]張云梅.中國國有企業改革歷程與展望[J].觀察視界,2014,(1).
[3]王飛博.淺談現階段我國國有企業改革[J].實踐與探索,2015,(4).
作者簡介
徐原媛(1993-),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產業經濟專業研究。
(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