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瑩
摘 要:在多元化的當代藝術思潮中,當代陶藝作品的創作突破了傳統概念,走向多元化藝術創作的新世界。陶瓷材料經歷了以實用性和工藝性為主的傳統審美階段,在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屬于工藝美術范疇的陶瓷材料也開始涉足“純藝術”領域的創作。以往陶瓷藝術中被視為失敗的瑕疵和缺陷,在現代主義時期已不再成為問題。缺陷和瑕疵可以通過有意識的運用而變為獨特的語言成為藝術家特有的風格。釉料燒制的偶然性、隨機性、自然性,以及其表現出的酣暢淋漓、色彩斑斕的特點迎合了人們對自然的向往。陶瓷材料耐腐蝕、高度環保、高強度、高硬度、文化指向性、親近自然、語言豐富多變等優越性不斷被發掘,被運用到當代藝術創作中,在形式上呈現出多樣的面貌。
關鍵詞:陶瓷材料;多樣性;優越性;“純藝術”
前言
陶瓷材料作為一個具有民族精神內涵和深厚文化底蘊的材料,被運用在當代藝術作品創作中,發揮材料自身的優越性。陶瓷材料在自身發展演變過程中需要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當代陶瓷藝術的發展過程中需要更多具有文化指向和內涵的材料參與創作,當代藝術家對陶瓷材料越發青睞。
在當代藝術創作中,涌現一批對陶瓷材料有深入了解并能熟練掌控的藝術家,致力于發揮陶瓷材料的優越屬性和豐富表現力,不斷嘗試運用陶瓷材料介入當代雕塑創作,使得陶瓷材料在當代藝術創作中更加豐富多彩,陶瓷材料的優越性得到極大的發揮。
(一)本論文研究的目的
具有濃厚的本土文化底蘊、豐富表現力、承載著無數可能的陶瓷材料,渴望介入到當代藝術的創作中,傳統陶瓷材料在時代背景下應該得到更多樣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藝術家立足當代藝術精神,尊重陶瓷材料自身的物質屬性,發掘陶瓷材料所承載的社會、政治、文化屬性,通過觀念的選擇進行藝術化處理。
(二)本論文研究的意義
陶瓷材料介入當代作品,是藝術家在當下社會歷史和文化環境中,以其藝術理念和藝術語言回應藝術潮流的積極態度。陶瓷材料的優越性不斷被發掘,陶瓷材料所承載的民族文化內涵,如何更好地立足本土以當代雕塑的姿態進行藝術創作,仍需要藝術家進行持續深入的探索。
(三)陶瓷材料表現力的探索
西方現代藝術運動對歐美現代陶藝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使陶瓷材料從傳統創作模式中解放出來,直接參與精神表現和情感表達以及形式主義的審美心理。高更、畢加索、米羅等許多現代主義藝術大師參與了探索陶瓷材料的表現力,他們以現代藝術家對材料的敏感和熱情,對陶瓷材料進行探索性嘗試。他們的參與和取得的成果,促進歐美陶藝創作的發展,將原先以實用性和工藝性為主的陶瓷藝術推到現代雕塑的先鋒狀態,使陶瓷材料以純粹的形式融入到雕塑創作領域。
當代藝術關注當下的文化和藝術現象,當代藝術不再注重藝術形式上的類別區分,而是更開放、多元、自由的創作。在新時代背景下,陶藝家越發地樂于沖破以往陶藝創作的規范向雕塑或裝置的形式邁進,而雕塑家和進行當代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在借助材料闡述觀念的過程中,越發青睞具有豐富表現力和文化底蘊的陶瓷材料。在這兩股強大的力量共同作用下,陶瓷材料介入當代藝術創作呈現出強盛的活力和多樣的形式。
(四)陶瓷釉色語言創新
釉料是陶瓷材料的一種,相對于其他雕塑材料,陶瓷釉料有著不可替代的表現力和優勢。色彩斑斕、渾然天成、變幻無窮?;谒囆g創作的需要,它可以實現任何想要的色澤和質感,這是其他材料所不具備的最大優勢。釉料是集無限表現力、肌理各異、色彩濃厚、質感豐富、高亮反光、質地亮麗等多種優勢于一身的材料。其優勢的發揮促成了觀念、形式、肌理、質感、色彩革新等一系列的陶瓷語言的創新,是陶瓷材料向多元化演變的重要因素之一。
藝術家的生活經歷、文化教養、藝術才能、審美情趣的差異,對材料、色彩、質地、視覺、多樣統一對比等手法進行充分利用,使陶瓷作品達到“天人合一”、“鬼斧神工”的意蘊美境界。隨著時代的轉變和科技的發展,人與自然漸行漸遠,“回歸自然”已成為當下人們共同的精神訴求。釉料燒制的偶然性、隨機性、自然性,以及其表現出的酣暢淋漓、色彩斑斕的特點迎合了人們對自然的向往。
(五)泥料在“純藝術”中的運用
陶瓷泥料在藝術創作中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泥性”的運用?,F代主義思潮興起后,藝術家對材料的認知發生了革命,開始了從用技術駕馭、征服材料到關注材料本體和所承載的文化意義的轉變。在尊重材料的前提下,與材料展開“對話”,進行“交流”。
藝術家與黏土的“對話”可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在藝術家或匠人理解黏土特性的基礎上,在其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運用技術對黏土進行“指揮性、命令性”的操控,這種方式是對陶瓷材料的工藝性、技術性、實用性等方面的高質量追求。另一種方式則是藝術家建立的與陶瓷材料進行“平等對話”,是在尊重陶瓷材料自身的材料屬性的前提下進行交流互動。藝術家面對黏土泥料不再是去掌控、去命令,而是像朋友一樣的關系,互相交談、互相理解,相互尋找共鳴。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人性與泥性相交融,藝術家在包容與對抗之間尋求一種藝術的平衡。
在當代藝術思潮下,藝術家運用“泥性”的特點進行的當代轉換,使作品具有人文主義色彩?!澳嘈浴本褪丘ね?、泥料的性格。這是擬人化的描述,但是在藝術家的眼中泥料就是有“生命”的,不同的黏土原料構成的泥料有各自不盡相同的脾氣、特性存在。這是具有敏銳的感受力和豐富情感的藝術家對黏土擬人化的描述。陶瓷藝術家的豐富情感和觀念通過黏土來表達,一件成功的作品一定是灌注了真情實感的。把內心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感受體現在黏土上,這是藝術家對“泥性”的認同和尊重,同時是“泥性”對人性的感知與共鳴。
結語
在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屬于工藝美術范疇的陶瓷材料也開始涉足“純藝術”領域的創作。陶瓷材料耐腐蝕、高度環保、高強度、高硬度、文化指向性、親近自然、語言豐富多變等優越性不斷被發掘,被運用到當代藝術創作中,在形式上呈現出多樣的面貌。
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陶瓷材料在當代雕塑中的活躍現象。經過粗略的整理后,得到了粗淺的認識:陶瓷材料作為一個具有眾多優越性的材料,已深入參與到當代藝術領域的各種藝術表現形式中,并取得了可觀的藝術成就,同時還認識到陶瓷材料所承載的民族文化內涵,如何更好的被發掘,以致立足本土、乃至走向世界,仍需要藝術家進行持續深入的探索與鉆研。
參考文獻
[1]張微微.論陶瓷材料對當代藝術的介入[碩士論文].景德鎮陶瓷學院.2008
[2]于清嬋.陶瓷材料的當代轉換[碩士論文].大連理工大學.2013
[3]王瑞蕓.西方當代藝術審美性十六講.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