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出現之始,時間就是重要的命題。在遠古時代的巖畫、壁畫、陶繪藝術作品中,都是記錄時間的藝術作品。我們能從這些繪畫作品中探尋遠古時代的生活,如法國斯科拉洞窟公牛大廳這個壁畫作品,就是記錄了當時人類社會的生命力的頑強,表現了在遠古時代這樣的時間和空間下的事件。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人類在藝術行為中融入時間主題的表達當時變的多樣起來。在古代西埃及,方尖碑作為具有紀念性的藝術作品,記載著歷史故事,承載著時間的藝術魅力。
隨著藝術更加多元化的發展,當代藝術作品的形式更具有多樣性,攝影、電影、動態雕塑,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更加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使時間的表現力更加感人。時間不在單單是在畫面中用鐘表、空洞的黑暗等這些格式化的圖案來表現。我印象比較深刻的的是在9.11事件十周年之時,中國藝術家徐冰的“何處惹塵埃?”裝置藝術作品。作為9.11事件的親歷者,徐冰用藝術家的敏銳感知力,收集了當時事件現場的一包塵埃,在這件作品中,他將9·11事件中收集到的灰塵吹到展廳,經過24小時塵埃落定,在展廳地面上顯示出兩行中國七世紀禪師六祖慧能的詩:“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寧靜、肅穆以及灰塵給人的刺痛感和脆弱感形成了這件作品張力的兩端。特定的藝術材料是這個作品中最重要的藝術創作手段。書中提到藝術家用來表現時間逝去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挪用現成品再進行循環利用。塵埃的收集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下產生的,這樣的藝術元素本來就帶走時間的印記。徐冰作為藝術家和親歷者9.11一周年時做過展覽,但是他認為當時的展覽不是很成熟的,面對這么大的一個歷史事件,藝術家用藝術其實是很難面對的。藝術語言或者藝術本身在這樣一種事件面前顯得無力。而當時間拉長到一定的距離之后,再反觀當時的歷史事件,藝術作品就又可以呈現不一樣的藝術感染力。徐冰經過在美國,在紐約的探訪,他認為許多美國人對這一歷史事件是一種無奈和失語的感受。如果再用強烈的符號或刺激的,富有張力的藝術表現形式來做作品,顯然在情感的共鳴度上,是不可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大事記在經過時間歷史的滌蕩后,用微小的歷史遺物,反而能引起參觀者的情感共鳴。
當我們說一件藝術作品表現了時間時,那意味著什么呢?表現的是一個象征過程,通過此過程藝術品折射了超越自身以外的一個主體。縱觀歷史,一些藝術家之所以在作品作品中涉及時間主題,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想要去記錄和敘述事件,比如前面我們所說到的徐冰的裝置藝術作品就是如此。而其他情況下,藝術家以敘事的形式來描述事件,也就是說,他們通過表現事件進程中某一或某些重要時刻來形象化地構想故事的來龍去脈。關于敘事這一表現時間的形式也是多樣化的。
以敘事形式來表現時間的手法也很多,多幕模式是用在敘事性視覺藝術中的古老方法,多幕敘事表現同一故事中的兩個或多個場面,比如埃及的浮雕和壁畫中。與多幕方法相反的是,自然性透視法在文藝復興時期發展到登峰造極之后,大多數西方繪畫都是在一張構圖中的統一圖案空間內在來表征敘事。然而藝術家更多時候是采用線性透視法來呈現某個故事中的單個場景,場景中的人物在某一戲劇性時刻凝固不動。以這種慣例性手法表現的畫面暗含著發生在事件之前和之后的情節。通過單個戲劇性場面來暗表敘事的作法是歷史畫中頗受青睞的設計格式。
當然敘事并不是藝術家用來觸及時間問題的唯一方式。在靜態媒介中創作的藝術家可能希望含蓄地表現運動和變化,但對講故事毫無興趣。任何看似能在動態時刻讓運動戛然而止的藝術作品都會營造出一種靜止時間的印象,我們在所有時期的藝術中都能找到這種手法。除此之外,到了現代攝影技術的普及與發展,以及各種當代流派的深入探究,在時間表現的觀念上我們有了太多途徑去表現。攝影藝術的發展讓時間和空間的維度。攝影表現的不僅是當時的主題,也是故事的敘事和情景的還原。
舉了這么的表現手法,除了感慨藝術家們在表現時間這一主題上的巨大創造力外,我覺得我們應該要思考時間這個概念的本身,提到“時間”無非想到的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個階段涵蓋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時間,如果想要表達這一概念,那么找到一個串聯它們之間關系的線路是很重要的。首先,要對于過去有個選擇性的發掘,重訪過去是追溯時間的開始,回顧過去以追溯以往的歷史或紀念性事件的藝術已經變得司空見慣,藝術家們聚焦回望過去試圖理解歷史的本身,同時對于歷史研究和歷史紀念本身進行了細察。對他們恢復歷史的目的進行鋪墊,接著再進行歷史的重組。在對于過去的收集完畢,我們也就可以對于現在進行重塑,而對于現有的進行重解分析,才能對未來有無限探知以及大膽的預測及設想。這是一種連貫性的記錄方法,這種方法和概念本身就具有時間的延展性。
以上對于時間的探討可能更多是一種方式方法的邏輯順序,將這些關鍵字提取出來--“重訪過去”“恢復歷史”“重組歷史”“重塑現在”“探究無窮”,我們也可以在這些里面提取信息然后找到對應時間小分段的藝術作品,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可以處處有題,也可以處處無題。對于一些或重要或簡略的東西都能加以表現,這也是當代藝術的一個特點。
作者簡介
孫偉垠(1994.10—),女,漢族,籍貫:河南平頂山人,河南大學藝術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中國畫,研究方向:山水,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