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裕才 李锃
摘 要:《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對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的奮斗生活進行了陳述與總結。在我國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現今,當代社會的有志青年若想實現自我提升,應積極從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一批共產黨人的經歷中汲取營養,努力加強自身修養。
關鍵詞:走群眾路線;青年自身修養;黨員自我提升
引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中,對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的奮斗歷程進行了介紹與陳述,其中體現出的奮斗與奉獻精神即使在物質生活水平極大提高的現今,對于有志于為國家建設做貢獻的青年人而言,依舊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與示范作用,是指引當代有志青年進行自我改進,實現自我提升的一盞明燈。
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對當代青年的啟示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與奮斗經歷的生動寫照,在對個人經歷進行陳述與總結的同時,也為當代的有為青年指明了奮斗與提高的方向。48年前的有志青年積極扎根黃土地,投身于當地的經濟、社會建設,這種對祖國的熱愛與擔當,甘于并樂于自我奉獻,積極進行自我提升并積極付出相應努力的精神與情懷,對于當代青年而言,依舊意義重大。新時期的國家建設需要新時期的青年人才,更需要這種奉獻精神、擔當精神、志存高遠的眼界,以及積極進行自我提升的熱忱提供支持;這需要當代的有志青年繼續秉承歷代優秀國家建設者的優良傳統,不斷加強自身修養。
二、當代青年加強自身修養的努力方向
(一)嚴格遵守規章和道德標準,加強修身
當代青年實現自我提升,首要要求便是嚴格遵守各類規章、制度的要求以及自身的道德標準與底線,對于青年黨員來說,更要時刻將黨的規章制度擺在首位,并用實際行動踐行黨與組織對自己的要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物質生活的不斷發展也帶動了思想內容的不斷變化,其中既有正面思潮,也有負面言論;這便需要當代青年時刻堅守自身的道德底線與規章標準,切身做到遵紀守法,抵擋住負面思想和奢靡物質條件的誘惑,時刻堅持加強修身、并切實踐行。青年時期的習總書記因受到不公對待,入黨過程中遇到了不小的困難,但最終憑借自身不斷的堅持與黨性提升,最終如愿加入黨組織,并在此之后時刻堅持將修身和黨性修養作為提升自身的首位,為未來建設國家打下了堅實的精神基礎和思想修養基礎。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應始終排在首位,對于當代青年而言,修身也是自我提升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
(二)堅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工作與生活態度
當代青年要加強自身修養,應時刻堅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態度,積極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了解人世百態、民間疾苦,從而更加清楚人民的需要與訴求,切實為國家經濟社會的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做出貢獻;在實際引導建設的過程中,也應積極結合當地的實際需要,采取符合當地條件與接受能力的措施,將建設措施與提升措施落到實處。同時,針對自身的提升進程也應立足與自身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開展進行,切忌好高騖遠,脫離實際和形式主義。
青年時期的習總書記在帶領陜北人民百姓開展建設的過程中,立足于陜北實際自然條件、經濟基礎和發展潛力,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原則,積極克服當地的艱苦條件,因地制宜地開展經濟建設,在對當地經濟與社會面貌的發展做出實際貢獻的同時,也有效實現了自我提升,順利轉變為理論知識與實際經驗兼備的青年領袖,為日后領導國家開展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不斷充實自身知識積累,實現自我提升
當代青年在加強修身的同時,也應積極學習,不斷充實自身知識積累、開拓眼界,為日后投身國家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當今經濟、社會、思想發展迅速,這要求當代青年人才必須不斷學習、不斷進行自我充實,才可在社會發展的新時期,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抓住新機遇,并積極運用自我充實過程中學習到的知識,勇于面對新時期的挑戰,解決新時期國家建設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對于黨員來說,學習更是提高自身素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途徑,是推動自身積極發展與提升的重要舉措,對于推動新時期的社會發展與建設意義重大。因此,當代青年更應積極重視學習與積累知識的重要作用,并將學習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斷提高自身綜合修養與素質,從而更好地為新時代的國家建設做出貢獻[2]。
結語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講述的經歷與內容不僅僅局限于時代背景,對當代青年的自我提升與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當代青年加強自身修養、實現自我提升,需要從嚴守規章道德、加強修身,堅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并不斷積累知識開闊眼界做起,勇于面對現代社會新形勢下的機遇、風險與挑戰。
參考文獻
[1]劉學軍.時代的選擇 歷史的必然——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成長之路》《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J].前進,2017(10):44-46.
[2]劉子源.新時期的青年黨員精神:守規矩 做實事 無私奉獻為人民——讀《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有感[J].黨史博采(理論),2018(03):56-57.
(作者單位:炮兵防空兵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