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歷代繪畫理論中,對中國畫“氣韻”的論述頗多。本文結合筆者的學習實踐,黃賓虹山水畫中“內美”精神——筆墨,而筆墨中呈現生機和活力,筆墨中生發陰陽,筆者從筆墨、陰陽互生兩方面論述其“氣韻”的生成,成諸此文。
關鍵詞:山水畫;氣韻;筆墨;黃賓虹
一、中國山水畫精神:“氣韻”
“氣韻”一詞的準確含義由早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南齊謝赫《古畫品錄》所提“氣韻”而來,謝赫所論“氣韻生動”是對繪畫作品從形與神兩方面的總體要求,即神要有“氣韻”,形要“生動”。清唐岱《繪事法微》:“畫山水貴乎氣韻。氣韻者,非云煙霧靄也,是天地間之真氣也。”[1](P109)畫面的“氣韻生動”是畫家和山水彼此融為一體的產物。中國繪畫的最高境界在于氣韻生動,氣韻生動則是山水畫最突出的審美。
審視黃賓虹先生的不同時期的作品,達到氣韻生動的表現方法都有所不同,本文就成熟時期的“黑賓虹”來評析其畫面氣韻生動的幾個因素,試圖從“筆墨”與“陰陽虛實”來理解先生的藝術特色,學以致用。
二、黃賓虹山水畫中“氣韻”生動的因素
1、畫重“內美”的主觀精神
繪畫中包含著作者對自身生命意義的確立以及物我交融的主體審美境界的實現。是繪畫創作主體自身精神氣質及生命力的創造,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被表現對象的“氣韻”、作者的“氣韻”,可以統合到作品畫面的整體“氣韻”中。周汝昌先生說:“謝赫之言‘氣韻生動,即謂藝品之具生命一如‘活人也。”[2]作品視為活人,活人必有精神,黃賓虹先生“骨子里求精神的內美”,這個內美理念是借筆墨而翱翔的,筆墨正是繪者精神狀態的體現,筆墨借內美理念而升華,兩位一體不可分開。
“內美”就是指要奪得畫的神韻。“內美”在黃賓虹看來是中國畫的“元問題”,而筆墨之法是體現“內美”的關鍵。筆法可看出大家之氣,執筆落紙,是人身體狀態、精神狀態、文化修養、執筆方法綜合而成的瞬間反映。用“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來說,道在最前,而后德仁,最后才能藝。不能深入在筆墨上下功夫的,沽名鈞譽的“文人畫”,筆不壓紙,浮煙瘴墨,輕率浮躁,是不能奪得“內美”精神的。黃畫中對精神“內美”的追求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體現了他在精神上對“氣韻”的終極追求。
2、筆墨之中求精神
黃賓虹說:“氣韻之生,由于筆墨,用筆用墨未得其法,則氣韻無由生動”。中國繪畫的畫法,不是一般純粹意義上的技法技巧,而是集幾千年技法而歸于一整套的具有相當筆墨文化內涵的程式規范。筆墨不僅是中國繪畫的基本功,也是民族審美標準的實際體現,更是中國繪畫美學極富特色的主要內容之一。
3、生命力與生機
中國山水繪畫突出的“氣韻”美學準則通過審美觀的落實,“氣韻生動”是表現“氣韻”,要用“生動”來作為表現“氣韻”的標準。山水畫作品中作者的精神要進入到自然生命之中,自己的精神與無限的自然生命相融合,這樣便達到形神合一,氣韻和生動也同時相得益彰,由自然的生機以出氣韻。
生命力的基礎在自然,“生動是生命的象征,能生會動”是事物的本質氣韻自在。我們從了解自然開始,對所繪物象的品性深入的了解和理解,這樣自然生命的生機活力了然于胸,繪者才能表現生動的“氣韻”。因此,有生命的自然是有生命的藝術的基礎,只有符合自然且又融入畫者心境的藝術才是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
宗白華說:“藝術意境不是一個單層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而是一個境界層深的創構。從直觀感相的模寫,活躍生命的傳達,到最高靈境的啟示。”[3](P74)黃賓虹先生的氣韻也不僅僅是筆墨,而是通過筆墨技法反映出不管是每一具象,還是抽象的物象都得有神氣韻味,以致達到對繪畫創作主體的人格、學問、修養、技巧等反映出來的自然生動之氣的全面表現。
