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宇 馮星
摘 要:傳播過程的構成要素包括傳播者(信源)、受傳者(信宿)、訊息、媒介(傳播渠道、信道、手段、工具)以及反饋。按照拉斯韋爾的“5W”模式,傳播的構成要素包含了傳播者(who)、受眾(to whom)、傳播內容(says what)、傳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傳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五個方面的內容。互聯網時代的進化與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網絡文學帶來了發展機遇,我國網絡文學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應運而生。其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1.20世紀90年代初,海外華人群體在互聯網應用方面具有優越性,北美留學生從詩歌開始發表網絡文學,由此,網絡文學逐漸開始在國內發展。2.大陸網絡文學后發先至,來自于海外學子的去國懷鄉之情的網絡文學,向內地年輕寫手們更貼近生活的創作方式轉變。3.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實現融通。本文對其傳播的要素分析主要包括五個部分。
一、網絡文學的傳播者(who)
傳播者是傳播內容的發出者。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中國讀者精神需求的不斷擴大,網民的數量達到了空前的規模,由此產生了一大批網絡文學作家,為了實現自身的創作目的進行網絡文學創作。我國網絡文學的傳播者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部分,廣義的網絡文學傳播者包括作者、文字編輯、網絡編輯、網絡文學平臺、出版商、盜版商等。
狹義的網絡文學傳播者包括“網絡文學寫手”和“網絡文學作家”,兩者的創作動機、目的、狀態有所不同,網絡文學作家是指在網絡上從事相對嚴肅的文學創作的作者,如痞子蔡、慕容雪村、安妮寶貝。網絡文學寫手則是在網絡文學商業化程度高度發達的情況下,從事網絡文學創作的群體,具有驚人的寫作量。網絡文學作者按照是否簽約,是否全職又可以被劃分為簽約作者與獨立創作者,兼職作者與全職作者。
網絡文學的主體和客體的構成呈現出網絡使用者的群體特征,即以青年人為主流的群體,數量龐大的文學青年成為網絡創作的主體,“寫作夢”是多數網絡文學創作者進行創作的原因,網絡文學的繁榮吸引了傳統作家的關注,傳統文學也正在與網絡文學結合。
二、網絡文學的傳播內容(says what)
網絡文學最初的含義是指發表在網絡上的文字作品,隨著10多年的的發展,分類逐漸明晰,按照內容來源可以劃分為幻想類和非幻想類。近十年,幻想類作品逐漸成為網絡小說的主流,網絡小說基本特指這種幻想類小說。非幻想類作品的發展不成體系,內容上沒有繼承性,創作上缺乏固定的平臺,沒有形成穩定的讀者群體,發展較為緩慢。幻想類作品逐漸形成一個新興的產業,非幻想類作品則仍然是傳統出版業的附庸。
我國網絡文學的內容類型多樣,數量眾多,內容可以劃分為:玄幻奇幻、武俠仙俠、都市職場、歷史軍事、游戲競技、科技靈異、古代言情、現代言情、幻想言情等。按照題材可以劃分為小說,散文,詩歌。網絡小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可以包含所有在網絡上發布和流傳的小說,但從網絡小說起源的狹義層次上,主要是指由網絡寫手創作并首次在網上發布,進而流傳的小說形式。網絡詩歌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詩歌是涵蓋所有以詩歌形式出現,并借助網絡媒體進行傳播的文字,狹義的網絡詩歌僅指直接在網絡上創作,并主要以網絡為渠道傳播的詩歌。
按照時間劃分,2010年之前,當下主流的網絡文學的流派基本成型,網絡小說的運營方式成型。2010年之后,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文學商業化程度的加深,寫作高度類型化,模式化,套路化。網絡文學逐漸從一個小圈子的亞文化走向受眾面更廣的大眾娛樂文學,小說的思想性,文學性都逐漸降低。
三、網絡文學的傳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
網絡文學的傳播渠道較為廣泛,主要包括:手機/平板上的網站、客戶端app、pc網站、kindle等閱讀器或閱讀軟件、實體書等。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文學的傳播由PC互聯網逐漸轉向移動互聯網,網絡文學的移動端時代來臨。
傳播渠道包括pc端和移動端,具有代表性的網站有:創世中文網、起點中文網、晉江原創網、縱橫中文網、17k、搜狐讀書頻道、鳳凰網讀書頻道、網易讀書頻道、瀟湘書院、紅袖添香等。具有代表性的客戶端主要有:掌閱書城、QQ閱讀、書旗小說、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多看閱讀、淘寶讀書、天翼閱讀、91熊貓看書、網易云閱讀、起點讀書等。根據艾瑞咨詢2016年發布的《中國網絡文學行業研究報告》,pc端與移動端的用戶覆蓋持平,但移動端的使用時間遠超pc端。
四、網絡文學的受眾(to whom)
網絡文學的讀者也呈現出網絡使用者的群體特征,即以青年人為主流的群體,更主要的是泛指瀏覽網絡文本的網民。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網絡文學移動端的用戶規模持續增長,超過PC端。根據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報告,截止2017年6月末,網絡文學網站用戶已增加到3.52億人次,這表明有過半網民都是網絡文學讀者。
不同年齡、性別、職業、地區、興趣愛好的網絡文學讀者人群具有不同的分布特點,不同的閱讀目的,對付費文學的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網絡文學的受眾在內容接受與否的過程中顯示出了較強的主動性,他們可以選擇閱讀的內容形式、內容風格、閱讀方式、閱讀時間、閱讀地點、閱讀頻率、閱讀年限、閱讀時長、閱讀篇幅等。
五、網絡文學的傳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反饋)
網絡文學的傳播效果也可以按照大眾傳播的傳播效果劃分為認知層面,心理態度層面以及行動層面。首先是認知層面,網絡文學打破了網民對傳統文學的認知,·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滿足了用戶對網絡文學的需求。其次,通過傳播相關信息,讓用戶在感情上認同,或者轉變觀念,對傳播內容產生興趣,即為態度層面。數字化媒體對傳統文學觀念產生了沖擊,徹底動搖了以文字文本代表的印刷媒體時代的固有觀念。
最后,上升到行為層面,則是用戶在感性和理性的認知之后,產生與網絡文學傳播者的互動,或者轉變為網絡文學作者的粉絲,從而產生受眾追捧網絡文學的現象,催生出不少網絡文學作品及平臺,最后推動文學行業的發展,這也是網絡文學傳播達到的效果。
部分網絡用戶參與過作者、網站的互動,讀者能夠參與到網絡文學的創作過程中,直接向讀者表達自己的閱讀體會,是網絡文學區別于傳統文學的重要特點。近年來,隨著社交媒體和網絡文學平臺的不斷發展,網絡文學的作者的生活更多展現在讀者面前,讀者有更多的機會跟作者互動。這也成為網絡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網絡文學讀者的互動可以對網絡文學作品產生影響,甚至參與到網絡文學的創作當中,這也是大眾文化的重要特點。
總 結
網絡文學的傳播要素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技術進步,社會發展,雖然基本構成的變化不大,但其傳播者(who)、受眾(to whom)、傳播內容(says what)、傳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傳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或反饋,這五個要素的某些部分是在不斷變化著的。如傳播者的范圍,受眾的特征,傳播內容的增化,傳播渠道的擴張,以及傳播效果的進一步深化等。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