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常流
摘 要:近年來我國水稻病蟲災害頻發,不僅會對水稻的產量造成嚴重影響,也會使得農民經濟利益受到損失,阻礙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步伐。本文從水稻病蟲防治的基本措施入手,探討水稻病蟲防治的技術方法,希望為水稻種植與病蟲防治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水稻;病蟲防治;基本措施;技術方法
隨著水稻病蟲災害的日益嚴重,國家對病蟲防治工作投入了極大關注與實際管理力度,水稻病蟲防治工作已經得到了有效的貫徹落實,但仍然無法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只有切實意識到水稻病蟲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采取相關措施與技術方法進行有效根治,才能夠提高水稻產量,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向前發展。
一、水稻病蟲防治的基本措施
1.強化監測預防
對于水稻的病蟲防治工作而言,病蟲害一旦發生便會進行迅速的蔓延與擴散,嚴重破壞農業生產,損害農民利益。因此,水稻病蟲防治的出發點在于“防”,一定要強化水稻病蟲的監測與預防工作,將病蟲扼殺在搖籃里。相關農業部門要在水稻的各個生長時期與階段進行嚴格的監測,一旦發現病蟲害發生的潛在跡象,一定要進行及時的預警,發布監測預報。同時,也就要求相關監測人員一定要具備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經驗,能夠正確認識到病蟲害的所在區域、品種范圍、表象特征以及危害程度等,以便準確做出預報與警告,從源頭上進行針對性的有效防治。此外,相關農業部門應當建立病蟲防治工作的專業領導小組,落實病蟲防治責任制,當發現重大病蟲害時要做到及時上報,并將具體防治工作的展開與落實情況進行上報,從而使得病蟲防治工作能夠得到有效的跟進與監督,為水稻的安全高產提供保障。
2.加強防治技術培訓
針對水稻的病蟲防治工作,只依靠農業管理人員的監督跟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從農民的教育培訓工作做起,為水稻病蟲防治工作提供雙重保障。各級農業部門所管轄的下屬農業服務中心應當充分發揮其職能,結合當地的水稻病蟲防治水平與歷史病蟲害發生狀況,制定嚴密周到的計劃與目標,有組織的開展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相關工作人員應當充分利用當地的便利條件,借助電視、網絡、廣播與廣告等手段進行病蟲防治的廣泛宣傳,帶動當地農民群眾積極投身病蟲防治工作中,指導農民運用科學合理的技術手段開展病蟲防治工作。此外,還應該聘請水稻專家與病蟲害專家,為農民提供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與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并進行一對一的專業指導,從而提高農民的水稻種植技術與病蟲害治理技術,進一步提高水稻的產量與病蟲害防治水平。
3.科學綠色防治
首先,要注重水稻病蟲害的預防工作,將相關防治規劃進行有效傳達與宣傳,落實對防治工作的監督與跟進。其次,要明確防治病蟲害的關鍵時期,采取切實有效的防治技術,例如在水稻幼苗進行移栽前要先用藥劑浸秧。再次,要注重防治措施的科學性,盡量做好總體防治與局部兼治,注重環境效益,較少施藥次數、控制劑量,提高病蟲防治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最后,水稻種植要避免在同一范圍區域內種植單一的水稻品種,合理布局不同抗性和不同抗源品種的水稻,在布局上為水稻種植創造優先條件,從而提高水稻品種多樣化的抗性基因。可以充分利用生物自身具有的多樣性控害功能,大力推廣有效的雜糯間栽種模式。
二、水稻病蟲防治的技術方法
1.物理防治技術
在水稻病蟲防治工作中,最基本的防治方法便是物理防治技術。病蟲防治的相關技術人員利用光譜與電流器械等物理技術,驅趕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水稻害蟲,使得水稻農作物在耕種過程中保持優良狀態。同時,在進行水稻的播種工作時,應當在播種前將種子浸泡在溫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后方可拿出,從而使得寄生在種子中的病菌得到有效的消除,提高種子的質量,為水稻耕種提供踏實的前提保障。在水稻生長過程中,進行科學施肥是提高病蟲害防御水平的重要輔助因素,應當實行氮磷鉀、有機無機肥料相結合的施肥技術,為水稻健康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從而使得水稻充分吸收肥料,有效增強抵御病蟲害能力。最后,在水稻長成后,可以使用防蟲網、殺蟲燈等自動化器械,有效控制蟲害數量,提升總體的防治效果。
2.化學防治技術
相較于物理防治技術而言,化學防治技術的見效更快、殺傷力更巨大,適當引進化學防治技術會為水稻病蟲防治工作增添強大的助益。相關技術人員應當做好病蟲出現前的壓制與病蟲出現后的控制工作,結合水稻的不同生長時期與具體病蟲危害,選取最有效的措施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防治紋枯病、稻曲病的藥劑可選用苯甲·丙環唑、井岡·枯芽菌等;防治稻瘟病可選用稻瘟靈、三環唑等;防治稻縱卷葉螟、二化螟可選用氯蟲本甲酰胺、甲維鹽、阿維菌素等藥劑。同時用藥過程中注重合理搭配農藥,以便達到最佳防效。
3.農業防治技術
在具體農業防治技術的應用中,相關技術人員應當為農民普及水稻品種的選擇要點,結合不同地區的環境與病蟲害種類,引導農民選擇抗病蟲害的品種,例如可以重點選擇抗稻瘟病、稻曲病的水稻品種。在進行水稻的播種時,在選取適合品種的基礎上,還應當科學審慎合理的使用肥料,管理好水肥比例,盡量縮短早期水稻的生長期,為水稻創造最為適宜的生長條件。在運用農業防治技術的過程中,相關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應當加強對水稻生長環境的監測與調控,強化對稻田自然環境的監察。以嚴格謹慎的管理原則為依托,實時觀察并記錄水稻的生長情況,及時發現潛在病蟲害跡象并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有效處理,提高水稻的耕種水平與質量。
三、結語
總而言之,雖然我國已經利用各種防治措施與方法進行水稻病蟲害的預防與治理,但水稻病蟲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遠。因此,要在掌握物理、化學、農業防治技術的技術上,結合各區域內的生產狀況開展實踐管理工作,制定切實可行的綜合防治方案,運用多種防治方法實行綜合防控,從而提高水稻的整體產量,為我國農業發展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江建文.淺談水稻病蟲防治的措施及方法[J].農業與技術,2013,33,(12):113.
[2]鄒錢鋒,楊曉暉,彭楊,等.淺談如何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的技術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6,36,(18):18.