4、陰陽虛實相生
陰陽虛實暗合著宇宙間一切事物的本性,用中國古代老子哲學觀來看,這就是“道”。張載《正蒙·太和》說:“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4](P161)氣韻生動之法即是虛實相生。清竺重光《畫荃》:“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景逼而神境生。……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在繪事之中,眾人皆知實處易,虛處難,但是要如黃賓虹先生一般,能將虛實陰陽互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確不是易事。黃賓虹先生在畫面營造的虛實相生的意境,在千變萬化的情景交融中蘊涵宇宙之道,韻味無窮。
三、黃賓虹山水畫“氣韻”的實現
1.筆墨之“五筆”“七墨”
黃賓虹先生看來筆墨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操控筆墨也是體現他“內美”精神的重要手段。用筆“一波三折”是黃賓虹金剛杵化為繞指柔,一勾一勒,筆勢延伸,起承轉合,循環不已,真是太極活用之法。黃賓虹將歷來畫家津津樂道的皴法簡化為一波三折書法美的解索以及折帶皴,體現他在用筆上的獨特見地。
用筆方法得當才能有生機,黃賓虹先生給弟子顧飛《筆法圖》中說:“一筆之中,起用盤旋之勢,落下筆鋒,筆鋒有八面方向。”正是體現了黃賓虹先生對用筆的講究,能做到八面出鋒者,寥寥無幾,從黃賓虹先生連綿的筆勢中,感受其用筆的神出鬼沒,跳蕩激昂的勃勃生機,每一點畫都是主體精神的張揚,神采韻律躍然畫幅。
黃賓虹對墨色要求極高,就是在別人那畫畫,有時也要帶一錠自己的墨,他把墨分為七墨(濃、淡、破、潑、漬、焦、宿),他要求濃墨黑而有光,光清而不浮;淡墨平淡天真,咸有生意,破墨以濃破淡,才能新鮮靈活……,足見他對墨的研究與運用是非常重視的,而對宿墨、積墨(漬墨)的運用更是他的貢獻,讓我們感受到他山水畫中,“渾厚華滋”。而正是這“渾厚華滋”中生發出了勃勃生機,讓畫而鮮活起來,而要歸功于黃賓虹對墨的神奇的運用。
筆墨與氣韻是相輔相成的,氣韻不單由整體結構而生,也由筆墨的一點一畫而生,筆墨氣韻,渾為一體,實是黃賓虹先生的高招。
2.陰陽虛實互生太極道,“靈光”“月移壁”生乾坤
黃賓虹《藝談》寫到:“藝合于道,是為精神,實者可言可喻,虛處由悟而通,實處易,虛處難,茍非致力于筆墨章法之實處,則虛處之氣韻生動不易明。”要感受畫中的精神,必須懂得虛實之妙。
黃賓虹的畫面布局“一勾一勒”,暗合太極之道,天地判分,天陽地陰,天的位置有陽中之兌,正是黃畫的題跋,地之表有陰中之艮,如房屋,大地陽面白石、云氣、山徑,無不陰陽互生,陰陽和合,負陰抱陽。
而體現更為有獨特風貌的就是“靈光”和“月移壁”。黃賓虹先生認為中國畫之虛當做“靈光”來理解,中國畫中的天空,水面和云氣特別亮,用虛白表現,但是中國畫中有與光亮不相干的卻影響著畫的空靈,這才是“靈光”。
參考文獻
[1] 胡經之.中國古典美學從編(上)[Z].北京:中華書局,1988.
[2] 周汝昌·中國文論《藝論》三味篇[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
[3]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 韓林德.境生象外【M].北京:三聯書店,1995.
作者簡介
周亭(1995-),女,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專業17級研究生,專業為美術,研究方向為中國畫山水。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